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称规律背后的解决方法叫做方法论,提炼出方法论的前提是理解事情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在面临变化的时候,总能应用到新的变化里,产生出新的方法论。
背景
每一款产品,在不断迭代和创新的过程中,都是以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以及创造用户价值为目标的。业界共识的产品分类方法有许多,例如:根据服务的对象可分为toC和toB;按客户端可分为wap、app、web;按需求类型可分为社交、交易、内容、工具、游戏等等;在每个大的类别下,又会出现非常多的领域细分,非常复杂。网易严选作为一个新消费品牌,兼具了消费品牌和电商的特性,产品上首先必须满足交易类购物的toC属性,同时由于背后整个商品、营销、供应链以及数据体系的支撑,也建设了一套toB的产品矩阵。ToB的需求相较于ToC,通常是相对明确的,根据客户诉求进行迭代即可。但是当业务和系统都复杂到一定程度时,设计阶段缺乏足够的把控和思考量,就容易埋下隐形的坑。以产品视角出发,通常我们会把产品设计过程分成4个阶段,即,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产品研发和产品运营,这4个部分不断迭代演进,就是整个产品设计的过程。
-
产品定义需要明确用户、场景和价值这三件事。
-
产品设计是基于场景拆分用户的使用任务以及路径,在此之上建立的架构、功能、内容以及交互。
-
产品研发是把设计落地实践并检验的过程。
-
产品运营是指上线后针对市场和用户所做的营销、推广及双向反馈。
其中,设计环节是重中之重,其质量的好坏基本奠定了产品之后的走向,无论是产品、研发、测试还是交互的同学都有机会重度参与到设计的每个环节中。
今天,我们先就toB产品体系,针对产品设计阶段,总结一些通用的产品设计原则。有了整体原则,才能保证我们日常交流中有一致的认知共识和沟通语言。
一些设计的原则
1. 系统要有明确的边界,服务要有明确的归属
当产品矩阵有限时,系统边界通常是明确的。但是,在业务领域多形态及交互复杂的情况下,往往会伴随很多边界和协同的问题,相同或类似的功能没有归属,就会导致重复开发并且推高维护的成本。比如供应链系统中需要记录商品与仓库之间的绑仓关系,指定一个商品只能放在哪个仓库里(由于存储和配送条件的限制,商品无法任意放)。起初,绑仓关系只用于采购送货,入口开放在商品中心。随着业务复杂度提高,出现了仓间调拨和履约等场景,继而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绑仓用法,长在了仓配工作台,库存中控台等各个业务系统上。系统缺乏边界感,对“绑仓关系”缺乏明确的定义和归属,导致了采购、调拨和发货环节,对这份信息反复存储迭代修改,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绑仓”到底归属于哪一个系统边界,这是在设计系统和增加服务之初就应该严格确定好的内容。
2. 交互的系统达到一定数量问题频发时,就要警觉秩序的重要性
系统建设的初期,我们常常会以“走通”和“够用”为前提,不做过多设计。但随着业务体量和复杂度的升级,单点的问题会被放大或衍生出新问题,这个时候,建立一套通用规则来约束系统间的交互,并且,针对不同程度的“违约”,配合不同等级的管控措施就非常必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库存系统,消费者在严选主站的购物行为会触发一系列的库存状态,最简单的场景是消费者对某商品下了一个订单,随着订单的状态从下单,到支付,再到出库,对应商品库存也会经历连续性的状态变化。可是当场景变复杂了呢?考虑逆向取消和售后场景呢,商品在主站外的其他渠道售卖的场景呢? 当上游一堆服务同时对同一个商品库存状态发起密集的调用指令,但是这些调用指令又没有很好的规范(如单状态重复调用,连续状态跳跃式调用,调用未完结等等),就会引起一连串的库存“事故”。此时,在上游与库存状态的交互中建立一套完整的调用规范就非常有必要。如何定义调用是合规的,如何确定调用动作的完结?针对不同的异常,如何建立违规等级,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的防御规范,这些问题又可以衍生成如何监控,帮助用户快速定位问题的工具,自动修复等等,都是产品功能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中后台系统,特别是符合中台属性的底层服务,跟其他产品交互的概率很大,都需要认真思考规范和秩序的问题。
3. 基于对象抽象规则,远比端到端的流程线上化重要
前文提到toB相对于toC,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通常都有比较明确的用户需求,把明确的客户流程搬到线上是重要的一环。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条理或逻辑清晰就是一个优秀的产品了呢?答案当然不是,这是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许多情况下,仅仅对流程做清晰的梳理,然后一步一步搬到线上,做到了搬砖,但并不是个好的实现方式。对于一条比较通用的功能,在设计时,对规则和能力做必要的抽象,能将一个单点的功能转化成一个拓展性良好的通用能力。再来看一个案例,比如疫情期间武汉封城,除了医疗物资外其他所有日用商品一律不能配送,业务提前知道了这个风险,就希望严选系统针对武汉地区把除了防疫物资以外的商品订单卡住,不要下发给仓库和快递公司,只把防疫物资正常下发。听起来是个非常简单的功能,按既定规则订单打标并卡住即可。但仔细想想,卡单是一个特殊还是通用功能呢?其实是比较通用的,仓库或者快递承运商出了故障,前台配置错误导致订单需紧急召回,直播等等情景都可能触发“系统卡单”这个功能。想到了这一层,产品设计就不应该简单的只针对单一场景做线上化,而是将系统卡单抽象成,第一条件设置(订单、用户、商品、地址等等维度)、第二规则引擎(条件组合及优先级的拼装)、第三业务决策(是否拆包、卡单、定时推单),这三个通用步骤来组装以满足更多的场景。流程抽象=前置条件+规则引擎+决策动作
以上,我们谈到了产品设计的三个通用原则,基于篇幅的限制,其他原则就先不一一说明了。很多原则其实也不仅仅适用于B端或者产品端,做运营做系统做数据,最基础的底层原则其实是相通的。
写在最后
很多优秀和聪明的同学经常问,我的工作能力不错呀,领导交代的任务都办好了,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提高了。答案很多,其中一条简单且质朴的是,通过办好一件事,是否认真地思考过,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和规律?你能精准而独到的提炼么?易于被别人理解和记住么?通常,我们称规律背后的解决方法叫做方法论,提炼出方法论的前提是理解事情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在面临变化的时候,总能应用到新的变化里,产生出新的方法论。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底层逻辑,都需要首先经过大量的实践,充分的内化和提炼。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很多实践,但是,请不要忘记了找规律和方法。共勉~
作者简介
孙妍:2018年作为一名新人加入网易严选,担任供应链研发及数据总监,负责供应链产品和数据体系的搭建和发展,同时兼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供应链专委委员。15~18年期间曾在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负责过商业智能部、菜鸟裹裹APP、菜鸟驿站等产品及业务的数据工作。更早的时候在亚马逊Global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团队参与了亚马逊全球供应链的计划、履约、库存等系统的建设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