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静物与产品摄影:布光,拍摄与修图技法

     前言

    本文内容取自:静物与产品摄影:布光、拍摄与修图技法  (第2版)中的相关内容

    很多人认为,静物摄影是艺术,产品摄影是商业,因此二者没有多大联系。但事实上,二者本质上却是相通的,只不过后者是前者的商业化应用。安迪·沃霍尔说,赚钱、工作、商业都可以是艺术。这就是我把两者写进一本书的原因。我喜欢在闲暇时间进行静物创作,这为我拍摄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视角。静物和产品摄影可以说是专业摄影入门的基础,它们是静止的,你可以开动大脑,去体验、思考要拍摄的对象——构图、光线、表现手法、技术难点,等等。无论是自己拍摄创作,还是拍摄能让人心甘情愿付费的产品,都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观察事物的专业角度/眼光,以及耐心。

    例如,拍摄一双鞋子,怎样去网上找鞋子的样片资料,怎样编辑样片组成拍摄提纲。看看要拍的鞋子,卖点在哪里,应该怎样摆放,要搭配什么道具,怎样打光,用什么拍摄视角,等等。这些想清楚后,再与客户沟通,着手拍摄。前期的观察和计划/准备工作,比真正拍摄更重要。摄影新手往往缺乏对产品的耐心,拿来鞋子直接就凭印象摆放、拍摄。静物和产品摄影是按思维一步步来操作的,并与偶发性因素综合形成最终的效果,而不是按逻辑学里的“试错法”一次次碰出来的。

    2.拍摄技术。这一点无须强调,技术保证照片的专业水准。

    但要明确的是,拍摄技术应该超越单纯的相机操作、佳能尼康的门派之争、红圈焦外德味之类的问题,而应该就基本的白平衡、ISO、快门、光圈在各种场景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展开应用。我是一本音响杂志的合约摄影师,自己也带摄影培训班。每期学员都会看到我在现场工作时,顺手使用不同品牌的相机(杂志社的相机不固定),而在解决产品表面的质感和内发光问题时,又如何使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对于器材,我使用现场能用的最好的,但对品牌从不“挑食”。

    3.图像处理/修图技术。

    当今,不会做图像处理的摄影师,绝不能称为合格的摄影师。可以不必像修图师那样花四五个小时去塑造或合成一张照片,或者像平面设计师用Photoshop排版,但图像的调色、去污、美肤、锐化、钢笔抠图、蒙版、合成图像,是必须要掌握的,就像以前的胶片时代,摄影师必须进行类似的暗房操作一样。修图技术会极大地扩展摄影师的视野,从而在前期拍摄时制定出最佳的拍摄计划,例如哪些操作在前期拍,哪些效果后期合成。当然,如果有条件,还是要掌握专业的修图技术,因为有一些题材,例如珠宝类,大部分效果都是修/画出来的。以上三点要求,是静物和产品摄影师需要具备的。

    下面,再回到更加务实的产品摄影。很多人认为产品摄影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可是细究起来,拍摄产品,从打开产品包装的那一刻起,就必然会面对某些问题——这些问题毫不起眼,但会让摄影新手无所适从,恼怒万分。例如,产品是正放还是侧放?侧多少度?相机是高位拍摄还是低位拍摄?产品是直接放在桌面,还是悬空固定?总之,产品一拿出来,什么问题都来了。我们还是从摄影思维上来解决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1.熟悉产品结构后,才可以开拍。不了解产品,你会无从下手。比较可靠的产品摄影师,一定会先认真研究产品,而不是尽快拍完,收款。如果已经接到了一单,但又对产品不了解,怎么办?那就查找资料(网络上的资料应该十分丰富),或者向客户咨询。不要怕羞、怕掉面子。以吉他为例,如果你初次接触,需要知道民谣吉他和古典吉他在某些部件上的异同,它们的功用、琴弦、琴枕、共鸣箱……当了解产品后,就可以专心进行布光,针对吉他的材质采取相应的布光方案。

    2.根据产品结构布置镜头,拍摄思维才能清晰,从而对一个产品所需要的镜头角度也会心中有数。例如,正面、30度侧面、背面、产品头部、颈部、Logo特写、特殊做工部位特写、质感/材料特写……而不是跟着感觉盲拍,或者顺应客户的想法每个产品拍摄一大堆图片——几十个产品拍下来,最后你会疯掉。事实上,无论是画册还是网店,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图(一般来说12张左右就足够了)。

    3.每一个镜头要表现什么?在对产品已经相当了解并且布好灯光后。端起相机,眼睛凑近局促的取景器外框,这时候,大脑要飞快旋转:“这张,我应该拍摄什么?是做工、质感,还是造型?”

