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方法的存在而不去实现它的类被叫做抽象类(abstract class),它用于要创建一个体现某些基本行为的类,并为该类声明方法,但不能在该类中实现该类的情况。不能创建abstract 类的实例。然而可以创建一个变量,其类型是一个抽象类,并让它指向具体子类的一个实例。不能有抽象构造函数或抽象静态方法。Abstract 类的子类为它们父类中的所有抽象方法提供实现,否则它们也是抽象类为。取而代之,在子类中实现该方法。知道其行为的其它类可以在类中实现这些方法。
接口(interface)是抽象类的变体。在接口中,所有方法都是抽象的。多继承性可通过实现这样的接口而获得。接口中的所有方法都是抽象的,没有一个有程序体。接口只可以定义static final成员变量。接口的实现与子类相似,除了该实现类不能从接口定义中继承行为。当类实现特殊接口时,它定义(即将程序体给予)所有这种接口的方法。然后,它可以在实现了该接口的类的任何对象上调用接口的方法。由于有抽象类,它允许使用接口名作为引用变量的类型。通常的动态联编将生效。引用可以转换到接口类型或从接口类型转换,instanceof 运算符可以用来决定某对象的类是否实现了接口。
1抽象类
(1) 抽象方法只作声明,而不包含实现,可以看成是没有实现体的虚方法
(2) 抽象类不能被实例化
(3) 抽象类可以但不是必须有抽象属性和抽象方法,但是一旦有了抽象方法,就一定要把这个类声明为抽象类
(4) 具体派生类必须覆盖基类的抽象方法
(5) 抽象派生类可以覆盖基类的抽象方法,也可以不覆盖。如果不覆盖,则其具体派生类必须覆盖它们。如:
using System; public abstract class A //抽象类A { private int num=0; public int Num //抽象类包含属性 { get { return num; } set { num = value; } } public virtual int getNum() //抽象类包含虚方法 { return num; } public void setNum(int n) // //抽象类包含普通方法 { this.num = n; } public abstract void E(); //类A中的抽象方法E } public abstract class B : A //由于类B继承了类A中的抽象方法E,所以类B也变成了抽象类 { } public class C : B { public override void E() //重写从类A继承的抽象方法。如果类B自己还定义了抽象方法,也必须重写 { //throw new Exception("The method or operation is not implemented."); } } public class Test { static void Main() { C c = new C(); c.E(); } }
二、接 口
(1) 接口不能被实例化
(2) 接口只能包含方法声明
(3) 接口的成员包括方法、属性、索引器、事件
(4) 接口中不能包含常量、字段(域)、构造函数、析构函数、静态成员。如:
public delegate void EventHandler(object sender, Event e); public interface ITest { //int x = 0; int A { get; set; } void Test(); event EventHandler Event; int this[int index] { get; set; } }
(5) 接口中的所有成员默认为public,因此接口中不能有private修饰符
(6) 派生类必须实现接口的所有成员
(7) 一个类可以直接实现多个接口,接口之间用逗号隔开
(8) 一个接口可以有多个父接口,实现该接口的类必须实现所有父接口中的所有成员
三、抽象类和接口
相同点:
(1) 都可以被继承
(2) 都不能被实例化
(3) 都可以包含方法声明
(4) 派生类必须实现未实现的方法
区别:
(1) 抽象基类可以定义字段、属性、方法实现。接口只能定义属性、索引器、事件、和方法声明,不能包含字段。
(2) 抽象类是一个不完整的类,需要进一步细化,而接口是一个行为规范。微软的自定义接口总是后带able字段,证明其是表述一类“我能做。。。”
(3) 接口可以被多重实现,抽象类只能被单一继承
(4) 抽象类更多的是定义在一系列紧密相关的类间,而接口大多数是关系疏松但都实现某一功能的类中
(5) 抽象类是从一系列相关对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因此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共性;接口是为了满足外部调用而定义的一个功能约定, 因此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性
(6) 接口基本上不具备继承的任何具体特点,它仅仅承诺了能够调用的方法
(7) 接口可以用于支持回调,而继承并不具备这个特点
(8) 抽象类实现的具体方法默认为虚的,但实现接口的类中的接口方法却默认为非虚的,当然您也可以声明为虚的
(9) 如果抽象类实现接口,则可以把接口中方法映射到抽象类中作为抽象方法而不必实现,而在抽象类的子类中实现接口中方法
出处:http://www.cnblogs.com/zhangchenliang/p/4661736.html
========================================================================================================
大家都容易把这两者搞混,我也一样,在听李建忠老师的设计模式时,他也老把抽象类说成接口,弄的我就更糊涂了,所以找了些网上的资料.
