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你撸代码时,会戴耳机吗?

    刷到某搞笑段子上一个问题:程序员上班时戴耳机是在听什么?

    神回复是:戴上耳机是告诉其他人不要打扰我,实际上并没有在放音乐。

    下面还有其他程序员贴出来的形象比喻,在工作时间里除了其他人过来打扰,他的通讯软件是这样的:

    [置顶]业务群:@你 …

    产品-刘同学:这块需求我想改成…

    测试-陈大姐:今天要上线了,你赶紧改下最后两个 Bug 吧

    测试-李妹:你昨天提测的项目有问题啊,先帮忙查下吧,主要流程…

    前端-程小哥:这接口你得给我传两个值

    产品-王同学:帮忙看下线上问题吧,用户很着急

    技术群:@ all,今天下午四点有技术分享会,请大家准时参加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段友的回答也是非常形象了。

    消息不断跳出,任务栏不断闪烁催促你去点开。还有人直接找你讨论问题,你不得不停下手上的工作,一次次去回应这些紧急事情。等回答完想继续刚才的工作,却忘记刚才写到哪里,又得重新捋思路。这不正是我们工作的日常吗?

    有数据显示:人被打扰后重拾起原来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钟,由于几分钟就被打断一次,每天大约有2.5小时被浪费掉的。

    等到了下班点,你才惊觉,这一天好像没做什么就过去,今天要做的需求连一行代码还没有开始写呢。于是你开始例行的加班。

    你有没有试过上班来早了或者等大家下班后,办公室安安静静的。你戴上耳机,退出通讯软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路顺畅,像打通任督二脉,效率特别高,代码质量很好,只用两个小时便完成平常一天的活。

    越来越多程序员为了减少被小事打断工作连续性开始采用物理隔音——戴耳机被动地躲开打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当然除了戴耳机,还有几招能从根源上减少些打扰,提高重拾思路的时间。

    以下方案来源段友,谨慎使用

    1、被打乱时先花几秒写好注释

    刚把对象取出来,开始“.”的时候,PM 来了:诶,能帮忙——

    你先花几秒钟淡定地先将.后的方法写好,把下一步要做的事简单两几个字注释,如//做判断//,帮助你快速地接上被打乱前的思路。

    “我沉浸在编程的世界里你居然敢打断我”的表情缓慢地摘下耳机,记住耳机只需离开耳朵一厘米,这表示你随时会戴上耳机干活去,暗示对方有事快说,不做闲聊。

    要面瘫,不用微笑。

    2、拒绝回答不经思考的简单问题

    PM:你还记得上次你做的那个需求吗?线上的逻辑是怎样的呀?

    你:不记得了,自己看需求文档吧,或者问负责这块的PM。

    新人:这个工具怎么用?

    你:自己搜索去吧。

    有数据统计,80% 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者极少有价值的。

    职场时间宝贵,求助者有责任在提问前确认问题是否值得问。如果问题是可以直接查询或者能从搜索结果前三页获取的,这些问题是不需要回答的,你无需浪费自己的时间放他人之懒。

    这招还可以跟二维码大法混合使用,能击退大部分的简单问题

    3、学会甩锅

    PM:这个需求我想改改…

    你:你先找我 TL 对下排期

    PM:线上这个数据不对啊

    你:在某表某字段,你自己查

    我们部门的 PM 就这样学会写 sql 查数据,徒手登服务器查业务日志。如果你不好意思拒绝一个“顺手”“只占几分钟”的小要求,后面还有 abcd 个小要求笑眯眯地在等着你。

    4、承诺完成的deadline

    网上有一张图形象地说明理想的工作计划和实际情况:无打扰的高效率理想工作模式和不断地被打乱的实际工作模式。

    有些紧急事情是必须放下手下工作去做的,例如测试说,项目今天要上线,你赶紧改下这两个bug。

    此时先和发起人确定完成的deadline:我将会在下午前两点改好,改完会告诉你的,不用催促。将被动化为主动,临危不乱,有条理地安排好手上的工作。

    那么,你撸代码时,会戴耳机吗?戴耳机是在听什么? 

  • 相关阅读:
    CDQZ Day5
    CDQZ Day4
    CDQZ Day3
    POJ 2226 Muddy Fields
    【其他】【生成图片】【1】通过phantomjs 进行页面截图
    【Redis】【1】一些报错处理
    【Java】【15】判断url对应的图片是否存在
    【HTML&CSS】【3】点击直接发送邮件
    【微信公众号开发】【16】遇到的问题
    【Oracle】【9】取前N条记录——rownum和row_number() over()的使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ujuyr/p/1497078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