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问题的一般形式就是求最值。比如说让你求最长递增子序列呀,最小编辑距离呀等等。
    既然是要求最值,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求解动态规划的核心问题是穷举。因为要求最值,肯定要把所有可行的答案穷举出来,然后在其中找最值呗。

    动态规划的穷举的特点:
    动态规划的穷举有点特别,因为这类问题存在「重叠子问题」,如果暴力穷举的话效率会极其低下,所以需要「备忘录」或者「DP table」来优化穷举过程,避免不必要的计算。
    动态规划问题一定会具备「最优子结构」,才能通过子问题的最值得到原问题的最值。
    虽然动态规划的核心思想就是穷举求最值,但是问题可以千变万化,穷举所有可行解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列出正确的「状态转移方程]才能正确地穷举。

    思维框架,辅助思考状态转移方程:
    明确「状态」 -> 定义 dp 数组/函数的含义 -> 明确「选择」-> 明确 base case。

    1.斐波那契数列(展现重叠子问题,斐波那契数列并不是动态规划)
    斐波那契数列的数学形式是递归:

    int fib(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return fib(N - 1) + fib(N - 2);
    }
    

    但凡遇到需要递归的问题,最好都画出递归树,这对你分析算法的复杂度,寻找算法低效的原因都有巨大帮助。想要计算原问题f(20),我就得先计算出子问题f(19)f(18),然后要计算f(19),我就要先算出子问题f(18)f(17),以此类推。最后遇到f(1)或者f(2)的时候,结果已知,就能直接返回结果,递归树不再向下生长了。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怎么计算?子问题个数乘以解决一个子问题需要的时间。子问题个数,即递归树中节点的总数。显然二叉树节点总数为指数级别,所以子问题个数为 O(2^n)。解决一个子问题的时间,在本算法中,没有循环,只有 f(n - 1) + f(n - 2) 一个加法操作,时间为 O(1)。所以,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2^n),指数级别,爆炸。

    观察递归树,很明显发现了算法低效的原因:存在大量重复计算,比如f(18)被计算了两次,而且你可以看到,以f(18)为根的这个递归树体量巨大,多算一遍,会耗费巨大的时间。更何况,还不止f(18)这一个节点被重复计算,所以这个算法及其低效。

    这就是动态规划问题的第一个性质:重叠子问题。(即对子问题的计算之中存在着重叠的情况,即会重复计算一些部分)。那么对算法进行更改。

    【带备忘录的递归解法】
    即然耗时的原因是重复计算,那么我们可以造一个「备忘录」,每次算出某个子问题的答案后别急着返回,先记到「备忘录」里再返回;每次遇到一个子问题先去「备忘录」里查一查,如果发现之前已经解决过这个问题了,直接把答案拿出来用,不要再耗时去计算了。

    一般使用一个数组充当这个「备忘录」,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哈希表(字典),思想都是一样的。

    int fib(int N) {
        if (N < 1) return 0;
        // 备忘录全初始化为 0
        vector<int> memo(N + 1, 0);
        // 初始化最简情况
        return helper(memo, N);
    }
    
    int helper(vector<int>& memo, int n) {
        // base case 
        if (n == 1 || n == 2) return 1;
        // 已经计算过
        if (memo[n] != 0) return memo[n];
        memo[n] = helper(memo, n - 1) + 
                    helper(memo, n - 2);
        return memo[n];
    }
    

    实际上,带「备忘录」的递归算法,把一棵存在巨量冗余的递归树通过「剪枝」,改造成了一幅不存在冗余的递归图,极大减少了子问题(即递归图中节点)的个数。

    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怎么算?子问题个数乘以解决一个子问题需要的时间。

    子问题个数,即图中节点的总数,由于本算法不存在冗余计算,子问题就是f(1),f(2),f(3)f(20),数量和输入规模 n = 20 成正比,所以子问题个数为 O(n)。解决一个子问题的时间,同上,没有什么循环,时间为 O(1)。所以,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O(n)。比起暴力算法,是降维打击。

    至此,带备忘录的递归解法的效率已经和迭代的动态规划一样了。实际上,这种解法和迭代的动态规划思想已经差不多,只不过这种方法叫做「自顶向下」,动态规划叫做「自底向上」。

    啥叫「自顶向下」?注意我们刚才画的递归树(或者说图),是从上向下延伸,都是从一个规模较大的原问题比如说f(20),向下逐渐分解规模,直到f(1)f(2)触底,然后逐层返回答案,这就叫「自顶向下」。

