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14信息不对称_信任的建立

    一.柠檬市场的故事

    ​ 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一种是高品质产品时,他们就会离场,卖家也同样会离场,市场就会崩溃。

    ​ 因此,一个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人,伤害的不仅仅是那些买了他商品的消费者。他的这种行为,还有严重的外部性,那就是他也伤害了那些本来在卖优质产品的商人。因此商品质量有高低之分不要紧,问题是怎么把商品的品质准确地体现出来,这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

    二. 沉没成本、人质与抵押

    1. 以沉没成本取信于人

    ​ 沉没成本是不能够收回的成本。按照常理,我们都应当尽量避免付出那些不必要的沉没成本。但如果我们故意付出一些不必要的沉没成本,就会让别人觉得我们打算长期干下去,不会事情做到一半就走人,就能够取信于人。

    ​ 恋爱的人,如果在身上纹一些特殊的符号,甚至是对方的名字,如果分手了再和其他人谈恋爱,不容易解释,这也是沉没陈本。但如果一对恋人真这么做,就说明他们当时是义无反顾的。

    2. 喝酒也是获取信任的办法

    ​ 以沉没成本取信于人的做法中,常见的还有喝酒,喝很多酒。

    ​ 喝很多酒是一种伤身体的做法,是一种自残行为。我在北大上课,跟一些外国学生讲到这个观点时,这些外国学生都不同意,他们说不对,薛老师,喝酒是娱乐。

    ​ 我说在中国可不是这样,在中国的就文化中,下属会对上司、晚辈会对长辈说:“您随意,我和三杯。”这里的喝酒显然并不是享受,而是自残。这时上司、长辈心里就会想,这个人无端的自残三杯,付出了一定的沉没成本,说明他的表达式有分量的,他将来会好好地珍惜我跟他之间的关系,否则他今天付出的代价将来是收不回来的。

    ​ 越是愿意自残的人,越容易取信于人,所以中国人才有所谓的“感情深一口闷”之类酒桌上的谚语。

    ​ 可以推测,当我们这个社会信任机制建立得越来越健全,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建立信任时,通过喝酒等这种自残的方式来建立信任的办法会越来越少,而喝酒就变成纯粹的娱乐了。

    3. 以人质与付出抵押取信于人

    ​ 跟付出沉没成本相似的另一个办法,是给出人质。当然,除了交出人质以外,付出抵押也是同样的办法。如果既没有人质,又没有抵押,那该怎么办?还有一些比较便宜的办法,就是互相分享一些秘密,互相交个底,说点自己以前见不得光的事情,那也算是一种无形的抵押。

    4. 广告代言与形象打扮

    ​ ......厂商有什么办法取信与消费者呢?其中一个办法,那就是花一个亿,请一位明星做一个广告。这一个亿花出去就成为沉没成本了。厂商通过先花这一个亿的成本,就把操纵消费者的地位自我削弱了,把主动权交给了消费者。厂商花巨额资金做广告的作用,就是通过明星来把钱挥霍掉,从而取信消费者,依次来表明自己不会欺负消费者的决心。这些被挥霍掉的钱,最后是由消费者支付的,但它买来了厂家的商誉,买来了厂家持续监督产品质量的积极性,买来了消费者的安心,钱没白花。

    5. 如何保障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质量

    ​ ......从斯密和李嘉图开始,我们就知道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分工越细,人们就越能够集中生产自己擅长的东西,然后进行交换,这样人们的整体福利就会得以提高。

    ​ 但是我们这里讲品质管理时是反其道而行的,我们要做的是垂直整合:加工厂不仅有自己的奶牛,还有有自己的饲料来源。从种草、割草、送草,到养牛、挤奶、检验、加工,全是一家企业内部完成的工序。

    ​ 这么做跟分工合作的原理是背道而驰的,但它获得的是另外一种好处,那就是半成品在工序与工序之间转换时,所需要的质检成本大为下降,因为他们都是在一个工厂内完成的。

    ​ 在美国,今天人们在日用品商店了买到的各种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看上去琳琅满目,其实就是由几家屈指和数的大企业生产的。

