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LSMTree (BigTable 的理论模型)

    Google的BigTable架构在分布式结构化存储方面大名鼎鼎,其中的MergeDump模型在读写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很好的解决了web scale数据的读写问题。

    MergeDump的理论基础是LSM-Tree (Log-Structured Merge-Tree), 原文见:LSM Tree

    下面先说一下LSM-Tree的基本思想,再记录下读文章的几点感受。

    LSM思想非常朴素,就是将对数据的更改hold在内存中,达到指定的threadhold后将该批更改批量写入到磁盘,在批量写入的过程中跟已经存在的数据做rolling merge。

    拿update举个例子:

    比如有1000万行数据,现在希望update table.a set addr='new addr' where pk = '833',

    如果使用B-Tree类似的结构操作,就需要:

    1. 找到该条记录所在的page,

    2. load page到内存(如果恰好该page已经在内存中,则省略该步)

    3. 如果该page之前被修改过,则先flush page to disk

    4. 修改数据

    上面的动作平均来说有两次disk I/O,

    如果采用LSM-Tree类似结构,则:

    1. 将需要修改的数据直接写入内存

    可见这里是没有disk I/O的。

    当然,我们要说,这样的话读的时候就费劲了,需要merge disk上的数据和memory中的修改数据,这显然降低了读的性能。

    确实如此,所以作者其中有个假设,就是写入远大于读取的时候,LSM是个很好的选择。我觉得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优化了写,没有显著降低读“,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要求读最新的数据,而最新的数据很可能还在内存里面,即使不在内存里面,只要不是那些更新特别频繁的数据,其I/O次数也是有限的。

    所以LSM-Tree比较适合的应用场景是:insert数据量大,读数据量和update数据量不高且读一般针对最新数据。

    文章读下来有以下几点感受:

    1. 基本思想早就有了,作者给出了较好的表现形式。

    2. Merge是page/block级别的,而不是BigTable中的文件级别的。这一点主要原因可能是BigTable在分布式场景下做block级别很困那,而且GFS也不支持修改。

    3. 其提出的比较标准比较有趣,将磁盘容量,转速等结合起来给出一个以美元为单位的cost标准,然后跟B-Tree结构的实现做了比较,结果当然是大大胜出。但是这里我觉得作者有些比较是不合理的,比如LSM使用log而B-Tree没有使用,这显然对B-Tree不公,其实B-Tree如果使用log,写入性能应该不比LSM差,顺序读取可能差一些。

    4. 在Multi components 中,提出Ci/Ci+1的比例达到20的时候是最优的,这个数字意义不大,但是其中的分析方法对于Merge策略的选择是个启发。

  • 相关阅读:
    Database Corruption ->> Fix Database In Suspect State
    Index & Statistics ->> Rebuild Index会不会覆盖原先Index的WITH选项设置
    Data Flow ->> CDC Control Task, CDC Source, CDC Splitter
    CDC ->> 在某个SQL Server中开启CDC功能
    使用OPENROWSET(BULK...)从平面文件加载数据
    Data Flow ->> DQS Cleansing
    db2look和db2move详解
    查询数据库记录数最快方法
    linux系统ftp命令
    Linux上如何查看物理CPU个数,核数,线程数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aymondshiquan/p/207263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