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毕业之后, 这些年薪50万+的90后程序员都经历了什么?

     

    web前端教程

    10小时前 作者: web前端教程

     
     
     

    如果说薪资是检验一家公司对你认可的标准,那么年纪轻轻就能达到年薪 50 万+,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司对他创造的价值的认可。

    那么这些年薪 50 万+ 的 90 后程序员们,到底是怎样拿到高薪的,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究竟做对了什么,体现了怎样的价值呢?

    注:为便于理解,下述文章中出现的所有和级别相关的信息皆参考阿里级别。

    我们深访了 10+ 名这样的程序员,把他们最常见的三种成长途径梳理了出来,分别是:

    1)在一家公司的初期加入,并伴随着自己的业务线在短期内共同成长为细分条线的负责人,拿到年薪 50 万+;

    2)一步一步向知名大公司靠拢,通过自己技术的进步证明自己的实力,最后在一线知名互联网公司做到 P7 及以上,拿到年薪 50 万+。

    3)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精耕细作,以技术能力获取在 BAT 中的 P7 岗位,并在 BAT 中拿到较高的绩效考评分,最后年薪 50 万+。

    我们选取了用这三种方式拿到年薪 50 万+的 90 后候选人中的代表,用放大镜来看看他们的成长轨迹。

    扬帆,90 年,工作 3 年,在某创业公司负责一条细分业务线

    Java 后端工程师旸帆,凌晨两点下班,三点到家,五点紧急处理线上业务问题。「这种工作状态已经习以为常了。」旸帆如是说。 「最近已经算很好的了,春节回来以后第一次搞到这么晚」,28 岁的旸帆顶着两个黑眼圈,平淡地跟我们聊起了他在这家创业公司加班的点滴。 「这两年 AI 很火,各条业务线的算法都需要大量离线计算资源,计算资源不够用了,线上服务也受到了影响。」

    踩在 90 后尾巴上的旸帆,刚好工作满三年,现在在某独角兽公司负责一块单独的业务线。除了做好分内的工作,旸帆现在还需要技术选型、跨部门沟通等等。17 年底旸帆涨薪之后稳稳地突破 50 万(不包含期权)。

    回望起自己从一个初级游戏后端开发师成长为一个业务条线的小 leader,旸帆认为,关键在于能抓住一个最初并不明朗的机会,并抗住随之而来的所有挑战。而最后的年薪 50 万,不过是对于他成长的一种肯定。

    旸帆加入这家独角兽公司是个巧合。彼时他刚工作不到 2 年,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技术深度,旸帆开始在市场上看机会。这家独角兽公司给出了 30 万+ 的年薪和大数据方向的岗位。旸帆综合衡量下觉得不错,便加入了。

    进公司旸帆遭遇的第一件事,就是他加入的组从原来的大组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发组,专门开发某一基础业务。他成了组里老大之外的第 2 号员工。「这个业务以前只是调用第三方 API,因为功能比较基础,再加上 API 的供应商能支撑的每秒请求太少了,所以公司就成立了一个新的团队,重新做。」

    虽然是 2 号员工,但是这段日子却是扬帆在公司里相对最轻松的时候了。旸帆跟着老板从 0 开始做这个基础功能。「老板负责框架和选型,我负责落实和 coding 相关的所有事情」。

    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不断进步,不会就去想办法找资料、看书、问人;解决完一个问题,有时间就写总结、复盘…」旸帆对于自己的工作状态十分满意。

    这样的平静的工作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大概17年第二季度开始,业务量进入爆发期,我们处理的数据量从百万级到了千万级,基本上每隔两个月,我们的业务量就翻番。」

    也是从这时开始,「报警电话」成为旸帆接到的第二多电话,最多的是外卖电话。

    业务量不断增加的九个月中,对于旸帆,能按中国时间睡个完整觉就是最大的幸福。「后端开发能遇到的难题、陷阱,那 9 个月里我们团队算是逐一把所有坑都踩了个遍」。高并发、多线程等等,旸帆所在的刚组建不久的团队,经历了一个成熟团队中可能需要 3 年,甚至更久时间才会遭遇的一系列问题。

