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第二章)

    第一部分

    第2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2.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2.3.1 导向型传输媒体

    2.3.2 非导向型传输媒体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1. 强调:教材上本节开始有一句“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介质)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具体的传输媒体”。这句话应该理解为物理层不仅是传输媒体,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媒体上传输比特流,即不要理解为物理层不包括传输媒体。
      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机械的,电子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局域网广域网皆属第1、2层。
      物理层是OSI的第一层,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如果您想要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这个第一层,那就是“信号介质”。
      以下是需要了解的东西(考试应该不考 但是理解起来会很舒服):

      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物理层要尽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手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2)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该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3)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物理层主要功能: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通路、传输数据。
      1.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可以是一个物理媒体,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媒体连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连接,传送数据,终止物理连接。所谓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体参与,都要在通信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间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路。
      2.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一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通过,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内能通过的比特(BIT)数),以减少信道上的拥塞。传输数据的方式能满足点到点,一点到多点,串行或并行,半双工或全双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需要。
      3. 完成物理层的一些管理工作

      物理层的媒体包括架空明线、平衡电缆、光纤、无线信道等。


      :通信中传递的基本信息单位是比特,即1个二进制位。

    2. 掌握物理层的四个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教材P41。

      1.机械特性
      也叫物理特性,指明通信实体间硬件连接接口的机械特点,如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这很像平时常见的各种规格的电源插头,其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
      已被ISO 标准化了的DCE接口的几何尺寸及插孔芯数和排列方式。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备,例如用户的计算机)的连接器常用插针形式,其几何尺寸与.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数据电路终接设备,用来连接DTE与数据通信网络的设备,例如Modem调制解调器)连接器相配合,插针芯数和排列方式与DCE连接器成镜像对称。

      2.电气特性
      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导线的电气连接及有关电路的特性,一般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电路特性的说明、信号的识别、最大传输速率的说明、与互连电缆相关的规则、发送器的输出阻抗、接收器的输入阻抗等电气参数等。

      3.功能特性
      指明物理接口各条信号线的用途(用法),包括:接口线功能的规定方法,接口信号线的功能分类--数据信号线、控制信号线、定时信号线和接地线4类。

      4.规程特性
      指明利用接口传输比特流的全过程及各项用于传输的事件发生的合法顺序,包括事件的执行顺序和数据传输方式,即在物理连接建立、维持和交换信息时,DTE/DCE双方在各自电路上的动作序列。
      以上4个特性实现了物理层在传输数据时,对于信号、接口和传输介质的规定。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1.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即源系统(或发送端、发送方)、传输系统( 或传输网络)和目的系统(或接收端、接收方)。参见教材图2-1,P42。

    2. 源点又称为源站或信源,终点又称为目的站或信宿。详见教材P42。

    3. 掌握码元: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就称为码元(symbol)。
      :下一节中的“调制有关的计算”还要对码元进行具体的解释。

    2.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1. 掌握信道的概念:信道和电路并不等同。信道是用来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因此,一条通信电路往往包含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收信道。

    2. 了解通信的三种方式: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双方不能同时发送接收)、全双工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接收)。
      :目前的通信几乎全都是全双工通信。本课程也将针对全双工通信讲述计算机网络。

    3. 掌握基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常称为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基带信号往往包含有较多的低频成分,甚至有直流成分,而许多信道并不能传输这种低频分量或直流分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modulation)。
      注1:“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一句中的“数据信号”可具体地理解为二进制的比特序列或比特流。
      注2:“许多信道并不能传输这种低频分量或直流分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直流分量将导致传输媒体发热,因而造成信号强度快速衰减,从而限制了传输距离。

    4. 掌握基带调制:仅仅对基带信号的波形进行变换的调制称为基带调制。
      注1:之所以要进行变换,就是为了在给定的通信介质上以更高的速率和更远的距离进行传输,例如:尽力减小信号的直流分量。
      注2:基带调制就是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更适合于线路上传输的数字信号,因此基带调制又常称为线路编码(line coding),或简称为编码(coding)。

    5. 典型的基带调制方法,即典型的线路编码
      注1:典型的线路编码有单极性编码(unipolar coding)、极性不归零编码(即极性NRZ,polar Non-Return-to-Zero coding)、极性归零编码(极性RZ,polar Return-to-Zero)、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coding)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differential Manchester coding)。
      注2:为了清楚地解释这5种编码,给出了下面所示的两组图,第一组是交替01串的5种编码图示,第二组是随机01串的5种编码图示。


