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写这个
为了用IDE!,这样不同的大题,复制粘贴就完事,真正帮你节约大把时间来思考题目。
import sys # 这里写解决问题的代码,和LeetCode就完全一样了 def solve(arr): pass if __name__ == '__main__': # 接收输入的逻辑,这里先把输入接收过来, 两种选择input()和sys.stdin.readline() group_nums = input() #字符串形式,得转成int group_nums = int(group_nums) # 对于每一组 for i in range(group_nums): # 接收每一组的输入, 这里不同的题目就不一样了,但一定记住我们接收的还是一行,这是一个字符串 arr = sys.stdin.readline().strip().split(' ') # 元素转成int arr = list(map(int, arr)) # 输入接收过来之后,这里最好打印下看看接收的是不是正确,这个很重要 # print(arr) # 处理具体的问题了 res = solve(arr) # 输出结果 print(res)
上面这个模板,处理的是多组输入,或者多行输入;如果是一组输入,仅仅几行的话, 就不用外层for循环的, 一行行的接收即可。
2、框架模板的优势
这个框架做到了主函数与处理问题的逻辑分离开。接收输入 -> 处理函数 -> 调整输出即可。 这么一来,我们在solve里就可以像在LeetCode上一样,直接写解决问题的函数。这样的代码看起来清晰,找bug时也好找。
3、框架模板的注意点
逻辑通了,下面是细节上要注意的。首先是,接收输入时都是一行一行地接收,这个是字符串形式,要先接收过来,再转换格式。我个人习惯是先都接收了,然后统一转换格式,比较清晰。只要保证接收正确,大家也可以在接收时直接转。
这里主要整理接收intput()
和sys.stdin.readline()
两种方式的区别。这两个都是字符串格式,读入一行,区别是后者会带着一个换行符
。啥意思?我们在输入时,是把输入输完之后,敲一个回车告诉编译器我敲完了。这俩的区别就是input()
会过滤掉最后的回车,而sys.stdin.readline()
会带着后面的回车。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arr = sys.stdin.readline().split(' ') print(arr) # ['1', '2', '3', '4', '5 '] arr = input().split(' ') #arr = sys.stdin.readline().split(' ') print(arr) # ['1', '2', '3', '4', '5']
可以发现,如果用上面那个代码,接收的输入可能是不正确的。比如,有时用下面这个代码把每个元素转成int时,会出现一些不知名的错误:
list(map(int ,arr))
所以,如果想用sys接收输入的话,更加鲁棒性的代码是:
arr = sys.stdin.readline().strip().split(' ')
也就是加一个strip
函数去掉多余的空格或者换行符。还有一种鲁棒性的写法:
arr = input().strip().split(' ')
这两个写法都可以, 建议用input。
同样的输出也有两种方式:
# sys.stdout.write(''.join(arr)) # print(''.join(arr))
这俩的区别是sys的那种,最后不会加一个换行,而print我们知道,输出完毕之后,会自动加一个换行符。建议还是print吧,花里胡哨的多了,就容易出错。
有了这样的一个框架,就把ACM模式转成了我们常用的LeetCode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