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宝宝的烦恼 转自点妈文集

    最近和一些妈妈们聊天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频率很高的词汇:"烦恼"!烦恼宝宝的饮食,烦恼宝宝的休息,烦恼宝宝的"调皮",烦恼宝宝的"任性"。于是,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我们的宝宝们又有着怎样的烦恼呢?

        在生活中,很少有父母提及宝宝们的烦恼。小点宝是个刚过了2周岁的宝宝,确切点说来,现在是27个月差6天。我和点爸观察过他很久。发现他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还没准确掌握语言前,他会以哭泣的方式表达他的苦恼和不满,学会说话后,他开始用语言来表述。

        后来读过玛利亚*蒙台梭利的书,认同了一个概念:2岁左右的宝宝,烦恼多来自于秩序感。说到底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儿童建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

        在点宝一岁多的某段时间,我经常给他买小面包,小蛋糕之类的小点心。有一次,因为他最爱的一口蛋糕已经卖光了,我给他换了一个红豆面包。带回去后,点爷爷认为对于他这么大的宝宝来说,太大了点,于是很果断的一掰为二,然后一手一块放到了点宝的手里。这时问题就出来了,原本欢天喜地的点宝开始号啕大哭。一度弄得家人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幸运的是,当时的我采用了现在看来完全正确的措施。尽管他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我还是抱起来,很耐心得询问他:“宝贝,是因为把面包分开了吗?妈妈知道,这样以后,面包在宝贝心里就不漂亮了。妈妈也觉得很难过。”然后看到他哭得小声些了,就继续说:“可是今天已经这样了。妈妈保证味道还是一样的。下次妈妈会先征求你的意见。”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在这样的场合下,有多少家长会指责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又有多少父母会批评甚至责骂自己的孩子,又有多少父母在外人面前会觉得这样的行为让自己不堪?……

        很多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而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是在为孩子好。真的是这样吗?在做决定前,在采取行动前,我们听取孩子的意见了吗?也许还有的家长会问:2岁不到的P小孩能有什么意见?为什么会没有?!

        带点去大公园玩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的小朋友同时在玩同一个器械。所以大人们总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这种场合下,被推倒,或意外受伤。那个周末和点爷爷一起带点去大公园。在点宝自己爬楼梯准备去滑滑梯的时候,点爷爷为了让点宝可以快点玩到滑梯,于是不由分说一把抱起了点,然后往上面走,矮矮的过道,爷爷走得好辛苦,而怀里的点宝老大的不情愿,又扭又叫。乍一看:多么讨厌不懂事的孩子!可是我却有很不一样的看法:对于大人来说,要的是玩滑滑梯这个目的,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要的是这个爬过长长的台阶,穿过窄窄的过道,然后走到滑滑梯前,一溜而下的这个过程。然而大人不由分说的好心帮忙,显然将他的过程全部打乱了,从而也将他的乐趣全盘剥夺了。显然这不是大人的初衷,可又有多少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大人这样好心“扭曲”了。

        现在点宝长大了,有自己成熟的想法了,也能支配自己的行动了。比如:念儿歌,或数数字,他会偶尔想不起来,总有家人或朋友会在那一刻好心提醒他,结果也常常招致他的反对。他会很坚定的说:“宝贝自己来!”然后从头到尾再来一遍。在家里玩的时候,在乐园玩滑滑梯的时候也是类似。有一次在乐园爬滑滑梯,因为他不确定这个90度的楼梯他是否能顺利通过,然后站在那里向下看着思考办法。然后对面来了两个漂亮的阿姨,就说:“小宝贝,我来帮你吧。”然后顺手将点宝抱了下去,结果点宝很反感的说:“宝贝自己走。”然后执意又回到了上面,然后用手和脚试过,自己下来才心满意足的离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自己脱衣服,自己擦脚。尽管脱件衣服要花上很久,有时大人看着甚至觉得痛苦,但每做成一件事情,他都很满足,不夸张得说,满足到脸上神采奕奕的那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认同:在人类行走的过程中,成人要的是最后到达的那个目的地,而孩子要的是行走的过程中那颗小石子,那朵小花,亦或是那只花蝴蝶。所以,成人和儿童的认知本身就是有截然不同的理解的,如果我们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又怎能让孩子得到满足?

        相信100%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独立,勇敢。那如果我们在抚养其成长过程中,总是约束这,干预那,总让孩子觉得烦恼,挫折和受伤,又怎能成就那些良好的个性?!

        同样的孩子,总能看到截然不同的表现:当面对一样心爱的玩具,有些孩子不到手释不罢休,哭,闹,甚至打滚;有些孩子,会在父母“再不听揍你”或是类似的威慑下被迫放弃;而有些孩子会欣然接受父母的建议,然后从玩具跟前走开。对于第一种孩子,“霸道”或“撒野”,也许他要的本身并不是眼前的玩具,而是一直缺少的理解和爱,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是孤独的,所以转嫁成对物质的占有;对于第二种孩子,“懦弱”或“胆怯”,因为长期的接受行动或语言上的暴力,导致他的“怯懦”,使他很容易就在行为上屈服,而在心理上反抗;而第三种孩子我认为才是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他对物质不会表现出霸占,在心理上也是可以和他人平等沟通的。如此大的表现差异,我可以武断一句:“这绝对是成长环境使然!”

        要有一个独立的孩子,必须有放手的父母;要有自信的孩子,必须有耐心的父母;要有善良的孩子,必须有仁爱的父母。在我们给予孩子物质的同时,别忘了倾听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烦恼,然后陪着他们一起成长!
  • 相关阅读:
    boost::asio在VS2008下的编译错误
    Java集合框架——接口
    ACM POJ 3981 字符串替换(简单题)
    ACM HDU 1042 N!(高精度计算阶乘)
    OneTwoThree (Uva)
    ACM POJ 3979 分数加减法(水题)
    ACM HDU 4004 The Frog's Games(2011ACM大连赛区第四题)
    Hexadecimal View (2011ACM亚洲大连赛区现场赛D题)
    ACM HDU 4002 Find the maximum(2011年大连赛区网络赛第二题)
    ACM HDU 4001 To Miss Our Children Time (2011ACM大连赛区网络赛)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oop/p/137264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