      注2a:此处给出的图比教材上的图2-2(P44)更加专业和深刻地表达和示意了线路编码。
      注3:在单极性编码中,正电位表示1,零电位表示0。这种编码实际通信中用得很少。其特点是:(1)有较强的直流分量,只能在很短的距离上传输;(2)接收端不能自动区分位边界,即单纯从波形识别不了连续的0或1,需要辅助的时钟来同步。
      注4:在极性NRZ编码中,正电位表示1,负电位表示0。该编码的特点是:(1)在0和1等概率出现时,直流分量为0,但当0和1不等概率出现时,会有一定的直流分量;(2)接收端不能自动区分位边界,即单纯从波形识别不了连续的0或1,需要辅助的时钟来同步。
      注5:在极性RZ编码中,波形的中间½为正电位表示1,波形的中间½为负电位表示0,波形两侧的¼处于零电位,此也就是“归零”的含义。该编码的特点是:(1)该编码在直流分量方面的表现与NRZ编码相似;(2)接收端不能自动区分位边界,即单纯从波形识别不了连续的0或1,需要辅助的时钟来同步;(3)由于有一半的时间是零电位,较NRZ节省能量;(4)该编码中一个二进制位占用了两个时钟周期,因而编码效率是NRZ的50%。
      注5a:极性RZ编码的有时也会用波形的前½为正电位表示1,波形的前½为负电位表示0,而波形的后½为零电位,即归零。
      注6:在曼彻斯特编码中,位中心向下跳变为1,向上跳变为0,或反之。该编码可以说解决了前面编码的所有缺点。首先它具有自同步功能,接收端只需判断跳变,即可获知数据位, 因而免去了时钟同步;其次它完全没有直流分量,因为每个位都有一半的高电位和一半的低电位。它的代价与RZ相同,即编码效率为RZ的50%。
      注7:在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中,位中心始终有跳变,位开始边界无跳变为1,有跳变为0。此种编码的特点与曼彻斯特编码相同。改进的方面是不需要判断从高到低跳变还是从低到高跳变,只需要判断有无跳变决定位0和1。

    6. 掌握带通调制:带通调制是一种使用载波(carrier)进行调制的方法,这里的载波是高频的电磁波,而调制就是将待传输的二进制数据叠加到载波上,让载波携带着数据在信道上传输。
      注1:高频电磁波可以以极小的衰减在通信介质甚至自由空间中瞬间地传输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公里,因为电磁波的速度大约是光的速度,即m/s。
      注2:载波调制是人类通信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理论和技术。

    7. 带通调制原理简述:电磁波中的最基本的波形是正弦波,其数学表达为:
      其中A是振幅,f是频率,是相位;
      载波调制的基本思想是在发送端让A、f或随着待传输的二进制信息发生变化,即将数据调制到载波上,在接收端再提取,即解调,出这些变化对应的二进制信息。

    8. 三种基本的带通调制方式:参见教材P44
      AM:振幅调制,简称为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
      FM:频率调制,简称为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
      PM:相位调制,简称为调相,Phase Modulation

    9. 调制有关的计算
      以振幅调制为例,如果我们让振幅可以有两种变化,即两种状态A0和A1,则我们可以用A0代表数字0,A1代表数字1。这样一个波形,也即2.2.1节中所述的码元,可以携带一个二进制位。
      而波形的速率,也就是码元的速率,常称为波特率(baud rate),即是正弦波的速率f,这样我们得到的数据传输速率就是fbps。
      如果我们要使一个波形携带两个二进制位,我们就可以得到2fbps的数据率。要注意的是,两个二进制位有4中状态,即00、01、10、11,我们就需要振幅有4种变化即A0、A1、A2、A3。
      如果我们要使一个波形携带n个二进制位,我们就可以得到nfbps的数据率。而n个二进制位有种状态,从n个0到n个1,我们就需要振幅有种变化。

