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都在补作业,终于有空写下总结。。
抱着打铜的心理来了北京赛区,然后真的打了个铜。
热身赛:有了上次沈阳的经验,测完后还有大把时间可以做题,不过没带模版,只过了一道签到题。自己手写了个网络流死活卡不过去,后来发现正解也是差不多那样,估计是我写歪了。
正赛:由于自己英语不好,开局就调下IDE什么的,队友看题。武强看完做了道签到E,炜铭过来和我说F题意,是个蛇形填充题。我想了一下感觉细节很多,就决定交给擅长写模拟的武强。之后炜铭又告诉我一题C题,不过一开始没讲样例我理解错了题意,浪费了一点时间。看懂题意后我就开始想那题了,这是我这场比赛中犯得最大的错误了。我原本以为直接莫队+并查集删点可以搞定,调了好久后才发现莫队删除部分不止删点那么简单,直接放弃了。中途武强卡题卡得严重,我又重新去推了一波F的规律,然后想到个容易点的写法。但是在码的时候莫名卡住,然后炜铭就说直接dfs,就让他写了。写完wa了一发,然后发现特判时没判对交上去A了,此时我们已经是在铁牌区。武强之后就肝最后一题,由于我当时还在卡C题,所以我们每人都是上去敲一会就换人,效率也不是很高。最后我放弃了C题,和他们一起做最后一题(虽然我什么都没做),在比赛结束前不久过掉了,66名打了铜。
总结一下组队以来的想法:
1、不要太依赖队友,不然队友GG就一起GG。平时都是队友负责dp,模拟什么的,我也没去补这方面的题,所以这方面的水平越来越弱。平时就应该补掉队友做的题。
2、我太专注于一道题上,尤其是数据结构的题。而且数据结构的题经常要码到200行左右,调试什么极其麻烦。而且做题之前很多细节没想清楚,码的时候经常调不出样例。我经常回去做一些没什么人做的题,这个习惯可能和我英语不好有关,英语不好的我不怎么想看题,所以看懂一题就死磕。
3、武强有点霸道,他做的题基本不给别人插手,还经常抢各种题做,所以他一卡题就会翻车。而且由于代码风格比较鬼畜,几乎无法帮他debug。最坑爹的还是他码的时候不让我们打扰他,然后我们码的时候他经常在旁边骚扰= =。但是他综合实力还是最强的,所以我们经常选择相信他。
4、炜铭对字符串的执着大概和我对数据结构的执着差不多,码力比我强,手速也飞快,还有女朋友,还经常说要和女朋友出去玩。炜铭的话最麻烦的就是有时候跟他讲思路的时候很难讲明白,所以不是很好沟通。而且有时候证明一个算法是错的时候老是要我举反例,比较头疼。
5、关于炜铭在他的总结上提到的组队赛用三台电脑打,其实我觉得用一台会好点,当然前提是要回去补题。一台电脑可以练习如何安排好时间,虽然我们这点一直没搞定。用一台电脑还可以帮队友debug,提前适应正赛的环境。
打完这场icpc后我决定退役了,从此不再半夜三更边想题边掉头发了。
总结一下我的acm生涯,我发现我的学习的姿势一直都不太对,很多算法都是边做题边学的。由于大一的时候比较懒,没怎么补题,所以有些比较基础的算法都是到后面才学的。到了大二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变成了大佬于是下定决心好好学,但是学的方向不太对,学了些偏后期且不经常出的算法。结局是很明显的--平时训练的题基本没有我学的那些,没有经常性的练习,我会的那些“冷门”算法也熟练不起来,到了真正用的时候就不会了。就比如说莫队,我学完后一年才做到莫队的题,还是原题,我都调试了好久。大二打完省赛后,我才去补没学过的状压dp,容斥这些。然后又莫名学起了主席树,从此入了数据结构这个大坑。说来可笑,当时的我会写树剖却不会写线段树,所以我又花了一段时间钻研了线段树。在某天晚上顿悟了主席树的原理后,我对数据结构的热爱一发而不可收,写个可持久化并查集写到半夜四点,一遍又一遍地调树套树的内存,在明白了CDQ和整体二分的美妙以及分块,莫队,倍增的暴力美学后,我认识到这才是我最喜欢的算法。然后我发现,不止是数据结构,几乎所有的算法都是要认真地去研究其原理,最好能做到自己手写。以前的我都是什么都套模版,抄模版,而现在我很少会去用模版了,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为了巩固知识。很多题其实只是一些经典算法的变形,如果连算法原理都不知道是很难去举一反三的。记得有一次写了个spfa判负环,两个队友都不认为spfa可以用栈写,其实明白了spfa的原理就知道,队列也好,栈也好,不过是把需要更新的状态存起来而已。关是知道算法是怎么用是远远不够的,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退役后还是决定继续打cf,一边练习英语。
感谢大一到现在的队友们的帮助
感谢大佬们一次次的帮助解题
感谢老师和学校提供了这个平台
感谢自己选了acm
第一次省赛组队
沈阳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