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lombok 中的@Data注解

    今天看到有代码中的Dao包中的类文件,写的极其简洁,甚至引起了开发工具InteliJ的报错,然后程序还能稳健地跑起来。

    import lombok.Data;
    
    @Data
    public class VaildCode {
    
    	private String	code;
    	private long	expTime;
    
    }
    

    原来是这个类加了@Data注解,所有Java代码中不需要生成getters and setters,而在编译的时候会自动生成getters and setters


    点击导入的包,查看到如下

     

    查看到pom.xml文件中,对应的依赖是

    <dependency>
    <groupId>org.projectlombok</groupId>
    <artifactId>lombok</artifactId>
    </dependency>

    常用的注解如下==

    lombok 

    https://projectlombok.org/

    工作的原理分析,以Oracle的javac编译工具为例。
    自从Java 6起,javac就支持“JSR 269 Pluggable Annotation Processing API”规范,只要程序实现了该API,就能在javac运行的时候得到调用。
    举例来说,现在有一个实现了”JSR 269 API”的程序A,那么使用javac编译源码的时候具体流程如下:


    javac对源代码进行分析,生成一棵**抽象语法树(AST) **
    运行过程中调用实现了”JSR 269 API”的A程序
    此时A程序就可以完成它自己的逻辑,包括修改第一步骤得到的抽象语法树(AST)
    javac使用修改后的抽象语法树(AST)生成字节码文件


    所以lombok本质上就是这样的一个实现了”JSR 269 API”的程序。在使用javac的过程中,结合官方说明,它编译的流程如下:


    javac对源代码进行分析,生成一棵**抽象语法树(AST)****
    运行过程中调用实现了”JSR 269 API”的lombok程序
    此时lombok就对第一步骤得到的AST进行处理,找到@Data注解所在类对应的语法树(AST),然后修改该语法树(AST),增加getter和setter方法定义的相应树节点
    javac使用修改后的抽象语法树(AST)生成字节码文件

    优点:

    能通过注解的形式自动生成构造器、getter/setter、equals、hashcode、toString等方法,提高了一定的开发效率
    让代码变得简洁,不用过多的去关注相应的方法
    属性做修改时,也简化了维护为这些属性所生成的getter/setter方法等


    缺点:

    不支持多种参数构造器的重载
    虽然省去了手动创建getter/setter方法的麻烦,但大大降低了源代码的可读性和完整性,降低了阅读源代码的舒适度

    lombok的实现:就是元注解出现后注解运行生命周期里面的编译周期,这个就是 JSR 269 Pluggable Annotation Processing API,就是源代码在编译成字节码的时候修改了语法树的节点规则进行了加强生成,
    以后可以更加快捷的敲代码了。

    知乎上对lombok插件得看法也两极化,有人觉得简化代码,阅读代码更舒适;也有人极其反对

    只能说爱用不用,不用别诋毁。别人用了至少你要看得懂。

    
    
  • 相关阅读:
    微软O365使用教程:如何邀请客户试用
    Using the ForeFront Identity Manager to Configure SharePoint 2010’s User Profile Sync Service
    SharePoint2010文档归档策略
    转发:SP 2010: Find error messages with a Correlation ID token in SharePoint 2010
    用sql server的脚本导入Excel2010或Excel2013格式数据
    sharepoint2010的调查的问题总结
    暑假第一周进度报告
    暑假第四周进度报告
    暑假第三周学习进度报告
    暑假第二周进度报告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qianjinyan/p/957693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