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人工智能结课作业-BP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手写体识别

    代码已经发布到了github:https://github.com/roadwide/AI-Homework

    如果帮到你了,希望给个star鼓励一下

    1 BP神经网络

    1.1算法介绍

    反向传播(英语:Backpropagation,缩写为BP)是"误差反向传播"的简称,是一种与最优化方法(如梯度下降法)结合使用的,用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的常见方法。该方法对网络中所有权重计算损失函数的梯度。这个梯度会反馈给最优化方法,用来更新权值以最小化损失函数。反向传播要求有对每个输入值想得到的已知输出,来计算损失函数梯度。因此,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监督式学习方法。反向传播要求人工神经元(或"节点")的激励函数可微。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介绍什么是梯度下降法以及如何训练神经网络。

    假设有这样一个函数(ε是噪声)

    但我们不知道参数的值,也就是wb的值,但是我们直到很多(x,y)。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值来预测原函数。

    构造如下的损失函数

    其中的xy都是真实值,而wb是我们要预测的值。我们预测的wb应该使得损失函数越小越好,这点不难看出,损失函数越小证明我们预测出来的函数越接近真实情况。

    假设我们得到的loss函数图像如上图所示,那么我们得目的就是找到一组wb使得loss函数值处于一个极小值。

    约定wb按照上面得式子更新自己的值。其中wb是原来的值,w'b'是新值,lrlearning rate的缩写,直观理解就是横坐标移动的程度。根据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函数梯度的方向指向极大值,所以上面式子用减号,也就达到了梯度下降的目的。梯度下降可以使得loss函数处于极小值。当然处于极小值不一定是处于最小值,可能会造成局部最优解,但这些问题超出了本篇实验报告的讨论范围,所以不作考虑。

    经过若干次的更新wb,我们就会找到一个较小的loss值,也就是说我们找到的wb就很接近真实值了。

    梯度下降是一种常用的优化loss函数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对loss函数进行优化,例如随机梯度下降、AdagradAdam等。

    下面介绍应用BP算法完成手写体识别问题。MNIST数据集的每一张图片是一个28x28的矩阵,每个元素是其位置的灰度信息。

    我们首先将二维的矩阵打平成一维的,也就是说变成一个784x1的矩阵。上面介绍的简单的例子是单个数字,这里成了矩阵,所以我们的参数也应该是矩阵。

    假设我们先将784x1的矩阵乘以一个512x784的矩阵参数,将得到一个512x1的矩阵

    再将512x1的矩阵乘以一个256x512的矩阵参数,将得到一个256x1的矩阵

    再将256x1的矩阵乘以一个10x256的矩阵参数,将得到一个10x1的矩阵

    经过上述操作,我们将一个784x1的矩阵转换成了一个10x1的矩阵。为什么最后要转换成10个元素的矩阵?因为我们的手写体识别问题中有10个数字,最后我们得到的矩阵的每个元素代表的是可能是相应数字的概率。根据得到的概率和实际情况来构造损失函数,再利用梯度下降的方法来更新参数。

    上述的好几步的矩阵转换操作实际上就是神经网络中的层,最后一步的10个元素属于输出层,第一次的784x1是输入层,中间的则是隐藏层。

    1.2实验代码

    #下载、导入数据用到的函数包
    import input_data
    #tensorflow 2.x没有placeholder所以要用1.x的API
    import tensorflow.compat.v1 as tf
    tf.disable_v2_behavior()
    #读取数据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不是一个特定的值,而是一个占位符placeholder
    # 我们在TensorFlow运行计算时输入这个值。我们希望能够输入任意数量的MNIST图像,每一张图展平成784维的向量。
    x = tf.placeholder("float", [None, 784])
    #W的维度是[784,10],因为我们想要用784维的图片向量乘以它以得到一个10维的证据值向量
    W = tf.Variable(tf.zeros([784,10]))
    #b的形状是[10],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把它加到输出上面
    b = tf.Variable(tf.zeros([10]))
    #softmax模型
    y = tf.nn.softmax(tf.matmul(x,W) + b)
    #为了计算交叉熵,我们首先需要添加一个新的占位符用于输入正确值
    y_ = tf.placeholder("float", [None,10])
    #计算交叉熵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sum(y_*tf.log(y))
    #使用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进行训练
    train_step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0.01).minimize(cross_entropy)
    #初始化tensorflow
    init = tf.initialize_all_variables()
    sess = tf.Session()
    sess.run(init)
    #让模型循环训练1000次
    for i in range(1000):
        batch_xs, batch_ys = mnist.train.next_batch(100)
        sess.run(train_step, feed_dict={x: batch_xs, y_: batch_ys})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y,1), tf.argmax(y_,1))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float"))
    print(sess.run(accuracy, feed_dict={x: mnist.test.images, y_: mnist.test.labels}))

