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机器学习实战1-1 KNN电影分类遇到的问题

    为什么电脑排版效果和手机排版效果不一样~

    目前只学习了python的基础语法,有些东西理解的不透彻,希望能一边看《机器学习实战》,一边加深对python的理解,所以写的内容很浅显,也许还会有一部分错误,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在看到书上第一个KNN算法,实现简单的电影分类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多问题,在这里把解决方法总结下来,时常翻看,加深理解。最近时间比较充裕,希望每天都能在这里总结输出,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总有一天,我能尽情的吃牛肉干不心疼钱,嗯!

    我用的是python3,《机器学习实战》里面是python2,所以有一些部分语法还是有些不同

     跟着书敲的代码,然后自己加入了一部分注释,代码前面的有些注释写的不详细,后面会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进一步解释

     1 #准备,用python 导入数据
     2 
     3 #导入numpy 方便矩阵操作
     4 from numpy import *
     5 #导入运算符模块
     6 import operator
     7 
     8 def createDataSet():
     9     group = array([[1.0,1.1],[1.0,1.0],[0,0],[0,0.1]])#注意,这里中括号的个数
    10     labels = ['A','A','B','B']
    11     return group,labels
    12 
    13 
    14 #classify0有四个输入变量,用于分类的输入向量是inX,输入的样本集是dataSet
    15 #标签向量为labels,k是用于选择最近的邻居数目
    16 def classify0(inX,dataSet,labels,k):
    17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表明dataSet有几组数据,根据上文中的group得知,应该有4组数据
    18 
    19     #tile是把输入向量inX扩充成和dataSet一样的行维度,也就是dataSet是几个数据,就把inX扩充成几个数据
    20     #方便后面向量操作,使inX减去dataSet里的数据,这样就可以不用循环了,直接矩阵运算就可以了
    21     #计算被测点到dataSet的距离
    22     diffMat = tile(inX,(dataSetSize,1)) - dataSet 

    23 sqDiffMat = diffMat ** 2 24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 = 1) #后面详细解释sqDiffMat.sum(axis = 1)用法 25 distances = sqDistances ** 0.5 26 27 #对距离进行排序.numpy中的argsort()是对数组从小到大拍讯,返回值是数值对应的索引值 28 sortedDistIndicies = distances.argsort() 29 30 classCount = {}#{}表示生成的是字典,这是一个dict,用于存储不同标签出现的次数 31 for i in range(k): #range(k)就是range(0:k) 32 ''' 33 选取前k个距离最近的点,sortedDistIndicies是已经排序好的,用labels迭代的取前k个距离最近的样本点的标签 34 并计算该标签出现的次数,这里用到了dict.get(key,default=None)函数,key就是voteIlabel,如果不存在,就返回一个0并存入dict 35 如果存在,则读取当前值并+1 36 ''' 37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tIndicies[i]]#注意这里也是中括号,不是小括号 38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 + 1 #具体怎么实现的还是不清楚,已经解决了,具体用法在有道云笔记里,这篇文章后面也有解释说明 39 40 ''' 41 items方法把字典中的key和value组成一个元组,并把这些元组放在列表中返回 42 operator.itemgetter(1),按照第二个元素的次序对元组进行排序,这里面第二个元素具体指的就是,标签出现的次数 43 False是默认升序排列,True是降序排列 44 ''' 45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ms(),key = operator.itemgetter(1),reverse = True) 46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返回频率最高的元素标签。这里因为是降序排列,所以第一个([0][0])就是频率最高的那个

    1、问题描述: 在python交互开发环境中,输入

    import kNN

    结果返回是,no module named kNN

    这个问题折磨死我了,试过添加路径,试过好多别的方法,都不行,简直要怀疑人生了。

    解决方法:https://blog.csdn.net/lingan_hong/article/details/69526154

    R&S公司用的电脑一直不行,最后解决方法是:重新安装一遍python3.6,安装目录不是廖雪峰里面的默认目录,原因是,公司电脑的默认目录下,安装在C盘的APPdata里面,这个文件在电脑中是隐藏的,我写的python程序在另外的文件夹里,我想,这可能是找不到KNN这个模块的一个可能原因之一。

