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Java基础】HashMap解析

    一、 哈希函数理解

    如果我们自己要设计一个数据结构,首要任务是查询快,其次增删改快,怎么设计呢?

    我们知道,数据结构的物理存储结构只有两种: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像栈,队列,树,图等是从逻辑结构去抽象的,映射到内存中,也这两种物理组织形式),所以我们要自己设计一个容器装数据,也得从这两个结构下手:

    1. 顺序存储,这个代表的对象就是数组,内存直接分配一块连续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只要你知道相对于数组第一个位置的下标,就能快速访问到想要的数据,非常快(例如:a[3]=5;),时间复杂度O(1),但是给定一个值让你找,那也只能遍历了,时间复杂度是O(n)。数组还有有个弱点,就是当你要在已有数据中间新增或者删除的时候,都会导致后续的元素平移,耗时,这不符合我们的预期。
    2. 链式存储结构,其内存散碎在各处,每个元素通过存储自己前后邻居的位置,而你只知道住在第一家的位置,你想找任何一个人,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个一个问,这样查询的效率极低,时间复杂度是O(n),优势是你想插队或者删除一个,只要通知它左右邻居就可以,很方便。

    因为我们首要任务是查询快,而顺序结构特点就是查询快,只要你能知道它的位置就能直接访问它的元素,所以主体我们选择顺序结构,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都是直接按值查找,那不是没快么,如果有个算法,能根据值算出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就好了,这个算法其实就是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这个算法通俗来说就是把你要查找的内容翻译成位置。比如我们要新增或查找某个元素,我们通过把当前元素的关键字 通过某个函数映射到数组中的某个位置,通过数组下标一次定位就可完成操作。这个函数可以简单描述为:存储位置 = f(关键字) ,这个函数f一般称为哈希函数,这个函数的设计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哈希表的优劣。

    整个过程有点像推币机:

    只不过中间算法部分,被替换成了哈希算法,它会根据小球“key”的哈希,决定你在数组的哪个槽里。(如果按照当前算法,最后小球的落点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好的哈希算法,会精良把小球分散开来,不让他们落入同一个槽里,如果不幸落入同一个槽,那这就是哈希碰撞,也叫哈希冲突

    有了碰撞怎么处理呢,毕竟不能让一堆数据放到同一个地址里,处理哈希碰撞的方法有:
    开放地址法:发生冲突,继续寻找下一块未被占用的存储地址。
    再散列函数法:发生冲突就换一个散列函数,总有一个不碰撞的。
    公共溢出区法:即为所有冲突的关键字建立一个公共的溢出区来存放,在查找时,对给定值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散列地址后,先与基本表的相应位置进行比对,如果相等,则查找成功,如果不相等,则到溢出表去进行顺序查找。
    链地址法:把后续算出来同一个地址的小球(元素)用链表串起来,为什么用链表呢,因为方便增减,但是我们前面说过了,链表只能遍历查,所以要求这个链子不能太长,最多7个(jkd1.8),再长就转成红黑树。这个就是HashMap采用的方法。

    二、 HashMap解析

    1. 构造函数

    HashMap的在new的时候,并不会初始化它内部的Node对象数组,只会设置数组的容量和扩容阈值(扩容阈值是指一旦HashMap装满到一定程度,会触发自动扩容,一般扩容成当前容量的两倍)。

    HashMap有以下4个构造函数

    //负载系数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1 不带任何参数的,就是日常最多用到的,它只设置了一下阈值负载系数,也就是最大容量的75%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2 传入初始化容量的,阈值负载系数还是用默认的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3 传入初始化容量和阈值负载系数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如果传入的容量大于最大容量了,就默认使用最大容量。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下次表容量到达threshold值时,触发扩容。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4 根据传入的Map来构造一个新的HashMap,老Map中的值会赋给新的HashMap中。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putMapEntries(m, false);
    }
    

    tableSizeFor方法,这个方法单独列出来讲,是因为涉及到后续我之前没有理解的点,那就是这个类中的threshold到底是什么。

    官方给的doc直译是:返回给定目标容量的两个大小的幂。

    实际测试的是返回一个比给定值大的最小的二的次幂,比如你传5或者6、7,它就返回8,你传9、10、11、12、13、14、15,它就返回16。

    在我实际的测试中,如果你初始化的时候,给定的容量不是2的整次幂,那么你新表的容量,就是从这个函数中来的,后续扩容的地方会详细讲为什么,这里直接说结论,如果你初始化容量是2的整次幂,那么threshold就是扩容阈值,如果不是,则是表容量。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2. put方法

    如果你第一次使用put,那就初始化数组并存值,如果之前初始化过,则正常存值。

    也可以理解成往HashMap里放小球,一个小球对于HaspMap来说就是一个Node对象,Node对象就是我们使用的key-value格式。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这里可以看出,Node除了能存储Key-Vaule以外,还能组成一个单向的链表。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
            }
            ...
        }
    