    啥叫「自底向上」?反过来,我们直接从最底下,最简单,问题规模最小的f(1)f(2)开始往上推,直到推到我们想要的答案f(20),这就是动态规划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动态规划一般都脱离了递归,而是由循环迭代完成计算

    【dp数组的迭代解法】
    有了上一步「备忘录」的启发,我们可以把这个「备忘录」独立出来成为一张表,就叫做 DP table 吧,在这张表上完成「自底向上」的推算。

    int fib(int N) {
        vector<int> dp(N + 1, 0);
        // base case
        dp[1] = dp[2] = 1;
        for (int i = 3; i <= N; i++)
            dp[i] = dp[i - 1] + dp[i - 2];
        return dp[N];
    }
    

    实际上,带备忘录的递归解法中的「备忘录」,最终完成后就是这个 DP table,所以说这两种解法其实是差不多的,大部分情况下,效率也基本相同。
    这里,引出「状态转移方程」这个名词,实际上就是描述问题结构的数学形式:

    为啥叫「状态转移方程」?为了听起来高端。你把 f(n) 想做一个状态 n,这个状态 n 是由状态 n - 1 和状态 n - 2 相加转移而来,这就叫状态转移。

    千万不要看不起暴力解,动态规划问题最困难的就是写出状态转移方程,即这个暴力解。优化方法无非是用备忘录或者 DP table,再无奥妙可言。

    这个例子的最后,讲一个细节优化。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状态转移方程,当前状态只和之前的两个状态有关,其实并不需要那么长的一个 DP table 来存储所有的状态,只要想办法存储之前的两个状态就行了。所以,可以进一步优化,把空间复杂度降为 O(1):

    int fib(int n) {
        if (n == 2 || n == 1) 
            return 1;
        int prev = 1, curr = 1;
        for (int i = 3; i <= n; i++) {
            int sum = prev + curr;
            prev = curr;
            curr = sum;
        }
        return curr;
    }
    

    动态规划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最优子结构」,怎么没有涉及?下面会涉及。斐波那契数列的例子严格来说不算动态规划,因为没有涉及求最值,以上旨在演示算法设计螺旋上升的过程。

    2.凑零钱问题
    给你k种面值的硬币,面值分别为c1, c2 ... ck,每种硬币的数量无限,再给一个总金额amount,问你最少需要几枚硬币凑出这个金额,如果不可能凑出,算法返回 -1 。
    比如说k = 3,面值分别为 1,2,5,总金额amount = 11。那么最少需要 3 枚硬币凑出,即 11 = 5 + 5 + 1。

    【暴力递归】
    这个问题是动态规划问题,因为它具有「最优子结构」。要符合「最优子结构」,子问题间必须互相独立

    啥叫相互独立?比如说,你的原问题是考出最高的总成绩,那么你的子问题就是要把语文考到最高,数学考到最高…… 为了每门课考到最高,你要把每门课相应的选择题分数拿到最高,填空题分数拿到最高…… 当然,最终就是你每门课都是满分,这就是最高的总成绩。得到了正确的结果:最高的总成绩就是总分。因为这个过程符合最优子结构,“每门科目考到最高”这些子问题是互相独立,互不干扰的。
    但是,如果加一个条件:你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会互相制约,此消彼长。这样的话,显然你能考到的最高总成绩就达不到总分了,按刚才那个思路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因为子问题并不独立,语文数学成绩无法同时最优,所以最优子结构被破坏。

    回到凑零钱问题,为什么说它符合最优子结构呢?比如你想求amount = 11时的最少硬币数(原问题),如果你知道凑出amount = 10的最少硬币数(子问题),你只需要把子问题的答案加一(再选一枚面值为 1 的硬币)就是原问题的答案,因为硬币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子问题之间没有相互制约,是互相独立的。

    那么,既然知道了这是个动态规划问题,就要思考如何列出正确的状态转移方程

    先确定「状态」,也就是原问题和子问题中变化的变量。由于硬币数量无限,所以唯一的状态就是目标金额amount

    然后确定dp函数的定义:函数 dp(n)表示,当前的目标金额是n,至少需要dp(n)个硬币凑出该金额。

    然后确定「选择」并择优,也就是对于每个状态,可以做出什么选择改变当前状态。具体到这个问题,无论当的目标金额是多少,选择就是从面额列表coins中选择一个硬币,然后目标金额就会减少:

    # 伪码框架
    def coinChange(coins: List[int], amount: int):
        # 定义:要凑出金额 n,至少要 dp(n) 个硬币
        def dp(n):
            # 做选择,需要硬币最少的那个结果就是答案
            for coin in coins:
                res = min(res, 1 + dp(n - coin))
            return res
        # 我们要求目标金额是 amount
        return dp(amount)
    

