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单例模式的饿汉式为什么需要双重锁定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singleTon = null;
    
        public SingleTon() {
            // TODO Auto-generated constructor stub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singleTon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singleTon == null) {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singleTon;
        }
    
    }
    

      

    为何要使用双重检查锁定呢。

         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两个线程同时到达,即同时调用 getInstance() 方法,

    此时由于 singleTon == null ,所以很明显,两个线程都可以通过第一重的 singleTon == null ,

    进入第一重 if 语句后,由于存在锁机制,所以会有一个线程进入 lock 语句并进入第二重 singleTon == null ,

    而另外的一个线程则会在 lock 语句的外面等待。

    而当第一个线程执行完 new  SingleTon()语句后,便会退出锁定区域,此时,第二个线程便可以进入 lock 语句块,

    此时,如果没有第二重 singleTon == null 的话,那么第二个线程还是可以调用 new  SingleTon ()语句,

    这样第二个线程也会创建一个 SingleTon实例,这样也还是违背了单例模式的初衷的,

    所以这里必须要使用双重检查锁定。

    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如果我去掉第一重 singleton == null ,程序还是可以在多线程下完好的运行的,

    考虑在没有第一重 singleton == null 的情况下,

    当有两个线程同时到达,此时,由于 lock 机制的存在,第一个线程会进入 lock 语句块,并且可以顺利执行 new SingleTon(),

    当第一个线程退出 lock 语句块时, singleTon 这个静态变量已不为 null 了,所以当第二个线程进入 lock 时,

    还是会被第二重 singleton == null 挡在外面,而无法执行 new Singleton(),

    所以在没有第一重 singleton == null 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实现单例模式的?那么为什么需要第一重 singleton == null 呢?

      这里就涉及一个性能问题了,因为对于单例模式的话,new SingleTon()只需要执行一次就 OK 了,

    而如果没有第一重 singleTon == null 的话,每一次有线程进入 getInstance()时,均会执行锁定操作来实现线程同步,

    这是非常耗费性能的,而如果我加上第一重 singleTon == null 的话,

    那么就只有在第一次,也就是 singleTton ==null 成立时的情况下执行一次锁定以实现线程同步,

    而以后的话,便只要直接返回 Singleton 实例就 OK 了而根本无需再进入 lock 语句块了,这样就可以解决由线程同步带来的性能问题了。

  • 相关阅读:
    redis缓存穿透
    rocketmq配置文件两主两从
    jvm参数模板
    (转)volatile如何保证可见性
    Spring事务传播性与隔离级别
    Redis windows 远程连接配置修改
    Redis安装与配置( Windows10 或Windows server)
    C#中的虚函数及继承关系
    C#高级功能(三)Action、Func,Tuple
    WAMP配置httpd.conf允许外部访问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jblogs/p/438455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