    有的时候为了临时解决一个线上问题,旸帆会用一些自己都觉得未来可能会出岔子的办法应付掉。应付完之后,当然需要找个时间把埋下的雷修复好。「公司哪有时间给你优化、重构?只好等到一天工作结束,牺牲睡眠时间做优化。我的黑眼圈就是从那时开始有的」。

    业务增长的同时,团队人员也在迅速膨胀。17 年下半年,旸帆作为「最资深,最能干的」员工,被提拔成了小组长。

    「说是小组长,其实手底下也就两个人:一个校招来的新人和一个工作不到 2 年的初级 Java 工程师。」旸帆现在的工作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工作开始逐渐走向综合化,「我们组的业务需求基本由我负责,其中就会涉及到很多团队间沟通的工作」。不同于最开始思考在技术上如何纵向发展,旸帆已经需要调整自己的进步方向,考虑怎样进行广度的提升了。

    100offer 说:

    「工作这么辛苦,没想过跑路吗?」面对这个问题,旸帆十分直白地回答我们:「当然有,只不过真的太忙了,没时间准备面试。」就这么一个有点「啼笑皆非」的理由,旸帆留在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公司。

    旸帆不仅留下来了,并且给公司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遇到一个机会,抗住这个机会带来的所有压力,不逃避中间的一系列难题,大约就是 28 岁的旸帆之所以能够拿到 50 万+ 年薪的秘诀。

    华荣,91 年,工作 5 年,某一线互联网公司 P7

    华荣的语速很快,说话很有条理,平常人需要掰扯 60 分钟的事情,他能提纲挈领地在 30 分钟内跟你说清楚。

    对于华荣而言,他人生中最不自信的一件事就是学历了。二本出身的他,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并没有十分大的优势。「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上了二本才觉得自己需要好好学习」,作为半路出家的学霸,华荣的每一次机会都来之不易。

    13 年本科毕业前夕,华荣拉着一个箱子就去了北京。「破釜沉舟,没想着怎么回去」,带着自己的简历,华荣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最后终于在一家老牌互联网公司急招 Android 工程师的时候趁虚而入,成为了一名初级 Android 工程师。

    能够拿到这个机会,华容十分珍惜。所以当遇到「你去开发一个 app,公司暂时不会给你提供额外的资源」的要求时,华荣迎难而上。

    「我每天就琢磨,怎么样才能把这个 app 开发出来」华荣回忆给自己带来第一桶金的项目,更加兴奋了。为了能够做出这个 app,华荣初生牛犊不怕虎地逆向了许多软件,最后终于倒腾出一个还不错的版本。带着这个项目,华荣说服了当时的老大,拿到了后续跟进的资源。最终把这个只是公司试水的实验性项目,做成了令人瞩目的明星项目。

    「然后我就琢磨着跳槽」,华荣十分直率地说出了后来的心路历程。「第一份工作,我又是二本,能拿多少钱你们也知道,这样的薪资在北京哪里活得下去。」再加上明星项目的助力,华荣有了比学历背景更硬的「项目背景」作为背书。

    15 年,华荣通过 100offer 入职了一家一线互联网公司。在新的公司,华荣除了接触项目上的一些事情外,也慢慢承担了一些项目沟通的工作。「对我来说,如果工作有什么进步的诀窍的话,大概就是保持一颗刨根究底的心去做项目」,华荣如此总结自己能在工作中不断进步的经验。

    18 年中,华荣在原公司升到 P7 级别后,又以远高于 50 万的年薪加入了目前上升势头最猛的某互联网公司,开始了新的征途。

    100offer说:

    「探索是会上瘾的」,这是对于华荣最好的概括。从大学里获得第一台安卓智能手机的兴奋,到后面发现做出各种 app 的成就感,华荣的自信来源从来都是技术本身。

    「我也知道只提升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华荣在谈及未来发展时跟我们聊了聊他晋升之后的痛苦。「公司希望我能够带团队,创造更大的价值。」面对这样的发展必经之路,华荣也学会了迁移自己的成就感来源,把自己热爱的技术当成日常工作之外的探索,先完成好本职工作中需要的进阶。

    思源,91 年,工作 3 年,某 BAT P7

    思源的生活很丰富,每天差不多 8-9 点左右下班,去健身房运动,晚上看看 NBA 转播或者读一些历史书。周末是思源固定的充电时间,作为一个算法工程师,思源坚持着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每周一定花大半个周末,看看 paper,调调模型,研究新技术。

