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在传统以太网中,为什么要有最小帧长度和最大帧长度的限制

    在传统以太网中,为什么要有最小帧长度和最大帧长度的限制?

     

    以太网(IEEE 802.3)帧格式:

    1、前导码:7字节0x55,一串1、0间隔,用于信号同步

    2、帧起始定界符:1字节0xD5(10101011),表示一帧开始

    3、DA(目的MAC):6字节

    4、SA(源MAC):6字节

    5、类型/长度:2字节,0~1500保留为长度域值,1536~65535保留为类型域值(0x0600~0xFFFF)

    6、数据:46~1500字节

    7、帧校验序列(FCS):4字节,使用CRC计算从目的MAC到数据域这部分内容而得到的校验和。 以CSMA/CD作为MAC算法的一类LAN称为以太网。CSMA/CD冲突避免的方法:先听后发、边听边发、随机延迟后重发。一旦发生冲突,必须让每台主机都能检测到。关于最小发送间隙和最小帧长的规定也是为了避免冲突。

     

    考虑如下的情况,主机发送的帧很小,而两台冲突主机相距很远。在主机A发送的帧传输到B的前一刻,B开始发送帧。这样,当A的帧到达B时,B检测到冲突,于是发送冲突信号。假如在B的冲突信号传输到A之前,A的帧已经发送完毕,那么A将检测不到冲突而误认为已发送成功。由于信号传播是有时延的,因此检测冲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必须有个最小帧长的限制。

    按照标准,10Mbps以太网采用中继器时,连接的最大长度是2500米,最多经过4个中继器,因此规定对10Mbps以太网一帧的最小发送时间为51.2微秒。这段时间所能传输的数据为512位,因此也称该时间为512位时。这个时间定义为以太网时隙,或冲突时槽。512位=64字节,这就是以太网帧最小64字节的原因。

    512位时是主机捕获信道的时间。如果某主机发送一个帧的64字节仍无冲突,以后也就不会再发生冲突了,称此主机捕获了信道。

    由于信道是所有主机共享的,如果数据帧太长就会出现有的主机长时间不能发送数据,而且有的发送数据可能超出接收端的缓冲区大小,造成缓冲溢出。为避免单一主机占用信道时间过长,规定了以太网帧的最大帧长为1500。

    100Mbps以太网的时隙仍为512位时,以太网规定一帧的最小发送时间必须为5.12μs。 1000Mbps以太网的时隙增至512字节,即4096位时,4.096μs。

     

    对于1000Mb/s的吉比特以太网,MAC层有两种选择,要么保留CSMA/CD,要么不用它。若保留CSMA/CD协议,必须面临碰撞检测问题,这就要再一次减小网络的最大有效传输距离到25米。当然您可以不缩短网络的距离,而是增加一个帧的程度,就如我们开始分析100Mb/s以太网那样,让一个帧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但因为上层来的数据没有这么多,所以就需要在MAC层进行一些无用数据的填充来满足这个要求。

    最后,我们推导出以下比例关系:

    最小帧长/传输速率 正比于 网络最大传输距离/光速

    一个网络的最大传输距离也称为冲突域,传输一个最小帧所用的时间(最小帧长/传输速率)正比于1位信息穿越冲突域的时间。

     

    以太网的最大帧长有1518,1522,1536。那么这几个值是怎么来的呢?

    下面是最初802.3定义的以太网帧结构:

    Preamble (7-bytes) --前导位

    Start Frame Delimiter (1-byte) --定界符

    Dest. MAC Address (6-bytes) --目的地址

    Source MAC Address (6-bytes) --源地址

    Length / Type (2-bytes) --长度或帧类型

    MAC Client Data --数据,n最大为1500,即MTU

    (0-n bytes) Pad --填充字段,p最大为46

    (0-p bytes) Frame Check Sequence (4-bytes) --帧校验码

    其实Ethernet V2为实际的标准了。所以我们最常见到的是,源地址后是类型而非长度。

    在1998年提出的802.3ac里,加入了对vlan的支持。也就是在有vlan的情况下在源地址后多加入4个字节,所以就有了1522这个帧长度了。

    Preamble (7-bytes) --前导位

    Start Frame Delimiter (1-byte) --定界符

    Dest. MAC Address (6-bytes) --目的地址

    Source MAC Address (6-bytes) --源地址

    Length/Type = 802.1Q Tag Type (2-byte) --表明是VLAN,这个为8100

    Tag Control Information (2-bytes) --3-bits User Priority Field;1-bit 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 (CFI);12-bits VLAN Identifier (VID)

    Length / Type (2-bytes) --长度或帧类型

    MAC Client Data --数据,n最大为1500,即MTU

    (0-n bytes) Pad --填充字段,p最大为46

    (0-p bytes) Frame Check Sequence (4-bytes) --帧校验码

    最后要提的就是1536这个长度了。我们知道802.3中规定,如果Length / Type的值大于0×600则表示是类型,而这个值就是1536。

    1998年提出的802.3z中的应用。802.3中提出了一个Extension字段放在了最末尾。它主要作用是在短封包(如64)传输时,由于1000M速度的加快,导致传输时间的减少,破坏了原有冲突检测的机制,缩短了有效传输矩离,所以要增加一些字节,使长度达到512。当然,这个只用在半双工时了。

    第2 / 3页

    其实在802.3中没有规定要扩展的值的大小的,所以最大可以扩展到1536。

    还有一个就是802.1ad。也就是所谓的“Q-in-Q”,就是多重的vlan了,主要为网络运营商用来管理的,实现用户的vlan和运营商的vlan相隔离。这个也会加大现有封包的长度,会增加4个字节。 以太网最大帧长 最小帧长 - Sacrifice - BabyUnion

    还有一个Jumbo frame。这东西不是802.3的标准,而一些厂商提出来的,为了提高1000M时的传输效率。由于是非标的,所以各家支持的大小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现在一般可以支持到9k。 在802.3z中还提出一个Frame Bursting。这个东西可以提高短包的传输效率。在1000M以太网下,limit”。帧和帧之间以extension bits来填充gap,以表示线路处于占用状态。burst mode唯一特殊的是,第一个帧要加一个”extension field”。

    新的改变可以参见802.3as-2006。

    使用burst mode,一端可以连续发包,直到达到了65,536 bit times (8192 byte times)的”burst

  • 相关阅读:
    hdu5728 PowMod
    CF1156E Special Segments of Permutation
    CF1182E Product Oriented Recurrence
    CF1082E Increasing Frequency
    CF623B Array GCD
    CF1168B Good Triple
    CF1175E Minimal Segment Cover
    php 正则
    windows 下安装composer
    windows apache "The requested operation has failed" 启动失败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ddai/p/601423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