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分布式环境下Unique ID生成方法

    ID即标示符,在某个搜索域内能唯一标示其中某个对象。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每个表都需要定义一个主键来唯一标示一条记录。为了方便一般都会使用一个auto_increment属性的整形数做为ID。因为数据库本身能保证这个数是在这个表范围内一直累加的,所以任何两条记录不会有相同的ID值,包括已经删除的记录。可是一旦表大到一定程度,要跨机器分表的时候,那么就不能再依靠这个auto_increment字段唯一表示一条记录了。因为此时的搜索域已经扩大到多个机器,而每台机器的auto_increment都是独立增长的。本文总结了几种在分布式环境下可用的ID生成方式。主要内容来自Instagram的一篇Blog。

    UUID(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正如其名字一样,UUID就是为了要在分布式环境中产生唯一标示符而发布的一个标准。标准中规定UUID长度为16Bytes(128Bits),一般将其表示为550e8400-e29b-41d4-a716-446655440000这种16进制格式,同时将其分为5部分,每部分用-分割,各部分长度分别为8,4,4,12。现在使用的UUID算法有5个版本,分别使用5种不同的算法计算产生。

    • UUID1: 依据当前计算机的MAC地址和时钟来生成uuid。
    • UUID2: 和版本1类似,不过使用域标示符和本地UID代替了版本1中的时钟信息。
    • UUID3: 根据url,域标示符等标示符做MD5 Hash产生的。
    • UUID4: 根据产生的随机数来生成。
    • UUID5: 和版本3类似,只不过替换成了SHA-1算法。

    C++中可以使用Boost.Uuid库来生成UUID。Python中同样有UUID模块,可以生成上述5个版本的UUID。 MongoDB ObjectID MongoDB中每一条记录都有一个’id’字段用来唯一标示本记录。如果用户插入数据时没有显示提供’id’字段,那么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ObjectID一共12Bytes,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分布式环境下使用的情况,所以能保证在一个分布式MongoDB集群中唯一。ObjectID格式如下:

    0        4      7    9      12
    +--------+------+----+------+
    |time    |pc    |pid |inc   |
    +--------+------+----+------+
    

    前四个字节是Unix Timestamp。 接着三个字节是当前机器“hostname/mac地址/虚拟编号”其中之一的MD5结果的前3个字节。 接着两个字节是当前进程的PID。 最后三个字节是累加计数器或是一个随机数(只有当不支持累加计数器时才用随机数)。 最后生成的仍然是一个用16进制表示的串,如47cc67093475061e3d95369d。这里MongoDB的ObjectID相对UUID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ObjectID是时间上有序的。另外还有ObjectID本身也包含了很多其它有用的信息,通过直接解码ObjectID即可直接获得这些信息。 Snowflake Snowflake是twitter开源的一款独立的适用于分布式环境的ID生成服务器。生成的ID是64Bits,同时满足高性能(>10K ids/s),低延迟(<2ms)和高可用。与MongoDB ObjectID类似这里生成的ID也是时间上有序的。编码方式也和ObjectID类似,如下:

    0           41     51     64
    +-----------+------+------+
    |time       |pc    |inc   |
    +-----------+------+------+
    

    前41bits是以微秒为单位的timestamp。 接着10bits是事先配置好的机器ID。 最后12bits是累加计数器。 Ticket Server 这个是Flickr在遇到生成全局ID问题时采用的办法。利用了数据库中auto_increment的特性和MySQL特有的REPLACE INFO命令,专门一个数据库实例用来产生ID。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建立一个表,比如用来产生64bitsID的,叫做’Ticket64′

    CREATE TABLE `Tickets64` (
      `id` bigint(20)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stub` char(1) NOT NULL default '',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stub` (`stub`)
    ) ENGINE=MyISAM
    

    向里边插入一条记录后大致是这样:

    +-------------------+------+
    | id                | stub |
    +-------------------+------+
    | 72157623227190423 |    a |
    +-------------------+------+
    

    当需要一个64Bits ID的时候,执行如下SQL 语句:

    REPLACE INTO Tickets64 (stub) VALUES ('a');
    SELECT LAST_INSERT_ID();
    

    另外为了防止这个Ticket Server单点故障,可以设置两个Ticket Server实例。其中一个产生奇数ID,另一个产生偶数ID。 TicketServer1: auto-increment-increment = 2 auto-increment-offset = 1 TicketServer2: auto-increment-increment = 2 auto-increment-offset = 2 应用交替请求两个Server,这样不仅压力减小一半,故障风险也降低一半。不过这里也有个问题,就是当一台机器故障时,另一台正常机器产生的ID将会领先故障机器一截,可能会造成不再是时间上有序的ID。按照Flickr的说法,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应用。 Instagram Instagram要将其中存储的图片分片到多个PostgreSQL中,其中生成ID的方案和MongoDB ObjectID类似。整个ID的长度为64Bits,设定为这个长度是为了优化在redis中的存储。ID的编码格式如下: 41bits以微秒为单位的timestamp,时间起点从2011-01-01开始。 13bits表示进行逻辑分片的Shard ID。 10bits表示一个累加计数器。 ID的生成逻辑用PL/PGSQL语言写到PostgreSQL数据库中,当每次插入数据时由数据库自动计算生成。 Reference http://instagram-engineering.tumblr.com/post/10853187575/sharding-ids-at-instagram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ally_unique_identifier http://www.mongodb.org/display/DOCS/Object+IDs https://github.com/twitter/snowflake/ http://code.flickr.com/blog/2010/02/08/ticket-servers-distributed-unique-primary-keys-on-the-cheap/ http://thewebdev.de/why-auto_increments-and-sequences-are-anti-patterns/ 转载自 http://blog.ddup.us/?p=302

  • 相关阅读:
    myeclipse自带客户端连接mysql数据库
    javaweb学习总结八(xml约束DTD)
    javaweb学习总结七(XML语言作用、语法)
    javaweb学习总结六(泛型)
    plsql常用快捷键
    javaweb学习总结五(内省、beanUtils工具包)
    javaweb学习总结四(反射技术)
    javaweb学习总结三(枚举)
    eclipse常用快捷键汇总
    plsql设置窗口默认格式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ilton/p/421510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