    1.3实验结果

    可以看出经过1000次的训练,模型识别手写体的准确度达到了0.9166

    1.4实验总结

    BP神经网络的原理并不难,可以自行手动实现,但使用TensorFlow不仅方便,而且有更高的效率。

    Python的数值计算效率并不高,要实现高效的数值运算一般会使用NumPy这样的库,将运算放到外部其他语言封装好的程序中,以此来完成高效运算。但是从外部计算切换回Python的每一个操作,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开销。

    TensorFlow也把复杂的计算放在Python之外完成,但是为了避免前面说的那些开销,它做了进一步完善。Tensorflow不单独地运行单一的复杂计算,而是让我们可以先用图描述一系列可交互的计算操作,然后全部一起在Python之外运行。

    2 卷积神经网络

    2.1算法介绍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是一种前馈神经网络,它的人工神经元可以响应一部分覆盖范围内的周围单元,对于大型图像处理有出色表现。卷积神经网络由一个或多个卷积层和顶端的全连通层(对应经典的神经网络)组成,同时也包括关联权重和池化层(pooling layer)。这一结构使得卷积神经网络能够利用输入数据的二维结构。

    卷积神经网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卷积操作,如下图所示,根据learned weights将若干块映射到一个新的矩阵上。

    其实卷积操作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p图时就经常会用到,例如对图片的锐化、模糊等操作,就是用一个特定的矩阵(图中的learned weights矩阵)对原图像进行卷积操作。下图就是一张图片卷积后的样子。

    不难看出卷积操作后图片会变小,经过若干次的操作(相当于隐藏层),最后输出一个和上面介绍BP神经网络时一样的具有10个元素的向量,分别代表是某个数字的概率。如下图

    不断优化中间参数的值,利用梯度下降或其他优化方法,就可以完成模型的训练。

    2.2实验代码

    #下载、导入数据用到的函数包
    import input_data
    #读取数据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tensorflow 2.x没有placeholder所以要用1.x的API
    import tensorflow.compat.v1 as tf
    tf.disable_v2_behavior()
    
    sess = tf.InteractiveSession()
    # 我们在TensorFlow运行计算时输入这个值。我们希望能够输入任意数量的MNIST图像,每一张图展平成784维的向量。
    x = tf.placeholder("float", shape=[None, 784])
    #为了计算交叉熵,我们首先需要添加一个新的占位符用于输入正确值
    y_ = tf.placeholder("float", shape=[None, 10])
    #W的维度是[784,10],因为我们想要用784维的图片向量乘以它以得到一个10维的证据值向量
    W = tf.Variable(tf.zeros([784,10]))
    #b的形状是[10],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把它加到输出上面
    b = tf.Variable(tf.zeros([10]))
    #初始化
    sess.run(tf.initialize_all_variables())
    #计算每个分类的softmax概率值
    y = tf.nn.softmax(tf.matmul(x,W) + b)
    #损失函数是目标类别和预测类别之间的交叉熵。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sum(y_*tf.log(y))
    #用最速下降法让交叉熵下降,步长为0.01
    train_step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0.01).minimize(cross_entropy)
    
    #整个模型的训练可以通过反复地运行train_step来完成
    for i in range(1000):
      batch = mnist.train.next_batch(50)
      train_step.run(feed_dict={x: batch[0], y_: batch[1]})
    
    #评估模型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y,1), tf.argmax(y_,1))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float"))
    print (accuracy.eval(feed_dict={x: mnist.test.images, y_: mnist.test.labels}))
    