    因为去年自己的模型被很多业务部门采用了,思源拿到了不错的绩效考评,薪资上了一个台阶。

    除了进步速度,在刚刚工作 3 年的同龄人里,思源积累技术的时间也远超于一般的算法工程师。

    这事儿得从思源读研究生时候说起。因为在 GitHub 上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小项目,思源踏进了算法的坑。作为非 CS 专业出生的思源,为了说服导师同意他在研究生时就去找算法岗位的实习,费了不少功夫。

    因此算上这段时间,思源在算法上的积累满打满算已经不少于 5 年。凭借着实习期亮眼的表现,思源成功入职某知名外企的中国 office。工作 1 年之后,思源看中 BAT 能够应用的庞大数据量的业务环境,以 P7 级别加入 BAT。

    和梦寐以求的大数据量的业务环境一并而来的是 KPI 考核制度。思源必须要在「技术追求」和「KPI 指标」中做好平衡。毕竟 BAT 不是慈善机构,你研究的前沿技术如果不能为现有的业务量进行服务,那么公司只能对你说抱歉。思源一开始在 BAT 的路,走得并不十分顺心。

    「我是一个对技术十分狂热的人,如果我知道了一个前沿的模型或者一个新的解决方式,却不能在业务中有所尝试,我会觉得十分可惜。」思源如此评价自己。「但这并不是公司的出发点,更不是拥有庞大数据和实时流量的 BAT 的出发点。他们虽然也希望能有显著的提升,但这是在保证稳定的情况下。」

    当个人的想法和公司的想法发生冲突时,只能调整心态来解决问题:「说服别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告诉他我想怎么做,而是直接做出成绩。 」经过几轮和老板协商未果后,思源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当然不是盲目不计后果地干,只能牺牲自己的时间,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去做自己想做的尝试。」

    抱着这样的心态,思源收获了几个明星业务部门对于他提出的解决方案的采纳。「虽然我很不喜欢这样的方式:自己做的东西还要自己去卖,但是被认可的感觉还是挺好的。」忍不住发了些牢骚之后,思源随即又透露出了一丝自豪。

    16 年,思源进入这家 BAT 企业时,对方看中了他的发展潜力,为这位工作不足 2 年的算法工程师开出了高级别。1 年多过去了,思源用实际项目证明了他担当得起这个级别,甚至想要谋求更高的级别。

    100offer说:

    思源和旸帆一样,都是一个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人,转型算法的仗,思源花了几乎整个硕士期间做准备。

    因为热爱,所以能够跨越转型中的千辛万苦。

    有人会说,思源的薪资多多少少受到了 AI 浪潮的影响。但对于思源而言,他爱上算法的那年还是 2013 年。 你永远没法追上市场的风口,你能做的只是坚守自己热爱的技术,跟随他的浪潮就足够了 。

    在这些拿到 50 万+ 年薪的 90 后中,有很多看似虚无缥缈的、常用来评判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变得越来越清晰:「有潜力」、「学习能力强」、「有自驱力」、「有责任心」等等。

    把这些闪光点具象化到操作上,你会看到:

    旸帆这类的程序员,默默抗住了压力,不断敦促自己随着目标的更改而修正前行方向;

    华荣这样的程序员则是抱着一颗和项目共存亡的心,上瘾般地解决自己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和思源类似的程序员,一方面小心尊重着公司的要求,一方面又对自己在技术上的「贪欲」十分放纵,通过技术精进创造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你习惯用「差不多」、「就这样吧」来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些你认为是幸运得来的回报,永远都不会降临在你的头上。

  • 相关阅读:
    .net core 3.1 使用Redis缓存
    JavaSE 高级 第11节 缓冲输入输出字节流
    JavaSE 高级 第10节 字节数组输出流ByteArrayOutputStream
    JavaSE 高级 第09节 字节数组输入流ByteArrayInputStream
    JavaSE 高级 第08节 文件输出流FileOutputStream
    JavaSE 高级 第07节 文件输入流FileInputStream
    JavaSE 高级 第06节 初识I、O流
    JavaSE 高级 第05节 日期类与格式化
    JavaSE 高级 第04节 StringBuffer类
    JavaSE 高级 第03节 Math类与猜数字游戏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ike-mei/p/923629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