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从学习到创造:为何创造那么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获取信息和知识变得前所未有地方便和简单,每天都有无数人在网站上分享他们的知识,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免费发布它们的课程资源。只要你愿意学习并且善用工具,足不出户便几乎可以自学所有的东西。

    但是,为什么拥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创造者和好的作品却依然那么少呢?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想要找出提高创造力的办法。我发现把知识转化成创造力至少需要三个阶段:

    1. 学习知识;
    2. 消化知识,把转化为技能或者思想;
    3. 利用消化的东西去创造。

    每个阶段都困难重重,而且越往后阻碍就越多,大部分人出于懒惰都会在半路停下来,只有少数人会一直前行并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学习

    想要打造家具,必须先学习切割木料;想要创造一个移动应用,必须先学习编程。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是创造的最基本前提。学习的途径各种各样,我们去学校听老师讲课,在网上看视频教程,碰到问题就去图书馆或网上搜索资料。一开始的时候,学习往往显得很枯燥,你必须要搞懂许多之前没有听说过的概念和术语,试着用该领域的方式去思考。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和复习,然后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一本书可能很厚,但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却少得可怜。我们要看十本书甚至更多才可以学习到相当于一本书的知识,其它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就好像从未看到过一样。可能是因为人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有限,学习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相比总是少得可怜,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研究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有各种教育方法的尝试。现在这个问题好像仍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想要学习更多知识还是要尽可能地延长学习时间。

    很多人会在这一个阶段苦苦挣扎,有的没有学习动力,有的学习能力不够强,这和教育方式以及每个人的资质都有很大关系。但是大部分人都还是会熬过这个阶段,学会想要学会的知识。

    转化

    以前去参加讲座,在提问环节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者:他不会直接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是先引经据典表达一通,标准句式为「XX(某名人) 说过……」 或者 「《XXX》(某经典图书)里面提到过……」,让在场的观众和嘉宾都很头痛。这样的人一直让我觉得很奇怪,他们的知识储备确实让人佩服,但那些知识又并不属于他,拥有那么多知识非但没有让他们变得更好,还比普通人更加迂腐和无趣。正是这样的人让我意识到读书多不总是一件好事。

    如果一个人的肠胃不太好,食物的营养就难以充分吸收,这个时候要做的是增强肠胃的消化能力,而不是吃更多营养丰富的食物。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你读了很多书都没有能把书中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当中,那么就应该在思考和理解能力方面下功夫,而不是读更多的书。很多人就是一味往自己的大脑里塞各种知识而不愿意停下来消化,结果就变成一个精神上的「消化不良症」患者。

    可惜的是,肠胃的消化不良很容易察觉,精神上的消化不良却难以自知,因为自己可以不断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其他人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坏事。在这个可以接触到无限信息的时代,这样的人可能会永远只满足于用知识填满自己,变成一个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知道分子」除了爱卖弄知识外,大体上也是个很有用的人,是周围朋友的「生活小助手」,只可惜没办法成为创造者。

    真正聪明的人都不会甘于做一个「知道分子」,他们在学习到知识以后更注重如何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和技能,而不只是肤浅地去理解或者拿去卖弄。他们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量可能并不是那么丰富,但他们会尽量榨干他们读过的每一本书中的营养。他们和「知道分子」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更乐于享受闲暇,而不总是马不停蹄地给自己塞各种知识。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有闲暇的时候才可以思考,才有可能把别人的观点和知识融入到自己心中。

    如果把思想比作河流的话,那么我们自己的思想就是主干河流,其他人的思想再伟大也只是一条支流。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其它支流到主干,使主干在保持自己方向的同时越来越强大,而不是让支流把主干河流冲断或者拐到其它方向。把知识转化成思想和技能的效率也很低,可能比学习知识的效率还要低,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断思考才能有所得。值得庆幸的是,一旦转化成功你获得的就不只是知识,还有它们升华而成的思想和品味。