一、抽象类:
抽象类是特殊的类,只是不能被实例化;除此以外,具有类的其他特性;重要的是抽象类可以包括抽象方法,这是普通类所不能的。抽象方法只能声明于抽象类中,且不包含任何实现,派生类必须覆盖它们。另外,抽象类可以派生自一个抽象类,可以覆盖基类的抽象方法也可以不覆盖,如果不覆盖,则其派生类必须覆盖它们。
二、接口:
接口是引用类型的,类似于类,和抽象类的相似之处有三点:
1、不能实例化;
2、包含未实现的方法声明;
3、派生类必须实现未实现的方法,抽象类是抽象方法,接口则是所有成员(不仅是方法包括其他成员);
另外,接口有如下特性:
接口除了可以包含方法之外,还可以包含属性、索引器、事件,而且这些成员都被定义为公有的。除此之外,不能包含任何其他的成员,例如:常量、域、构造函数、析构函数、静态成员。一个类可以直接继承多个接口,但只能直接继承一个类(包括抽象类)。
三、抽象类和接口的区别:
1.类是对对象的抽象,可以把抽象类理解为把类当作对象,抽象成的类叫做抽象类.而接口只是一个行为的规范或规定,微软的自定义接口总是后带able字段,证明其是表述一类类“我能做。。。”.抽象类更多的是定义在一系列紧密相关的类间,而接口大多数是关系疏松但都实现某一功能的类中.
2.接口基本上不具备继承的任何具体特点,它仅仅承诺了能够调用的方法;
3.一个类一次可以实现若干个接口,但是只能扩展一个父类
4.接口可以用于支持回调,而继承并不具备这个特点.
5.抽象类不能被密封。
6.抽象类实现的具体方法默认为虚的,但实现接口的类中的接口方法却默认为非虚的,当然您也可以声明为虚的.
7.(接口)与非抽象类类似,抽象类也必须为在该类的基类列表中列出的接口的所有成员提供它自己的实现。但是,允许抽象类将接口方法映射到抽象方法上。
8.抽象类实现了oop中的一个原则,把可变的与不可变的分离。抽象类和接口就是定义为不可变的,而把可变的座位子类去实现。
9.好的接口定义应该是具有专一功能性的,而不是多功能的,否则造成接口污染。如果一个类只是实现了这个接口的中一个功能,而不得不去实现接口中的其他方法,就叫接口污染。
10.尽量避免使用继承来实现组建功能,而是使用黑箱复用,即对象组合。因为继承的层次增多,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你调用这个类群中某一类,就必须把他们全部加载到栈中!后果可想而知.(结合堆栈原理理解)。同时,有心的朋友可以留意到微软在构建一个类时,很多时候用到了对象组合的方法。比如asp.net中,Page类,有Server Request等属性,但其实他们都是某个类的对象。使用Page类的这个对象来调用另外的类的方法和属性,这个是非常基本的一个设计原则。
11.如果抽象类实现接口,则可以把接口中方法映射到抽象类中作为抽象方法而不必实现,而在抽象类的子类中实现接口中方法.
四、抽象类和接口的使用:
1. 如果预计要创建组件的多个版本,则创建抽象类。抽象类提供简单的方法来控制组件版本。
2.如果创建的功能将在大范围的全异对象间使用,则使用接口。如果要设计小而简练的功能块,则使用接口。
3.如果要设计大的功能单元,则使用抽象类.如果要在组件的所有实现间提供通用的已实现功能,则使用抽象类。
4.抽象类主要用于关系密切的对象;而接口适合为不相关的类提供通用功能。
以下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几个形象比喻,真的非常不错,呵呵:
1.飞机会飞,鸟会飞,他们都继承了同一个接口“飞”;但是F22属于飞机抽象类,鸽子属于鸟抽象类。
2. 就像铁门木门都是门(抽象类),你想要个门我给不了(不能实例化),但我可以给你个具体的铁门或木门(多态);而且只能是门,你不能说它是窗(单继承);一个门可以有锁(接口)也可以有门铃(多实现)。 门(抽象类)定义了你是什么,接口(锁)规定了你能做什么(一个接口最好只能做一件事,你不能要求锁也能发出声音吧(接口污染))。
用一句话形容:Abstract is sth,Interface like sth
出处:http://www.cnblogs.com/zhangchenliang/p/4719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