    再一次重新安装的时候,我要在哪里存放脚本,就安装在哪里。新建文件夹命名为PYTHON,将python安装在PYTHON里,并且全选了所有要下载的东西进行安装,安装时间比较长。安装之后,在cmd安装wheel,先进入安装python3.6的路径,然后执行的命令是,pip install wheel 。在python安装目录下有一个Scrip的文件夹,我把秦大虎发给我和这个版本配套的numpy,matplolit等安装包下载到这里,并且在cmd里进入这个安装目录,在执行命令 “pip install 要安装的文件名”

     

    2、问题描述:第22行,tile(inX,(dataSetSize,1)) 是什么意思 

         解决方法:tile(A,n)作用是将数组 A 重复 n 次,形成一个新的数组。

      例如,A = 1,2,3

           4,5,6

    也就是说,A 是一个2行3列的矩阵,那么,B = tile [A,3],就是把A整体横着复制3次,所以

      C = [A,(2,1)],就是把 A 看成整体,形成2行1列的数组,也就是变成:

      

     

    3、问题描述:numpy sum求和中axis问题

    这个问题起源于,在使用numpy中的sum语句时,语法是这样的:

    假设,a 是一个2维数组,那么为什么 a.sum(axis = 1),是对 a 的行求和,保留列数;a.sum(axis = 0),是对 a 的列求和,保留行数。但是,当a这个数组变化之后,不是2维数组,就不是按照上面规则求和了,有时甚至是甚至相同的语句下,结果是反过来的。这让我比较困惑,这个语句究竟是怎么工作的?究竟什么时候是行相加,什么时候是列相加?为什么 a.sum(axis= 2)会报错?为什么axis不能等于2?

    解决方法:

      首先理解什么是array的维度

    numpy.array的维度问题,我的理解就是能用几个数确定array里面元素的位置,那么就是几维。

    图1显示了一个数组 a

     

                            图1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维(红色部分)有两个(也就是长度length为2),第二维(绿色部分)有2行(长度,length = 2),第三维(粉色部分)有3列(length = 3),所以,shape(a)是(2,2,3)。注意,shape中的数字指的是长度,所以从1开始计数。索引,是指位置,从0开始计数。

                                 图2

    在进一步理解一下,索引一下 a[0,1,2] ,想一想,应该是这个数组中的几?

    揭晓一下答案:

    解释:

    0:指的是第一维中的第1个红色部分的内容(索引从0开始计数),缩小了索引范围

    1:指的是第二维中的第2个绿色部分的内容,进一步缩小索引范围

    2:指的是第三维中的第3个粉色部分的内容,确定了我们要索引的数字,他就是5

    由此想要知道 5 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就至少需要3个数字,所以这个矩阵是一个三维数组(array)

     

       那么axis=0,axis=1,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有时axis=2成立,有时axis=2不成立,会报错?

    在这里,我理解的 axis = 0 ;axis = 1; axis = 2;分别类比于3维空间里的x轴,y轴,z轴。我猜想,这也是 axis 这个单词翻译成轴的原因。这里的 axis=0 是指第一个维度,axis = 1是指第二个维度,axis = 3 是指第三个维度。那么在 kNN 算法实现的过程中,group长成下面这个样子:

    你看,group的数组,是几维?

    因为,group里面的元素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进行精准定位,所以,他是一个2维数组。那么此时,只有 axis = 0 和 axis = 1 这两种情况,自然是不可能有 axis = 2 这种情况的。如果此时运行shape(group),结果应该是 (4,2)。来不信,给你运行一遍看看:

     shape(group)结果是(4,2)原因是,axis = 0 (也就是第一维)长度为4,axis = 1(也就是第二维)长度为2。

     

    再举一个栗子:

    看到上面数组 a 没有?就是下面这个

    也就是说,数组 a 是一个3维数组,那么,此时你来想一想,axis = 0(也就是第一维)长度是几?axis = 1(第二维)长度是几?axis = 2(第三维)长度是几?那么,也就能知道shape(a)的结果是(2,2,3)啦!