    6. 婚姻经济学
    1. 以风俗习惯替代婚姻合同条款

    ​ 在婚姻中,人都有浪漫的一面,他们喜欢对对方说“你是我一生中唯一的真爱”。经济学家听了会宽容地一笑。

    ​ 大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个侄子曾写信给他,说要为了女朋友放弃事业,跟女朋友到另外一个城市去,因为这个女朋友是他一生中唯一的真爱。

    ​ 弗里德曼就回信说:当然,你可以做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如果你真的认为这女孩儿是你一生唯一真爱的话,那么我以一位统计学家的身份告诉你,世界上两个唯一真爱的人相遇的概率是零。茫茫人海,你们在有限的生命力根本不可能遇到对方。

    ​ 经济学家的解答听起来不那么浪漫,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在自己身边找一个比较合适的人就结婚了。婚姻并没有文艺作品里说的那么浪漫。

    2. 为什么女人往往嫁给年纪比自己大的男人

    ​ 有一位法律经济学家曾说:男性跟女性的价值高峰不一样。通常我们怎样称赞女人?我们说他年轻、漂亮、身材好,这些都跟生育有关,而生育发生在人生的早期。我们通常怎么称赞男人呢?我们说他有事业、有成就、有安全感,而这些品质通常都发生在人生的中年,甚至中老年。

    ​ 如果女生找一位年纪比自己待、个人价值已经彰显出来的男生,那么这段婚姻的不确定性就会减少,婚姻关系就会比较牢固。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女生会嫁给年纪比自己大一点的男生,而第二次结婚是——如果有的话——男生会娶比自己小更多的女生的缘故。

    ​ 当然,这篇文章所谈的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增加,现代女性的价值早就不单靠生理条件来展现了。教育、修养、见识都是男人和女人越来越重要的品质。

    3. 一夫一妻,谁得谁失

    ​ 首先,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在逻辑上好像是对等的,两种婚姻模式都有人尝试过,但最后从历史上看,一夫多妻要比一妻多夫更常见,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女的产权在一妻多夫制下并不确定,妈妈是谁当然是确定的,但爸爸是谁很难确定。不确定爸爸是谁,孩子的抚养义务就不容易落实,养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一夫多妻就没有这个问题,妈妈是谁很清楚,爸爸是谁也非常清楚。

    ​ 一个社会中,如果实时一夫多妻制,那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 即便一个女人不喜欢、不接受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制多她们也是有好处的。因为虽然世界上不见得每一个女人都愿意和别人分享一个丈夫,但只要社会上有一些男人和女人愿意试试一夫多妻,那就会有更多的男人空出来,女人的选择范围就扩大了。

    ​ 对于男人而言,情况刚好相反。只要社会上有一些男人和女人愿意实施一夫多妻,那未婚女人的数量就会加速减少,男人的选择范围就会缩小。个别男人娶了多个女人,而有一些男人就可能终生娶不到老婆了,而即便能够娶到,由于选择范围缩小,也没有一夫一妻制下的好了。

    ​ 实际的结果是,那些赞成一夫多妻制的男人——绝大部分是比较普通的男人,他们在一夫多妻制度下,情况反而更糟;而女人,哪怕他们自己是反对一夫多妻的,但只要有别的女人进入了一夫多妻的婚姻状态,他们自己的选择范围就增加了,他们的处境也变好了。

  • 相关阅读:
    739. Daily Temperatures
    556. Next Greater Element III
    1078. Occurrences After Bigram
    1053. Previous Permutation With One Swap
    565. Array Nesting
    1052. Grumpy Bookstore Owner
    1051. Height Checker
    数据库入门及SQL基本语法
    ISCSI的概念
    配置一个IP SAN 存储服务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ock-cc/p/1211512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