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两个对象因接口不兼容而不能在一起工作的实例,这时需要第三者进行适配。例如,讲中文的人同讲英文的人对话时需要一个翻译,用直流电的笔记本电脑接交流电源时需要一个电源适配器,用计算机访问照相机的 SD 内存卡时需要一个读卡器等。
在软件设计中也可能出现:需要开发的具有某种业务功能的组件在现有的组件库中已经存在,但它们与当前系统的接口规范不兼容,如果重新开发这些组件成本又很高,这时用适配器模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定义
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适配器模式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两种,前者类之间的耦合度比后者高,且要求程序员了解现有组件库中的相关组件的内部结构,所以应用相对较少些。
二、模式的结构与实现
1. 模式的结构
适配器模式(Adapter)包含以下主要角色:
- 目标(Target)接口:当前系统业务所期待的接口,它可以是抽象类或接口。
- 适配者(Adaptee)类:它是被访问和适配的现存组件库中的组件接口。
- 适配器(Adapter)类:它是一个转换器,通过继承或引用适配者的对象,把适配者接口转换成目标接口,让客户按目标接口的格式访问适配者。
类适配器模式的结构图:
对象适配器模式的结构图:
2. 模式的实现
(1) 类适配器的模式实现 --- 继承适配者类
//目标接口 public interface Target { public void request(); } //适配者类 public class Adaptee{ public void specialRequest(){ System.out.println("适配者类specialRequest方法被调用"); } } //类适配器 public class ClassAdapter extends Adaptee implements Target{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specialRequest(); } } //测试 public class ClassAdapt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ClassAdapter().request(); } }
(2)对象适配器的模式实现 --- 传入适配者类对象
//目标接口 public interface Target { public void request(); } //适配者类 public class Adaptee{ public void specialRequest(){ System.out.println("适配者类specialRequest方法被调用"); } } //对象适配器 public class ObjectAdapter implements Target{ private Adaptee adaptee; public ObjectAdapter(Adaptee adaptee) { this.adaptee = adapte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adaptee.specialRequest(); } } //测试 public class ObjectAdapt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daptee adaptee = new Adaptee(); new ObjectAdapter(adaptee).request(); } }
三、模式的应用场景
- 以前开发的系统存在满足新系统功能需求的类,但其接口同新系统的接口不一致。
- 使用第三方提供的组件,但组件接口定义和自己要求的接口定义不同。
四、模式的优缺点
主要优点如下。
- 客户端通过适配器可以透明地调用目标接口。
- 复用了现存的类,程序员不需要修改原有代码而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
- 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解决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接口不一致的问题。
其缺点是:对类适配器来说,更换适配器的实现过程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