    创造

    有了知识、思想、品味和技能之后好像理所当然就可以创造出好的作品,而事实上它们只是前提条件,和好的作品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就是「创造」本身。很多东西并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地传达,所以你不可能从书本、视频和别人的经验那里习得关于创造的一切,你必须亲自去创造才能真正了解创造的本质。那些你的眼睛和大脑没有学习到的东西,你的身体会在创造过程中习得,并且了解得更深刻。

    吊诡的是,那些努力学习知识并成功转化成自身思想和技能的人,反而不再愿意去创造。他们更乐意去判断和批评。这些人都是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有思想和品味,分析事物观点独到且往往一针见血。光凭这些他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和赞赏,过上不错的生活。这种生活很有吸引力,因为创造总是要比空谈辛苦。这种聪明还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有一种超常的洞察力,可以在一开始就看到事情的结果,进而失去了创造的动力:既然已经知道结果如何,再去做有什么意思呢?他们不知道真正完成一件作品和空想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很多时候这些聪明人反而不如比他们笨拙的人有创造力。那些笨拙的人品味和能力都没有那么优秀,但是他们更愿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创造,最后的作品虽然不够好,却比那些空想强太多了。

    就比如当下非常火的科技自媒体,对各种科技界评头论足,说阿里你为何不这样,腾讯你那样是不对的,云云,觉得自己有超人的洞察力,但是除了写几篇文章还能创造什么对人民比较有价值的东西么?

    创造的另外一个强大的敌人是「完美主义」,聪明人更容易被它打败。聪明人一般品味都不错,而且他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已经看到过很多前人创造的伟大作品,在还不知道创造的艰辛之前,他很容易就会下意识地把那些伟大作品当做自己的努力标准:以后要做出比那些更好的东西,至少要差不多。当他真正开始着手创造,就会发现原来创造是那么困难,自己是那么笨拙,可能拼命努力也无法做出以前认为自己应该做出的作品。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非常巨大,他可能会非常沮丧,甚至会就此放弃创造的念头,转去做一个评论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才发自内心真正体会到那些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

    所以,无论你多么聪明和有天赋,也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创造出自己理想中的作品。你的品味越好,创造出的东西和你理想中的完美之间的鸿沟就越巨大。在认清这个事实之后,你要做的并不是知难而退,而是从心里接受这一切,然后踏踏实实地去下之前嗤之以鼻的笨功夫。只有这样,你的作品才能不断变得更好,向你理想中的样子不断迈进。尽管可能永远都不会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但你清楚知道每一次的创造都比上一次更趋于完美,这样的你才有资格被称作创造者。

    总结

    把书本、视频等上面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很难,转化率很低;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和技能也很难,转化率更低;有了思想和技能之后还要可以持之以恒、容忍不完美并且耐得住寂寞,聪明人往往不愿意为难自己。经过这样的层层筛选,最后能成为创造者的人很少。更为残酷的是,在这些创造者当中也未必可以诞生出真正好的作品,天分和运气都是无法强求的东西(人类还真是可怜)。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e Few of us Still Willing to get Our Hands Dirty. 未来属于我们当中那些仍然愿意弄脏自己双手的少数人。

  • 相关阅读:
    flink 读取kafka 数据,partition分配
    Flink 报错 "Could not find a suitable table factory for 'org.apache.flink.table.factories.StreamTableSourceFactory' in the classpath"
    flume接收http请求,并将数据写到kafka
    【翻译】Flume 1.8.0 User Guide(用户指南) Processors
    【翻译】Flume 1.8.0 User Guide(用户指南) Channel
    【翻译】Flume 1.8.0 User Guide(用户指南) Sink
    【翻译】Flume 1.8.0 User Guide(用户指南) source
    【翻译】Flume 1.8.0 User Guide(用户指南)
    Apache Flink 简单安装
    Java之使用ID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urplefox2008/p/606360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