    10. QAM: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单独让波形的振幅有多种变化在实践中不可行,因为变化越多,相邻的振幅差就越小,当小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距离上的接收端就会因为信号的衰减而无法区分。
      因此人们就想到了将振幅和相位结合起来的方法构造调制,这种调制方法称为QAM。
      QAM常用如下所示的星座图(Constellation diagram)来表示:星座图上的一个点表示一种波形状态,点到原点的距离为波形的振幅的大小,而与x轴的夹角为波形的相位的大小。该图中有16个状态,因而对应的一个波形可以携带4个二进制位,即数据率为4fbps。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1. 了解信道的失真问题:电磁波或信号在信道上传播时,会遇到衰减和噪声的干扰,这会导致接收端收到的信号与发送端发出的信号相比发生了退化式的变形,即失真,这种失真就会影响传输的数据率。参见教材图2-4,P45。

    2. 信噪比:信噪比(S/N,Signal and Noise ratio)指的是信号与噪声的功率比,该比值常用分贝数(dB,decibel)来表示,分贝数与功率比的关系为:

    3. 信道的极限容量:实际的信道均是有一定噪声的信道,这样的信道上最大可以传输的数据率是多少呢?这个问题由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著名的香农公式:
      其中C为信道的极限容量,单位是bps,W为信道的带宽,单位是Hz,为以数值表示的信道的信噪比。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1. 了解电磁波谱:通信的基础是电磁波,而频率是电磁波的重要属性。不同频率的电磁波适应于不同的传输介质,电磁波谱给出了电磁波频率与介质的对应关系,如教材图2-5(P47)所示。

    2. 传输媒体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教材上主张使用“导引型”和“非导引型”描述,这里认为用“导向型”和“非导向型”描述更好一些。

    2.3.1 导向型传输媒体

    1. 双绞线:双绞线指的是将两条导线周期性地绞合在一起的线对。
      注1:由于两条平行直导线中传输随时间变化的信号时相互间会产生电磁感应,从而对信号的传输产生干扰。将它们绞合即可避免这种电磁感应带来的干扰。
      注2:双绞线有许多规格,其中需要特别掌握的是目前广泛使用的5类双绞线规格,如下图所示,它由4对双绞线组成,且为了避免各对间的电磁感应干扰,每对的绞合距离也设计为不相同。5类双绞线可以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度。
            

    2. 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由内导体铜质芯线( 单股实心线或多股绞合线)、绝缘层、网状编织的外导体屏蔽层(也可以是单股的)以及保护塑料外层所组成,如下图所示)。
      注:同轴电缆有50Ω和75Ω两种规格,其中Ω是电阻的单位。上述规格来自于同轴电缆需要的终端匹配电阻。因为电磁波在运行到导线的端点时会产生反射,而反射波会严重地干扰正常的信号波形。在导线的端点处接以适当的匹配电阻,可以吸收到达端点的电磁波,从而避免反射干扰。50Ω和75Ω规格描述就是根据同轴电缆使用的终端匹配电阻给出的。50Ω对应较细一些的电缆,常称为细缆,而75Ω对应较粗一些的电缆,常称为粗缆。细缆曾经广泛用于以太局域网,而粗缆常用于有线电视。它们传输数据时,都可以达到10Mbps的速率。



    3. 光纤: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即光纤)传递光脉冲来进行通信,光纤通常由非常透明的石英玻璃拉成细丝,主要由纤芯和包层构成双层通信圆柱体。如下图所示:
       


      注1:光纤基于光的全反射原理工作,即当光纤从折射率较高的纤芯打到纤芯与包层的交界处时,会产生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折射,这样当入射角足够大时,折射角就会达到90°,即没有光纤折射出去,这就保证了光线几乎可以不衰减地传输,因而可以传输到几乎没有限制的距离。
      注2:光纤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参见教材P49。
      注3:光纤通信中常用的三个波段的中心分别位于850 nm, 1300 nm和1550 nm。后两种情况的衰减都较小。850 nm波段的衰减较大,但在此波段的其他特性均较好。所有这三个波段都具有25000~30000 GHz的带宽,可见光纤的通信容量非常大
      注4:光纤不仅具有通信容量非常大的优点,而且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点。参见教材P50。

    2.3.2 非导向型传输媒体

      1. 微波通信:无线电微波通信在数据通信中占有重要地位。微波的频率范围为300MHz~300GHz(波长1 m~ 1 mm),但主要使用2~40 GHz的频率范围。传统的微波通信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

          Wifi通信:Wifi通信已经是非常常用的无线移动通信方式了。它使用2.4GHz或5GHz的ISM频段,数据率可以达到10Mbps甚至50Mbps。ISM频段如下图所示。
            