    最后明确 base case,显然目标金额为 0 时,所需硬币数量为 0;当目标金额小于 0 时,无解,返回 -1:

    def coinChange(coins: List[int], amount: int):
    
        def dp(n):
            # base case
            if n == 0: return 0
            if n < 0: return -1
            # 求最小值,所以初始化为正无穷
            res = float('INF')
            for coin in coins:
                subproblem = dp(n - coin)
                # 子问题无解,跳过
                if subproblem == -1: continue
                res = min(res, 1 + subproblem)
    
            return res if res != float('INF') else -1
    
        return dp(amount)
    

    至此,这个问题其实就解决了,只不过需要消除一下重叠子问题。时间复杂度分析:子问题总数 x 解决每个子问题的时间

    子问题总数为递归树节点个数,这个比较难看出来,是 O(n^k),总之是指数级别的。每个子问题中含有一个 for 循环,复杂度为 O(k)。所以总时间复杂度为 O(k * n^k),指数级别。

    【带备忘录的递归】
    只需要稍加修改,就可以通过备忘录消除子问题:

    def coinChange(coins: List[int], amount: int):
        # 备忘录
        memo = dict()
        def dp(n):
            # 查备忘录,避免重复计算
            if n in memo: return memo[n]
    
            if n == 0: return 0
            if n < 0: return -1
            res = float('INF')
            for coin in coins:
                subproblem = dp(n - coin)
                if subproblem == -1: continue
                res = min(res, 1 + subproblem)
    
            # 记入备忘录
            memo[n] = res if res != float('INF') else -1
            return memo[n]
    
        return dp(amount)
    

    很显然「备忘录」大大减小了子问题数目,完全消除了子问题的冗余,所以子问题总数不会超过金额数 n,即子问题数目为 O(n)。处理一个子问题的时间不变,仍是 O(k),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是 O(kn)。

    【dp数组的迭代解法】
    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底向上使用 dp table 来消除重叠子问题,dp数组的定义和刚才dp函数类似,定义也是一样的:
    dp[i] = x表示,当目标金额为i时,至少需要x枚硬币

    int coinChange(vector<int>& coins, int amount) {
        // 数组大小为 amount + 1,初始值也为 amount + 1
        vector<int> dp(amount + 1, amount + 1);
        // base case
        dp[0] = 0;
        for (int i = 0; i < dp.size(); i++) {
            // 内层 for 在求所有子问题 + 1 的最小值
            for (int coin : coins) {
                // 子问题无解,跳过
                if (i - coin < 0) continue;
                dp[i] = min(dp[i], 1 + dp[i - coin]);
            }
        }
        return (dp[amount] == amount + 1) ? -1 : dp[amount];
    }
    

    PS:为啥dp数组初始化为amount + 1呢,因为凑成amount金额的硬币数最多只可能等于amount(全用 1 元面值的硬币),所以初始化为amount + 1就相当于初始化为正无穷,便于后续取最小值。

    第一个斐波那契数列的问题,解释了如何通过「备忘录」或者「dp table」的方法来优化递归树,并且明确了这两种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不同而已。

    第二个凑零钱的问题,展示了如何流程化确定「状态转移方程」,只要通过状态转移方程写出暴力递归解,剩下的也就是优化递归树,消除重叠子问题而已。

    计算机解决问题其实没有任何奇技淫巧,它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穷举,穷举所有可能性。算法设计无非就是先思考“如何穷举”,然后再追求“如何聪明地穷举”。

    列出动态转移方程,就是在解决“如何穷举”的问题。之所以说它难,一是因为很多穷举需要递归实现,二是因为有的问题本身的解空间复杂,不那么容易穷举完整。

    备忘录、DP table 就是在追求“如何聪明地穷举”。用空间换时间的思路,是降低时间复杂度的不二法门,除此之外,试问,还能玩出啥花活?