    所以,我就把 axis = 0,类比想象成 x 轴;把 axis = 1 ,类比想象成 y 轴;把 axis = 2 类比想象成 z 轴。那么,再次申明一下,如果一个数组是二维的,就不可能有 axis = 2 这种情况了。

     

    那么,sum(axis=0)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我们先以group.sum(axis = 1) 例,看看,结果是什么?

    由结果推原因,我们可以得到,这是在把 group 的第一列和第二列相加的结果。

     

    详细的计算过程是:

    当 axis = 1 时,就是是把 shape(group)的结果(4,2)中的第二维(列)相加去掉,只剩下行,也就是只剩下 axis = 0 (第一维,行)。按照我们正常的想法应该是剩下一个列向量:

    [ 2.1

    2

    0

    0.1]

    但是,注意,我们一开始定义group的时候的写法:

    group = array([ [1,1.1], [1,1], [0,0], [0,0.1] ])

    那么按列相加就是:

    因此,在 python shell 环境中显示出来就是行向量的形式:[2.1,2,0,0.1]

    summarizegroup.sum(axis = 1)计算结果是,把axis = 1 弄消失,只剩下 axis =0 这一维度的长度保持不变。

     

    再看看 group.sum(axis = 0) 结果应该是什么?

    把 axis = 0 (第一维也就是行)相加去掉,只留下2列。想一下结果是什么?

    结果,应该是 [2, 2.2]。

     

    那么当数组 a 是三维的,a.sum(axis = 0),该怎么计算呢?

     

    计算 a.sum(axis = 0) 就是把第一维相加并去掉,也就是说,把红色部分合并相加,只剩下一个红色的部分,那我的猜想就是,这里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把三维数组降为,变成二维呢?不知道这么相对不对啊

    shape(a)结果是(2,2,3)

    那么,去掉 axis = 0 就是去掉shape里的第一维:2。也就是说,最后结果的数组的shape是(2,3),即,最后是两行三列的数组。那么想家的方法,是把下面红色部分的数对应加到上面红色部分的数里,所以结果就是:

    [ 3,5,7

    6,6,9]

         

     

    4、问题描述:搞不清楚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  是什么意思

         解决方法:

         上面写了 dict.get 的用法,小白如我,还不太明白,看了好多博客,终于有了一点头绪。

    现在举一个例子,直观的感受一下,如果要取出dict里面的键值,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不用函数,直接取出(如下图)。注意,这种取出的方法是中括号里面加引号,内容是关键字,返回的是value

     

     

    第二种方法:用get()函数,上面查看get的帮助,可以这样理解,输入的命令格式是

    D.get(k[,d])

    其中,D是程序中的字典,k是D中的关键字key,中括号里面的内容是默认参数。现在看红色框部分是什么意思。D[k],前面已经知道,它的意思是取出 k 对应的 value。再加上 if k in D,意思就是,如果这个关键字 k 在字典 D 里面,那么就执行D[k],取出 k 对应的 value,如果 k 不在字典 D 里面,返回值就是 d,红框后面告诉我们了,d 的默认值是 None。

    绕来绕去的,可能会有一点晕,我们直接看例子,然后再返回头理解上面的话

     

    如果 C 不在 D 里,就返回None,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啥也没返回,难道这就是返回None的意思?

     

    之后,我改变了 d 的默认值,让他不是None,是 0,看一下运行结果

     

    意思是,C 不在 D 里,执行 D.get('C',0),返回值就是 0

     

     

    总结:python3的语法理解不深刻,体会的不到位,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为了可以随心所欲的吃牛肉干,加油!

  • 相关阅读:
    pgspider 一些ppt 截图
    postgres cassandra_fdw 扩展试用
    使用 postgres s3 fdw + cube.js 分析 csv 数据
    cube.js 集成s3 的一种方法
    postgres s3 fdw 试用
    cube.js 集成 elasticsearch 的一种变通方法
    使用postgres_fdw 串接elasticsearch fdw
    postgres elasticsearch fdw 学习
    使用vcpkg 管理c&&c++ 包
    postgres pg_cron 扩展连接远程pg server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ougan/p/928908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