    第二部分

    第2章 物理层

    2.4 信道复用技术

    2.4.1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2.4.2 波分复用

    2.4.3 码分复用

    2.5 数字传输系统

    2.6 宽带接入技术

    2.6.1 ADSL技术

    2.6.2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

    2.6.3 FTTx技术

    2.4 信道复用技术

    2.4.1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1. 信道复用的概念:信道复用就是让一条高速的通信链路可以为多个低速的通信用户共享使用。

    2. 信道复用会使用户的通信费用大大降低:许多用户,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的用户,共享一条高速链路,就意味着一条告诉链路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可以由许多用户共同分担,因而用户的通信费用大大降低。
      教材在这一方面的描述是(P53)“当然复用要付出一定代价(共享信道由于带宽较大因而费用也较高,再加上复用器和分用器)。但如果复用的信道数量较大,那么在经济上还是合算的。”该描述先强调了“费用也较高”,这要正确理解,避免误导。“复用使通信费用大大降低”是不争的事实,也带来了我们今天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3. 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分多路复用,简称频分复用):FDM将通信的频带(即频率范围)划分为一系列小的子带,每个子带作为一个信道进行独立的通信。
      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请注意,这里的“带宽”是频率带宽而不是网络数据的发送速率)。

    4.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多路复用,简称时分复用):TDM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TDM frame)。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TDM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slot)。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时分复用更适合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2.4.2 波分复用

    1.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长多路复用,简称波分复用):WDM 就是光的频分复用:在一条光纤上复用多路光载波信号。

    2. 现在已能做到在一条光纤上复用80路或更多的光载波信号,此即称为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2.4.3 码分复用

    1.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又称码分复用):CDMA是通过使各用户使用相互正交的码型(也称为码片, chip sequence)来进行信道共享的方法。CDMA中的各用户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
      注1:通信信道复用即共享的传统思维是想尽办法将高速链路划分为相互隔离的低速率的信道,以避免低速率信号因叠加而相互间干扰,FDM、TDM、WDM均是在这种思维下创造出来的。然而,CDMA却是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即所有用户共享相同的频带和时间,即各用户的信号在信道上是叠加到一起的,通过码型的正交性实现用户数据的识别。理论上CDMA能够达到香农公式所计算出的信道极限速率,因为只要增加用户码型的长度就可以使信道达到其最大可容纳的用户数量。
      注2:CDMA在信道复用及数字通信中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它使信道复用和数字通信可以用严谨的数学代数运算来实现。

    2. CDMA的时间片:在CDMA中, 每个 位时间 被分成m个更小的时间片,典型的时间片数目是64或128, 但是取每位8个时间片便可容易地解释其工作原理。

    3. 片序列(chip sequence):每个站点被指定一个唯一的m位编码, 它被称为一个片序列,发送值为1的位时, 站点发送的是片序列,发送值为0的位时, 站点发送的是片序列的反码。
      如, 设m = 8, 如果站点A的片序列为00011011, 那么它通过发送00011011来发送一个值为1的二进制位, 而通过发送11100100来发送值为0的二进制位。

    4. 片序列的双极性表示:CDMA的原理通常用片序列的双极性记法来解释, 即以-1表示片序列中的0, 以+1表示片序列中的1。
      如:片序列为00011011的站A的1位表示为(-1 -1 -1 +1 +1 -1 +1 +1),
      而其0位则表示为(+1 +1 +1 -1 -1 +1 -1 -1)。

    5. 片序列的正交归一化:所有站点的片序列必须是正交归一的。即两个不同的片序列S和T的内积(记为S•T)为0,同一个片序列的内积除以片序列长度后的值为1。
      :生成正交化片序列的方法之一是沃尔什编码(Walsh codes) 。

    6. 片序列正交归一化的数学表达:
      设有m位片序列的S站和T站,则S站和T站可以分别用m位的行向量表示:

      S与T的正交指的是它们作为向量的内积为0(这里的内积就是线性代数中向量的内积),即:

      归一指的是:
      注意1:S的片序列的反码为,其中的双极性二进制反码,因而我们有:

      注意2:假如,则

    7. CDMA信道信号传输的原理:假如信道上有片序列两两正交的n个站点。某个站点i可能发送位1(以片序列表示),可能发送位0(以片序列的反码表示),也可能什么也不发送(以表示,此时它对应的m个片序列分量都是0)。于是信道上的某一时刻的信号Y将是所有站点信号,即片序列、片序列反码或0,的叠加:
      ,其中表示三者取其一。
      假定一个站点W要想获得站点k的发送信息,则它需要首先获知k的片序列,,然后将它与接收到的信道信号Y取归一化内积运算(这里的归一化指的是除以片序列长度m):