    点、线、面、光线、形状、色彩是静物摄影的切入点,也是我们以摄影师的眼光观察事物的出发点。这些基本概念贯穿于所有的摄影门类,无论是静物、产品,还是风光、纪实、人像。这些摄影语言是一名摄影师终生会使用的工具

    4.摄影永远是做减法。要表现什么部分,就不要把多余的东西包含进画面。在有道具的产品拍摄过程中,道具只是产品展示的平台,能少就少,一般只需要一部分从四角切入画面即可。在有背景的产品拍摄中,背景也是越简单越好。实际上这是构图问题。想提高构图水平,平时就要多看静物摄影。

    5.同一个部位的特写,镜头仅仅摇摆10~20cm,就是这么点差别,表达的内容就会完全不一样。例如,拍摄家电的功能面板,虽然画面中包含相同的功能键,但前一张是在强调开关按键,后一张强调的是定时按钮。

    6.拍摄时就已经考虑后期画册或网页设计可能用到的图片,这时可以即兴发挥,客户一般也很乐意配合。例如,请现场其中一位工作人员扮演产品使用者,等等。

    7.每次产品拍摄,都记下光位图,特别是外出拍摄。这样下次拍摄时能快速整理好器材设备。好多粗心的摄影师每次去老客户那里拍摄同类产品时,都想不起以前的灯光设备配置,结果每次调试灯光都要半天时间

    光线

    每一个学科、每一种知识、每一门艺术,都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

    画素描时,我们会先寻找对所画之物的感受,然后用长线条去抓大的形体,再添加大的影调,接下来才去刻画局部和细节。形成了这种思维方式之后,无论画什么东西都会达到专业水准。

    当我们再去看别人的绘画作品时,就会有意识地从“形抓得准不准(准确性)”“黑白灰的影调分布”“色彩的对比或调和关系”等思维方向去欣赏。

    当一个专业人士看电影时,他会去审视电影的三幕故事结构、情节点、伏笔和照应、人物的弧光。那么,回到摄影,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幅摄影作品呢?

    我将其简明扼要地总结为:光线思维、色彩思维、构图思维、质感思维、工作规划思维(即导演思维)。具备了这些思维,其他更绚丽花哨的技艺,只是在这些基础思维上的演绎。

    有很多摄影大师说“摄影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这种说法很容易误导初学摄影的人,摄影师装酷可以,但不要把本身行业拔得过高。只要我们从摄影思维着手,入门并进阶到专业水平就不是问题

    第一节:光线,光影和形状

    所谓形状,其实质是光线,没有光线也就没有形状和形体,光线的明暗软硬,塑造了物体的形状、形体的直观表现。

    你还记得绘画时的素描练习吧?用浓淡不同、粗细不同的铅笔笔触画出“三大面”(黑、白、灰面)、“五大调子”(亮调、中间调、深色调、反光、明暗交界)。这些由光线所赋予的影调画出来后,物体的形状自然而然就浮现出来了。

    光线赋予了物体的外在形状。没有光线,就什么也看不到,只能通过触摸来感知它,但绝对无法在视觉上再现。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一个物体—鸡蛋开始。

    观察一枚鸡蛋,把它置于灯前,你就会发现明调、暗调、中间调的黑白灰层次过渡。

    这对我们的摄影思维是极好的训练。

                      

    01 绘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影和形状。在一张白纸上,先用铅笔排出光影调子,有了光影调子,形状就出来了。

                      

     02 光线影调不但能表现物品形状,而且其影调的深浅还让物品有了立体感。

                    

    03 摄影师不需要用画笔去画光线,而是直接利用光线来制造光影,表现被拍摄对象。在这里,利用光线来表现一枚鸡蛋的形状。

                    

    04这朵香蕉花的色泽和色彩饱和度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计划用光线影调对它进行描述。我想在光影方面有点神秘感,在色泽方面给人温暖的感觉.

    我将其摆放在摄影棚砖墙前粗糙的柜子上。调整光线影调,使用一个标准灯罩蒙上一层柔光布,形成“半硬光”从右斜上方45度打下来。在灯前加一张大的黑纸卡做遮挡,把这束光线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落在被拍摄主体香蕉花上,一部分落在墙上。仔细调整黑卡纸的角度,以控制前后光量的比例。最后,“咔嚓”一声按下快门,一张泛着光泽的静物作品产生了。

                  

  • 相关阅读:
    LeetCode 32. 最长有效括号(Longest Valid Parentheses)
    LeetCode 141. 环形链表(Linked List Cycle)
    LeetCode 160. 相交链表(Intersection of Two Linked Lists)
    LeetCode 112. 路径总和(Path Sum)
    LeetCode 124. 二叉树中的最大路径和(Binary Tree Maximum Path Sum)
    LightGBM新特性总结
    sql service 事务与锁
    C#泛型实例详解
    C# 中的委托和事件(详解)
    C# DateTime日期格式化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ichheart/p/1417387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