    Q1:何为最优子结构
    「最优子结构」是某些问题的一种特定性质,并不是动态规划问题专有的。也就是说,很多问题其实都具有最优子结构,只是其中大部分不具有重叠子问题,所以我们不把它们归为动态规划系列问题而已。

    我先举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假设你们学校有 10 个班,你已经计算出了每个班的最高考试成绩。那么现在我要求你计算全校最高的成绩,你会不会算?当然会,而且你不用重新遍历全校学生的分数进行比较,而是只要在这 10 个最高成绩中取最大的就是全校的最高成绩。

    我给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就符合最优子结构可以从子问题的最优结果推出更大规模问题的最优结果。让你算每个班的最优成绩就是子问题,你知道所有子问题的答案后,就可以借此推出全校学生的最优成绩这个规模更大的问题的答案。你看,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只是因为显然没有重叠子问题,所以我们简单地求最值肯定用不出动态规划。

    再举个例子:假设你们学校有 10 个班,你已知每个班的最大分数差(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值)。那么现在我让你计算全校学生中的最大分数差,你会不会算?可以想办法算,但是肯定不能通过已知的这 10 个班的最大分数差推到出来。因为这 10 个班的最大分数差不一定就包含全校学生的最大分数差,比如全校的最大分数差可能是 3 班的最高分和 6 班的最低分之差。

    这次我给你提出的问题就不符合最优子结构,因为你没办通过每个班的最优值推出全校的最优值,没办法通过子问题的最优值推出规模更大的问题的最优值。前文 动态规划详解 说过,想满足最优子结,子问题之间必须互相独立。全校的最大分数差可能出现在两个班之间,显然子问题不独立,所以这个问题本身不符合最优子结构。

    那么遇到这种最优子结构失效情况,怎么办?策略是:改造问题。对于最大分数差这个问题,我们不是没办法利用已知的每个班的分数差吗,那我只能这样写一段暴力代码:

    int result = 0;
    for (Student a : school) {
        for (Student b : school) {
            if (a is b) continue;
            result = max(result, |a.score - b.score|);
        }
    }
    return result;
    

    改造问题,也就是把问题等价转化:最大分数差,不就等价于最高分数和最低分数的差么,那不就是要求最高和最低分数么,不就是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么,不就具有最优子结构了么?那现在改变思路,借助最优子结构解决最值问题,再回过头解决最大分数差问题,是不是就高效多了?
    我们做动态规划问题,是不是一直在求各种最值,本质跟我们举的例子没啥区别,无非需要处理一下重叠子问题。

    最优子结构并不是动态规划独有的一种性质,能求最值的问题大部分都具有这个性质;但反过来,最优子结构性质作为动态规划问题的必要条件,一定是让你求最值的,以后碰到那种恶心人的最值题,思路往动态规划想就对了,这就是套路。

    动态规划不就是从最简单的 base case 往后推导吗,可以想象成一个链式反应,不断以小博大。但只有符合最优子结构的问题,才有发生这种链式反应的性质。

    找最优子结构的过程,其实就是证明状态转移方程正确性的过程,方程符合最优子结构就可以写暴力解了,写出暴力解就可以看出有没有重叠子问题了,有则优化,无则 OK。这也是套路,经常刷题的朋友应该能体会。

    做动态规划问题时,肯定会对dp数组的遍历顺序有些头疼。我们拿二维dp数组来举例,有时候我们是正向遍历:

    int[][] dp = new int[m][n];
    for (int i = 0; i < m; i++)
        for (int j = 0; j < n; j++)
            // 计算 dp[i][j]
    

    有时候我们反向遍历:

    for (int i = m - 1; i >= 0; i--)
        for (int j = n - 1; j >= 0; j--)
            // 计算 dp[i][j]
    

    有时候可能会斜向遍历:

    // 斜着遍历数组
    for (int l = 2; l <= n; l++) {
        for (int i = 0; i <= n - l; i++) {
            int j = l + i - 1;
            // 计算 dp[i][j]
        }
    }
    

    甚至更让人迷惑的是,有时候发现正向反向遍历都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只要把住两点就行了:

    1、遍历的过程中,所需的状态必须是已经计算出来的

    2、遍历的终点必须是存储结果的那个位置

    主要就是看 base case 和最终结果的存储位置,保证遍历过程中使用的数据都是计算完毕的就行,有时候确实存在多种方法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可根据个人口味自行选择。

  • 相关阅读:
    网络虚拟化技术(二): TUN/TAP MACVLAN MACVTAP (转)
    利用Linux信号SIGUSR1调试程序
    hugepage优势
    Linux top命令中CPU信息的详解(转)
    如何快速学好Shell脚本? 转
    转:基于TLS1.3的微信安全通信协议mmtls介绍
    docker 支持ipv6 (核心要点是ndp需要把docker内的ip全部加入到ndplist中来)
    老毛子 Padavan 路由器固件开启教育网 IPv6 并实现IPv6转发
    Centos Firefox中文乱码
    浅析AnyCast网络技术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iji-note/p/14410116.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