      即:

      考虑到不同站点片序列间的正交性,上式右侧的第一项和第三项均会是0,因而上式可简化为:

      于是,当k站发送了二进制位1时,W站获得的结果是:

      当k站发送了二进制位0时,W站获得的结果是:

      当k站没有发送数据时,W站获得的结果是:

      注1:我们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一个站点W要想获知站点k发送的数据,它就用站点k的片序列与测得的信道信号Y进行归一化内积计算。
      如果计算的结果为1,则可认为站点k发送了数据位1;
      如果计算的结果为-1,则可认为站点k发送了数据位0;
      如果计算的结果为0,则可认为站点k没有发送数据。
      注2:上述计算过程与W自己的片序列没有关系。

    8. CDMA举例:假定A、B、C、D4个站点的片序列如下所示:

      则,它们的双极性表示为:

      如果在6个时刻里,4个站点分别有如下的数据发送:

      如第3个时刻“10--”表示A发送了1,B发送了0,C和D什么都没发送。
      则这6个时刻对应的信道中的双极性信号为:

      那么,获知6个时刻,C站点发送数据的运算如下所示:

      由此得到结论,C站在6个时刻发送的数据分别是1、1、无、1、1、0。

    2.6 宽带接入技术

    2.6.1 ADSL技术

      1.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是一种在传统模拟电话用户线上实现宽带数据业务的技术。

      2. 了解传统电话及其线路:传统电话如下图所示
        Image result for telephone
        它用如下图所示的带RJ11插头的3类双绞线连接到入户线,即墙上的电话插孔,
        Image result for rj11
        而墙上的插孔用如下图所示的3类双绞线连接到最近的电话端局,
        See the source image

      3. 传统的电话信道:由于人的语音信号是300-3400Hz之间的3.1KHz带宽,因而传统电话仅使用电话线路中的4KHz带宽就可以工作。

      4. 传统电话线路的额外带宽:然而,传统电话线路的通信带宽可以高达1MHz,因而可以有充分的余地在保证电话通信的同时进行数据通信,ADSL正是实现这一想法的技术和设备。

      5. ADSL的连接:ADSL的连接示意如下,

        将电话进户线(即入户线)先接到一个分离器上,分离器的一个接口接电话,另一个接口接ADSL Modem(即调制解调器),Modem再通过接口接到电脑。
        分离器是一个电磁波分离(或过滤)装置,它将低频的语音信号频率导向到电话端口,而将高频的数据信号频率导向到ADSL端口。分离器也有逆向的合并功能,即将电话来的低频的语音信号和ADSL来的高频数据信号频率合并成一个信号通过进户线逆向地发给通信公司的端局。
        ADSL的作用就是将电脑发出的数字信息调制到电话线路的载波上,或从电话线路的载波上将数字信号解调到电脑中。

      6. ADSL的信道划分技术DMT(Discrete Multi-Tone, 离散多声道调制)
        DMT(ITU标准G992.1)将电话线上的1.1MHz频谱分成256条独立的信道,每条信道带宽为4312.5Hz,如下图所示。

        DMT的256条独立信道的划分如下:
        信道0用于POTS(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传统的电话服务);
        信道1-5保留不用, 为了使语音载波与数据载波安全地隔离,没有相互干扰;
        一条信道用于上行控制, 另一条用于下行控制;
        剩下的248条信道中的24条(约10%)用于上行数据, 其余的224条(90%)用于下行数据,这就是ADSL的由来。
        ADSL采用了4000波特的码元传输率, 以QAM调制, 每个波特携带15个二进制位,因而,
        24条上行信道的最高速率可达1.44Mbps:
        224条下行信道则可以达到13.44Mbps的速率。
        鉴于实际的信道不可能理想, 因而ITUG992.1标准规定最高上行速率为1Mbps,最高下行速率是8Mbps。

  • 相关阅读:
    /proc/uptime详解
    UE没法远程修改文件
    ssh隐藏的sftp功能的使用
    ftp配置文件
    如何判断网线是否连接
    NTP多种模式的配置
    系统开机启动过程
    window BIOS设置硬盘启动模式
    shell加密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下文件介绍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anzhong/p/1302584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