    put方法源码: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参数解析:
    hash:key值算出来的hash值,这个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算位置。
    key:这个就是存入数据的Key。
    value:存入数据的value。
    onlyIfAbsent:如果为true,则不更改现有值。(不知道干啥的)
    evict:如果为false,则表处于创建模式。(不知道干啥的)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判断当前map中的Node数组是不是空的,如果是空的,调用resize()方法,这个方法的作用是将Node数组大小初始化或加倍,这里用到的就是初始化。无论是不是第一次初始化,都要把最终数组也就是tab的长度赋值给n。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 (n - 1) & hash 这就是计算位置的算法,找到新存入Node的key的hash值,与数组长度-1相与,然后判断这个位置是否有值了。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如果没有值,说明这个位置是空的,那直接new一个Node放到这个位置上。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如果不为空,说明碰撞了,在if中已经把这个位置已经存在的原有元素取出来,赋值给p,记住这个p是原来就有的节点啊。
                Node<K,V> e; K k;
                //判断p是不是就是新存入的这个元素,也就是同一个key,如果是的话就直接覆盖。
                if (p.hash == hash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如果不是,则判断p是不是一棵树的节点,如果是的话,那就走新增树节点的逻辑,把新加入的拼到红黑树上。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如果也不是树,那就肯定是链表了。遍历链表,把新的元素加到链表尾部。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TREEIFY_THRESHOLD是8,这里就是上文所说的,如果链表太长,会影响后续查询效率,只要大于等于8,就把链表转成红黑树。
                            //这里有个迷惑人的点,TREEIFY_THRESHOLD - 1不是等于7么,为什么是大于8呢,因为这里的binCount是从0开始的,是元素开始遍历的位置,不是数组长度,数组长度应该是binCount+1,所以这个判断应该是binCount+1 >= TREEIFY_THRESHOLD。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这一步在HashMap没有实现,是为了LinkHashMap用的,为的是使用LRU算法。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如果没有碰撞,数据存入Node数组中了,那把数组size加一,然后跟阈值相比,HashMap默认阈值是最大size的四分之三,如果超了,触发扩容机制。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这一步在HashMap没有实现,是为了LinkHashMap用的,为的是使用LRU算法。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扩容resize():将Node对象数组的大小初始化或加倍。如果数组为空,则根据字段阈值中保留的初始容量目初始化数组。否则,使用二的整数次幂扩容(一般都是现有基础的两倍),每个桶中的元素必须保持在相同的索引中,或者在新数组中以二次幂偏移量移动。

       //扩容逻辑太长了,这里为了方便使用简化版本
       final Node<K,V>[] resize() {
       		//现有表
            Node<K,V>[] oldTab = table;
            //现有表容量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threshold:触发扩容的阈值
            int oldThr = threshold;
            //newCap新表的容量,newThr新表的阈值
            int newCap, newThr = 0;
            //a1.先判断老表是否有值,如果有,则容量和阈值都2倍扩容(oldCap << 1的意思是,原有值向左边移动一位,因为是二进制,所以左移一位就是乘以2,比如十进制左移两位就是,23<<2 = 2300)
            if (oldCap > 0)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这里判断老表的容量是不是已经是最大的了,如果已经是最大的直接返回原表。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a2.这种情况就是new的时候,给定的初始化容量不是2的整次幂,则oldThr就会自动算出大于你规定的容量最近的2的整次幂,然后作为新表容量。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a3.这种情况就是上面说的第一次调用put的情况,都按照默认值初始化新表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a2那种情况下,给新表计算一个新的阈值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到这一步,threshold算是回归他的老本行了,扩容阈值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根据新容量构件一个新的表(Node对象数组)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这里判断老表是否为空,如果不为空则迁移老表数据到新表
            if (oldTab != null) {
            	//遍历老表,往新表里塞数据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如果它就是新表这个位置的第一个,那就直接放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如果是树,放到树的节点里去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如果是链表,走链表的迁移
                            ...
                        }
                    }
                }
            }
            return newTab;
        }
    
    3. get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通过key值和key值的hash值获取对应元素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这里要确定查询的表不为空,并且hash值对应的位置不能为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第一个节点很重要,决定了这个元素的所在桶(所谓的桶,就是Node数组的一个元素位置,这个位置可能就是一个元素存在那,也肯能是链表或者红黑树)的数据存储结构。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第一个元素就是要找的,直接返回
                    return first;
                if ((e = first.next) != null) {
                	//第一个元素不是要找的元素,那就看看是树还是链表,然后调用对应的查找方法。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4. remove方法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removeNode(hash(key), key, null, false, true)) == null ?
                null : e.value;
        }
    
    final Node<K,V> removeNode(int hash, Object key, Object value,
                                   boolean matchValue, boolean movable) {
            //顺序基本和查找一样,先确定表不是空的,然后找到表中对应的位置,再通过判断第一个节点来摸清楚桶的数据结构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ndex;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p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Node<K,V> node = null, e; K k; V v;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node = p;
                else if ((e = p.next) != null) {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node = ((TreeNode<K,V>)p).getTreeNode(hash, key);
                    else {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node = e;
                                break;
                            }
                            p =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这里就是根据不同数据结构,移除对应的元素
                if (node != null && (!matchValue || (v = node.value) == value ||
                                     (value != null && value.equals(v)))) {
                    if (nod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node).removeTreeNode(this, tab, movable);
                    else if (node == p)
                        tab[index] = node.next;
                    else
                        p.next = node.next;
                    ++modCount;
                    --size;
                    afterNodeRemoval(node);
                    return node;
                }
            }
            return null;
        }
    
  • 相关阅读:
    c#处理3种json数据的实例
    Json to JObject转换的使用方法
    js 中对象属性特性的描述
    js 中对象属性的特性
    js 中对象--对象结构(原型链基础解析)
    js 中对象--属性相关操作
    js 的对象--如何定义一个对象
    js 中特殊形势的函数-匿名函数的应用
    js 默认的参数、可变的参数、变量作用域
    js 通过function来定义函数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andaNHF/p/1547155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