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之作:本篇为《人生发展之歌》这本书正式的开篇之作。
小雷之言: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和追求却是无限的。
只有抓住那些本质的和不变的,我们才能有更多时间,去体验那些新鲜的和变化的事物。
人类社会的本质
我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人”。如果可以有多个答案,可以是“精神”、“物质”、“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也有人认为,本质是“实践”、“物质的生活”。
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存在。如果没有人,我们只能称之为“社会”、“自然社会”,而非“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的
人类社会,无论是群体、组织还是个人,始终是在不断“变化的”。
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变化大多是有序的,少部分是无序的。
我们大多数人相信“唯有变化是不变的”这局格言。
但是,却很难去证明它。
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一些例子,寻找一点它成立的感觉。
例子1:小雷,2016年10月6日,做火车,从武汉到北京。
变化:从武汉这个地点到了北京这个地点,地点的改变,同时导致了气候和环境的改变。
例子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变化:一个新的政权正式诞生了。
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的变化
一个小推理: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人,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变化”呢?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异议和漏洞
数学,告诉我们,思维要严谨。凡是没有经过可靠证明的“命题”和“结论”,都存在错误的可能。
从感性上来说,我比较相信“唯有变化是不变的”这局格言。
但是,从理性角度,却又无法证明它是绝对正确的真理。
我们可以从“反证法”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有趣的哲学问题。
例子1:“1+1=2”会变吗?
我认为,形式可能变,比如变成“一加一等于二”;但是其内涵是不会变的,这个等式是恒久成立的。这是一个反例,说明“唯有变不变”的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除了“变”之外,这世上依然有不变的东西存在.
既然这个命题是错误的,那么就不能用其作为推理的前提.要知道这个命题本身变不变的问题,就好像类似“1+1=3”会变吗?一样无意义.
例子2:“没有绝对的真理”。
若“这句话本身”是绝对的真理,则自相矛盾,反证该命题不是绝对的真理。所以,“没有绝对的真理”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
人类是愚蠢的吗
从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来看,我们大多数人是相信“唯有变化是不变的”这句格言的。
但是,我们通过上述的2个“反面例子”,却似乎又可以证明格言是错误的。
难道感性和理性就这么冲突,人类就这么愚蠢吗?
我不这么认为!
一切结论皆有前提
2个经典的例子。
例子1
凡是人都是要死的。
小雷FansUnion是人。
所以小雷FansUnion是要死的。
例子2
物理学例子。
假设,一个人站在绝对光滑的冰面上(摩擦力为0)保持静止状态,一百米外是陆地...
上述2个例子的表述方式和措词,在生活中经常见到。
它所体现的思想是:“一切结论皆有前提”。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某个事情才能成立。
古人常说的“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说话不要那么绝对”,基本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经常看到2个人在争执,很大一部分情况,是2个人对“前提条件”或“上下文”的认识不一致。
具体到“唯有变化是不变的”存在逻辑漏洞和异议,就是因为这句话本身,并没有明确“前提条件”,或者说上下文。
修复漏洞
漏洞1 :1+1=2不变。
个人认为,1+1=2确实不会怎么变,因为它就是人为定义的一条法则。
如果说它会变化,那么也只可能是,后来的人,人为定义它不再为2了。
修复的办法:从这个例子,我发现这句格言确实存在漏洞,存在不成立的“反例”。
根据目前的经历和思考来看,“唯有变化是不变的”适用于“有形的物体和实体”,比如人、一块石头、一条河等。而无形的事物,比如精神范畴的,比如“人之初,性本善”、“1+1=2,人为定义的规则”、“雷锋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甘于奉献”,可能存在“不变”的情况。
漏洞2:没有绝对的真理。
类似的意思,可以这样表述“除本命题外,没有绝对真理。”
明确前提条件
当我们想严谨的探讨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明确指明前提条件,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比如,上面提到的物理学例子,绝对光滑的冰面上(摩擦力为0),就是一个前提条件。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绝对光滑的冰面。
如果我们不去指明条件,那通常因为“前提条件是显然的”。
比如“明天,我们一起去秋游”,暗含的条件有“我们都是活着的人,秋天到了”等。
结论
对于有形的实体,“唯有变化是不变的”。本命题本身为“无形的”。
理论依据和指导纲领
唯有变化是不变的。
一切结论皆有前提。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变化。
讨论问题,需要首先明确前提条件。
本篇中的哲学道理、观点和推理过程,将是本系列文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纲领”。
本系列文章,重点关注变化,尤其是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