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书店内打出“清仓”的招牌 周斌 资料图片
即将关门的庆云书店迎来了最后一批客人,不少学生和校友前来购书。
张韵帆制作的庆云书店模型 晨报记者 吴磊 实习生 肖允 现场图片
今天,如果你去复旦大学南区生活街上的老字号书店——“庆云”买书,迎接你的不是一如既往的精神食粮,而是一纸“转业清仓”告示。几个月前,一街之隔的另一家 “庆云”,早已提前离去。
事实上,最近两三年,一场倒闭潮正向本市高校附近的人文书店袭来。
[当年]
曾趁热打铁开出分店
6月8日,经营17年之久的庆云书店仿佛又回到了最火热的年代——店内,不少学生和中老年读者正疯狂购书,一买就是四五本。二楼一侧的书架上早已卖空。这样的景象,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庆云”的最后几天。
庆云书店的老板张庆是复旦职工,有着26年的复旦情结。“100个复旦人中,80个是读书人。”张庆说,他当初认为,开书店不怕没生意,尤其是开在大学边上。
1995年,张庆将书店命名“庆云”,取自“卿云”的谐音,卿云楼是复旦大学的一栋老楼。
1999年,第一家“庆云”开在国年路。此后,但凡在复旦待过一段时间的人,几乎都熟悉“庆云”。
2003年,随着复旦南区建成生活街,张庆趁热打铁将第二家“庆云”入驻其中。新“庆云”一开始就打出“全场3折”的牌子。
那是“庆云”最好的时光,之后,很多事发生了改变。
[如今]
利润每况愈下相继关门
在“庆云”,3折过后每本书数十元,物超所值。可是,如此价廉物美也抵不过网络对书店生意造成的巨大冲击。买书的人越来越少,租金却越来越高,从2007、2008年开始,“庆云”的利润每况愈下,终于到了关门这一天。
张庆记得,清仓告示贴出当天,整个书店内人山人海。有人说,挺住意味着一切。但是哀莫大于心死,张庆一声叹息,大环境变了,再坚持有何意义?他说,互联网占据了大多数人的读书时间。如今,人们花在电脑前的时间远远超过捧本书耐着性子品一品的时间。
自2008年始,一股倒闭潮开始席卷复旦周边的校园书店。那一年,左岸书店率先倒闭。此后半年间,另有3家倒闭。在国年路、国权路一带,原来的“志达”和“学友”书店面积也减少了一半。
为此,有复旦校友感叹,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南区一条街”购书,却发现此处的书店已所剩无几,不由大失所望。目前,只有一贯走专业路线的“鹿鸣”仍在坚守。
[粉丝]
“关门那天我去了三回”
“它在这条街上呆了这么久,突然就这么没了,真可惜。”6月3日,得知“庆云”即将关门,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大二学生张韵帆一天内去了三次“庆云”。“早上9点不到我就去了,书店还没开门,我就在外面等。中午陪妈妈去了一次,晚上又和爸爸去了。”
对张韵帆来说,“庆云”的离开,宛如童年的部分记忆被抽走。“妈妈说我自小就有阁楼情结,常喜欢在人家家里的阁楼上爬上爬下。”曾在复旦二附中上学的她,常在放学后,和伙伴到“庆云”的扶梯上爬上爬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渐渐长大了,张韵帆开始为“庆云”里的“偏门”书籍所吸引。她常能在“庆云”中淘到很多打折的专业设计类读物。“去年老师出了道题,让我们制作一个记忆中的熟悉空间,我马上想到了‘庆云’。”不久,一张手工制作的迷你书店模型照片在微博上广为流传,这正是即将离场的庆云书店的缩影——双层书架、铁质隔栏、木梯阁楼、上百本小书的书脊。“好在提前做了模型,为自己留了纪念,也算安慰了。”
[同行]
心中书社只留在心中
倒闭潮,不仅仅在复旦的校园书店发生,华东师大的心中书社同样未能幸免。
心中书社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于2010年初关张。书社合伙人之一孙毓亮说,心中书社最好的年代是在2000年—2005年。2005年以后,心中书社开始走下坡路,一方面是读书氛围不如从前,另一方面是网络冲击。不少人把‘心中’当成一个看样书的地方,觉得书不错,就在网上买。孙毓亮说,一本人文类书,成本是原价7折,卖出去是8.5折,卖给熟悉的老师,干脆是8折。为挽回颓势,心中书社还兼卖过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试题、实用书,但却始终不见起色。
2010年初,寒假到来前,心中书社理清了所有旧账,就此作别。
此外,上师大也有一家校园书店转战网络,叫卖儿童读物、考试用书。和心中书社相比,两者似乎于无意中为校园书店的未来,提供了不同的注脚。
[记者手记]
时代的车轮碾出书店的“拐点”
关于如何看待校园书店倒闭潮的问题,记者与博库书城企宣总监朱兵有过一番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这不是实体书店的 “句点”,那么它必然是迫使书店转型的 “拐点”。
校园书店最好的时光大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在前者,读书相当于今天的选秀、相亲节目,是一件潮事;至于后者,新旧世纪之交,网络普及之初,书本可以缓解人们对未来的焦虑。
现在,阅读方式越分越细,不仅有纸质书,还有电脑、手机、iPad、电子书阅读器等等。后面几样显然成本更低,更新起来更方便,再加上购书途径增多,最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自然会减少纸质书的购买量,或是减少到书店买书的次数。
事实上,这一现象并非仅仅出现在校园书店。前一阵,颇得爱书人欣赏的轨交陕西南路站内的季风书园,就面临因租金大幅上涨而可能关门的窘境。
不得不承认,这是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普及后带来的时代变革。在时代的车轮下,除了大型综合性书店以及社科、艺术、科技等专业书店仍能坚持传统经营模式活下去外,其他的书店必然要创新转型,否则难逃被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