    #上面的代码是应用BP神经网络
    #下面将构建一个多层卷积网络
    
    #权重初始化
    def weight_variable(shape):
      initial = tf.truncated_normal(shape, stddev=0.1)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def bias_variable(shape):
      initial = tf.constant(0.1, shape=shape)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卷积和池化
    def conv2d(x, W):
      return tf.nn.conv2d(x, W, strides=[1, 1, 1, 1], padding='SAME')
    
    def max_pool_2x2(x):
      return tf.nn.max_pool(x,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第一层卷积
    W_conv1 = weight_variable([5, 5, 1, 32])
    b_conv1 = bias_variable([32])
    
    x_image = tf.reshape(x, [-1,28,28,1])
    
    h_conv1 = tf.nn.relu(conv2d(x_image, W_conv1) + b_conv1)
    h_pool1 = max_pool_2x2(h_conv1)
    
    #第二层卷积
    W_conv2 = weight_variable([5, 5, 32, 64])
    b_conv2 = bias_variable([64])
    
    h_conv2 = tf.nn.relu(conv2d(h_pool1, W_conv2) + b_conv2)
    h_pool2 = max_pool_2x2(h_conv2)
    
    #密集连接层
    W_fc1 = weight_variable([7 * 7 * 64, 1024])
    b_fc1 = bias_variable([1024])
    
    h_pool2_flat = tf.reshape(h_pool2, [-1, 7*7*64])
    h_fc1 = tf.nn.relu(tf.matmul(h_pool2_flat, W_fc1) + b_fc1)
    
    #Dropout
    keep_prob = tf.placeholder("float")
    h_fc1_drop = tf.nn.dropout(h_fc1, keep_prob)
    
    #输出层
    W_fc2 = weight_variable([1024, 10])
    b_fc2 = bias_variable([10])
    
    y_conv=tf.nn.softmax(tf.matmul(h_fc1_drop, W_fc2) + b_fc2)
    
    #训练和评估模型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sum(y_*tf.log(y_conv))
    train_step = tf.train.AdamOptimizer(1e-4).minimize(cross_entropy)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y_conv,1), tf.argmax(y_,1))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float"))
    sess.run(tf.initialize_all_variables())
    for i in range(20000):
      batch = mnist.train.next_batch(50)
      if i%100 == 0:
        train_accuracy = accuracy.eval(feed_dict={
            x:batch[0], y_: batch[1], keep_prob: 1.0})
        print ("step %d, training accuracy %g"%(i, train_accuracy))
      train_step.run(feed_dict={x: batch[0], y_: batch[1], keep_prob: 0.5})
    
    print ("test accuracy %g"%accuracy.eval(feed_dict={
        x: mnist.test.images, y_: mnist.test.labels, keep_prob: 1.0}))

    2.3实验结果

    可以看出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训练的准确率要比BP神经网络高。

    2.4实验总结

    1、我们看到一个的东西时,其实眼睛并没有注意到整个物体,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小部分。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时,首先注意到的是他的脸。卷积操作就相当于提取图片的特征信息,相当于将计算机的注意力放在图片的某一部分。我们将中间的隐藏层作为图片输出时,看到的东西会很奇怪,虽然我们看不懂,但这些相当于计算机对这张图片的一种抽象认识。

    2、完成本篇实验报告后对卷积神经网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其中的激励层、池化层等概念还没有深入彻底的理解,只是模糊的知道大概是干什么的,对深度学习中的数学原理也没有很透彻的理解,还需要今后不断地学习。

  • 相关阅读:
    动态增加数据库表字段
    Centos7 + Python3.6 + Django + virtualenv + gunicorn + supervisor 环境配置详解
    typeof关键字简介 -rtti
    c++ typeid获取类型名-rtti
    C++ 中dynamic_cast<>的使用方法小结 -判断类型-rtti
    Java 8 Lambda表达式探险
    Lambda表达式详解
    android:ToolBar详解(手把手教程)(转)
    linux numfmt 命令--转换数字
    android mk odex问题 push apk 不生效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oadwide/p/12890316.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