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相传韩信才智过人,从不直接清点自己军队的人数,只要让士兵先后以三人一排、五人一排、七人一排地变换队形,而他每次只掠一眼队伍的排尾就知道总人数了。输入3个非负整数a,b,c ,表示每种队形排尾的人数(a<3,b<5,c<7),输出总人数的最小值(或报告无解)。已知总人数不小于10,不超过100 。
输入
输入3个非负整数a,b,c ,表示每种队形排尾的人数(a<3,b<5,c<7)。例如,输入:2 4 5
输出
输出总人数的最小值(或报告无解,即输出No answer)。实例,输出:89
样例输入
2 1 6
样例输出
41
相传韩信才智过人,从不直接清点自己军队的人数,只要让士兵先后以三人一排、五人一排、七人一排地变换队形,而他每次只掠一眼队伍的排尾就知道总人数了。输入3个非负整数a,b,c ,表示每种队形排尾的人数(a<3,b<5,c<7),输出总人数的最小值(或报告无解)。已知总人数不小于10,不超过100 。
输入
输入3个非负整数a,b,c ,表示每种队形排尾的人数(a<3,b<5,c<7)。例如,输入:2 4 5
输出
输出总人数的最小值(或报告无解,即输出No answer)。实例,输出:89
样例输入
2 1 6
样例输出
41
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 = 0;
int b = 0;
int c = 0;
int result = 10;
scanf("%d %d %d",&a,&b,&c);
for(;result<=100;++result)
{
if( result % 3 == a &&
result % 5 == b &&
result % 7 == c)
{
break;
}
}
if(result >= 10 && result <= 100)
{
printf("%d ",result);
}
else
{
printf("No answer ");
}
return 0;
}
int main()
{
int a = 0;
int b = 0;
int c = 0;
int result = 10;
scanf("%d %d %d",&a,&b,&c);
for(;result<=100;++result)
{
if( result % 3 == a &&
result % 5 == b &&
result % 7 == c)
{
break;
}
}
if(result >= 10 && result <= 100)
{
printf("%d ",result);
}
else
{
printf("No answer ");
}
return 0;
}
另外补充知识:
===============
韩信点兵是一个有趣的猜数游戏。如果你随便拿一把蚕豆(数目约在100粒左右),先3粒3粒地数,直到不满3粒时,把余数记下来;第二次再5粒5粒地数,最后把余数记下来;第三次是7粒一数,把余数记下来。然后根据每次的余数,就可以知道你原来拿了多少粒蚕豆了。不信的话,你还可以试验一下。例如,假如3粒一数余1粒,5粒一数余2粒,7粒一数余2粒,那么,原有蚕豆有多少粒呢?
这类题目看起来是很难计算的,可是我国古时候却流传着一种算法,名称也很多,宋朝周密叫它“鬼谷算”,又名“隔墙算”;杨辉叫它“剪管术”;而比较通行的名称是“韩信点兵”。最初记述这类算法的是一本名叫《孙子算经》的书,后来在宋朝经过数学家秦九韶的推广,又发现了一种算法,叫做“大衍求一术”。这在数学史上是极有名的问题,外国人一般把它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至于它的算法,在《孙子算经》上就已经有了说明,而且后来还流传着这么一道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就是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它的意思是:凡是用3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70去乘(因为70是5与7的倍数,而又是以3去除余1的数);5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21去乘(因为21是3与7的倍数,又是以5去除余1的数);7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15去乘(因为15是3与5的倍数,又是以7去除余1的数),将这些数加起来,若超过105,就减掉105,如果剩下来的数目还是比105大,就再减去105,直到得数比105小为止。这样,所得的数就是原来的数了。根据这个道理,你可以很容易地把前面的五个题目列成算式:
1×70+2×21+2×15-105
=142-105
=37
因此,你可以知道,原来这一堆蚕豆有37粒。
这类题目看起来是很难计算的,可是我国古时候却流传着一种算法,名称也很多,宋朝周密叫它“鬼谷算”,又名“隔墙算”;杨辉叫它“剪管术”;而比较通行的名称是“韩信点兵”。最初记述这类算法的是一本名叫《孙子算经》的书,后来在宋朝经过数学家秦九韶的推广,又发现了一种算法,叫做“大衍求一术”。这在数学史上是极有名的问题,外国人一般把它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至于它的算法,在《孙子算经》上就已经有了说明,而且后来还流传着这么一道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就是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它的意思是:凡是用3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70去乘(因为70是5与7的倍数,而又是以3去除余1的数);5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21去乘(因为21是3与7的倍数,又是以5去除余1的数);7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15去乘(因为15是3与5的倍数,又是以7去除余1的数),将这些数加起来,若超过105,就减掉105,如果剩下来的数目还是比105大,就再减去105,直到得数比105小为止。这样,所得的数就是原来的数了。根据这个道理,你可以很容易地把前面的五个题目列成算式:
1×70+2×21+2×15-105
=142-105
=37
因此,你可以知道,原来这一堆蚕豆有37粒。
============
所以可以根据这个计算方式简化求解过程,不需要数据全部遍历来计算了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a,b,c;
cin>>a>>b>>c;
int n=(a*70+b*21+c*15)%105;
if(n>100||n<10) cout<<"No answer"<<endl;
else cout<<n<<en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