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闭包

    由于闭包这个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尤其是初学者来说,相对难以掌握,所以我们通过示例去理解学习闭包。

    给大家提个需求,然后用函数去实现:完成一个计算不断增加的系列值的平均值的需求。

    例如:整个历史中的某个商品的平均收盘价。什么叫平局收盘价呢?就是从这个商品一出现开始,每天记录当天价格,然后计算他的平均值:平均值要考虑直至目前为止所有的价格。

    比如大众推出了一款新车:小白轿车。

    第一天价格为:100000元,平均收盘价:100000元

    第二天价格为:110000元,平均收盘价:(100000 + 110000)/2 元

    第三天价格为:120000元,平均收盘价:(100000 + 110000 + 120000)/3 元

    series = []
    def make_averager(new_value):
        series.append(new_value)
        total = sum(series)
        return total / len(series)
        
    print(make_averager(100000))
    print(make_averager(110000))
    print(make_averager(120000))
    View Code

    那么怎么办呢?有人说,你把他放在函数中不就行了,这样不就是局部变量了么?数据不就相对安全了么?

    def make_averager(new_value):
        series = []
        series.append(new_value)
        total = sum(series)
        return total / len(series)
    ​
    ​
    print(make_averager(100000))  # 100000.0
    print(make_averager(110000))  # 110000.0
    print(make_averager(120000))  # 120000.0
    View Code

    这样计算的结果是不正确的,那是因为执行函数,会开启一个临时的名称空间,随着函数的结束而消失,所以你每次执行函数的时候,都是重新创建这个列表,那么这怎么做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我们讲的闭包了,我们用闭包的思想改一下这个代码。

    def make_averager():
        
        series = []
        def averager(new_value):
            series.append(new_value)
            total = sum(series)
            return total/len(series)
    ​
        return averager
    ​
    avg = make_averager()
    print(avg(100000))
    print(avg(110000))
    print(avg(120000))
    View Code

    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个代码,我是在函数中嵌套了一个函数。那么avg 这个变量接收的实际是averager函数名,也就是其对应的内存地址,我执行了三次avg 也就是执行了三次averager这个函数。那么此时你们有什么问题?

    肯定有学生就会问,那么我的make_averager这个函数只是执行了一次,为什么series这个列表没有消失?反而还可以被调用三次呢?这个就是最关键的地方,也是闭包的精华所在。我给大家说一下这个原理,以图为证:

      上面被红色方框框起来的区域就是闭包,被蓝色圈起来的那个变量应该是make_averager()函数的局部变量,它应该是随着make_averager()函数的执行结束之后而消失。但是他没有,是因为此区域形成了闭包,series变量就变成了一个叫自由变量的东西,averager函数的作用域会延伸到包含自由变量series的绑定。也就是说,每次我调用avg对应的averager函数 时,都可以引用到这个自用变量series,这个就是闭包。

    闭包的定义:

        1. 闭包是嵌套在函数中的函数。

        2. 闭包必须是内层函数对外层函数的变量(非全局变量)的引用。

    如何判断判断闭包?举例让同学回答:

    # 例一:
    def wrapper():
        a = 1
        def inner():
            print(a)
        return inner
    ret = wrapper()
    ​
    # 例二:
    a = 2
    def wrapper():
        def inner():
            print(a)
        return inner
    ret = wrapper()
    ​
    ​
    # 例三:
    def wrapper(a,b):
        def inner():
            print(a)
            print(b)
        return inner
    a = 2
    b = 3
    ret = wrapper(a,b)
    View Code

    以上三个例子,最难判断的是第三个,其实第三个也是闭包,如果我们每次去研究代码判断其是不是闭包,有一些不科学,或者过于麻烦了,那么有一些函数的属性是可以获取到此函数是否拥有自由变量的,如果此函数拥有自由变量,那么就可以侧面证明其是否是闭包函数了(了解):

    def make_averager():
    ​
        series = []
        def averager(new_value):
            series.append(new_value)
            total = sum(series)
            return total/len(series)
    ​
        return averager
    avg = make_averager()
    # 函数名.__code__.co_freevars 查看函数的自由变量
    print(avg.__code__.co_freevars)  # ('series',)
    当然还有一些参数,仅供了解:
    
    # 函数名.__code__.co_freevars 查看函数的自由变量
    print(avg.__code__.co_freevars)  # ('series',)
    # 函数名.__code__.co_varnames 查看函数的局部变量
    print(avg.__code__.co_varnames)  # ('new_value', 'total')
    # 函数名.__closure__ 获取具体的自由变量对象,也就是cell对象。
    # (<cell at 0x0000020070CB7618: int object at 0x000000005CA08090>,)
    # cell_contents 自由变量具体的值
    print(avg.__closure__[0].cell_contents)  # []
    View Code

    闭包的作用:保存局部信息不被销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闭包的应用

    1. 可以保存一些非全局变量但是不易被销毁、改变的数据。

    2. 装饰器。

  • 相关阅读:
    转来的:Diablo中的七大套装背景
    我的单元测试认识之路(下)
    《You can do it!》的chapter 2笔记
    一个枚举的简单应用
    仿百度的搜索下拉提示
    简单的 菜单当前选中 解决思路
    单元测试框架NUnit 之 Attributes特性(一)
    单元测试框架NUnit 之 constraints 约束
    分享个自己的ajax封装
    开源单元测试工具 Nunit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angping/p/1143332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