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浅谈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思想及产品服务意识

    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之路漫长、艰难,所以需要统一认知,达成一致的建设思想和目标;进行心理建设,让大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充分认识平台的特点,有正确的的产品和服务意识。

    1. 初心、源动力

    大家以前从事web开发或者学习web开发,使用的技术栈是servlet+jsp+tomcat,现在流行springboot+vue.js,为什么会这样?

    由于软件工程的复用思想,大量重复的、通用的工作,我们都将其抽象出来,变成了通用开发组件、框架。

    大数据技术在一个团队或者一个公司应用到一定阶段,必然进入到平台阶段。因为可以对一些组件进行封装、工具化,提高代码复用和开发效率等。对内可以给内部开发团队使用,对外可以给第三方组织开放大数据服务和能力。

    2. 统一平台的整体建设思路和目标

    平台建设需要培养跳出现象看本质的习惯和思维。要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和用户需求,不仅从技术架构,更要从代价、收益、业务价值、易用性和可维护性等众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估和取舍。

    2.1 what?

    大数据相关业务开发平台,是给数据使用者提高方便的平台、工具。

    数据使用者包括:数据分析人员、数据管理人员、数据开发人员、数据运维人员等,不同角色对于平台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数据分析人员需要元数据管理、BI自助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功能。

    数据管理人员需要进行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治理等。

    数据开发人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手上,还需要数据集成开发环境、工作流调度等,很多公司内部的平台纯粹为了开发者使用。

    数据运维人员要进行集群的搭建、运维等工作,由于有了Cloudera、Hortonworks的Hadoop套件,很少有公司强调这方面的平台组件管理工具。

    2.2 target?

    大数据平台的目标是方便使用者,提升工作效率,实际产出了多少价值,降低平台开发人员运维成本。

    目前各家公司使用大数据技术的现状:组件与大公司相比一个都不少,但是平台的实际应用水平和所提供的服务时,这些平台往往是极度原始和简陋。

    • 与大公司平台成熟度的差距在哪里?

    产品和服务形态

    比如小米与苹果的差距?硬件差距相对没那么多,小米总是使用业界最先进的硬件,毛利率极低,更多的是软实力的差距。

    如何扬长避短:组件的深度、新技术的探索确实无法跟大公司比,但本质的东西:平台的价值、投入产出效益,产品和服务形态,可以跟其他公司対飚。特别是阿里云,他为了做到通用性,就没办法照顾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用户的诉求。垂直领域的一些诉求,相对比较通用,相对可以从产品和服务形态与其竞争,特别是当市场规模没那么大时,往往是大公司忽略的地方。如抖音、快手,如拼多多、融360,并不是与BAT比拼技术能力,也是在比拼产品与服务能力。小公司在组件的使用上,并不会比大公司有那么大的差距,像阿里云专家对于多维分析,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 平台为用户
      1. 解决了哪些问题?
      2. 扫除了哪些障碍?
      3. 提升了多少工作效率?
      4. 产生了哪些附加价值?或者实际产出的价值?投入产出效益?
      • 更深层次
        • 平台内部组件的横向联通能力
        • 业务流程上纵向贯穿打通上下游链路的能力

    2.3 建设指导方针:四化建设

    1. 组件工具化:组件维护、用户应用开发

      1. SDK:权限控制、操作数据采集、流量监控、屏蔽一些高风险操作、简化一些用户的操作(kafka消费者中的偏移量)

      2. HBase SQL(Phoenix)

      3. 尽量给用户提供统一sql引擎

      4. 提供一些工具将这些组件、操作封装起来。不仅仅是为了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也有助于屏蔽集群的拓扑布局、业务操作的命令细节、组件版本的兼容性问题等。

    2. 工具平台化:组件、工具、开发流程整合在一起,统一管理,提供成体系的开发运维管理途径。

      1. 通过规范开发流程,提高平台整体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进而提升运维和业务开发的效率。

      2. 哪些是可以做、应该做也值得做的事情。

    3. 平台服务化:用户想要的东西,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用户满意是衡量服务水平的唯一标准。.

    4. 平台产品化

      1. 困境:
        1. 公司角度:团队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对公司业务价值的产出贡献。
        2. 团队角度: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服务越好负担越重。
      2. 如何破?良好的产品形态来换取可衡量的价值产出才能打破。
    5. 平台的适用性:产品定位、服务对象、聚焦核心问题。

      1. 阿里云的EMR,面向小白用户,功能简单。
      2. 企业内部业务开发团队,业务需求更复杂。
    • 一站到底 vs 通用组件建设、组合支持业务

    在各种取舍、抉择中度过,可能需要两种方式结合。

    3. 开发者如何培养正确的产品和服务意识

    3.1 平台服务能力的评估标准

    对用户产生价值。

    用户满意、易用、可用、简单、傻瓜。

    • 职能定位?平台+数据处理、上下游全链路通吃。
      • 划分依据:相关系统和特定业务知识是否强关联。
    • 能力?打通上下游系统和业务流程
      • 以工作流调度系统为例,从触发作业运行的角度,调度系统自身的能力包括:各种任务类型的支持、时间/依赖触发能力的支持、任务计划的编排管理能力、对任务执行流水、历史记录的管理。
      • 和上下游及周边业务流程的相关能力:
        1. 后端集群流量、负载的反馈控制能力
        2. 脚本集成开发环境的对接
        3. 与权限系统、数据订阅系统的连通
        4. 和元数据系统的对接
        5. 与任务测试、发布环境的对接
        6. 与报警、值班、监控系统的协同
        7. 和数据治理管理系统的协同

    3.2 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

    • 提供(大)数据处理能力,一站式解决方案,核心服务
    1. 存储
    2. 计算
    3. 展示

    用户并不关心具体的集群、组件。

    • 用户在意
    1. 高效、稳定、可靠的存储,满足性能指标。底层存储并不关心。
    2. 高效低成本的开发业务。不太想钻研各种计算框架
    3. 方便、快速的查询,结果便于理解和沟通,能够有效地支持业务决策。

    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单、方便、易用,得到想要的数据。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根据业务场景,提供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最起码是封装好的工具。

    对于第三方用户,主要诉求是帮助挖掘数据价值。

    3.3 认清服务的代价,做好心理建设

    • 提供服务这么难,为什么我们还要做?
    基于用户满意是评判服务水平的唯一标准。在提供服务时,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
    
    1.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2. 服务口碑取决于服务最差的环节。木桶效应
    3. 服务越多,支持的代价越高
    4. 需求响应要疾如闪电,功能服务要天长地久。
    5. 既要马儿驼得多,又要马儿不摔倒
    6. 用户的服务诉求各异,众口难调。作为服务提供方,我们的时间在用户看来可能并不值钱,而用户的时间很值钱。

    3.4 寻找解决服务代价问题的方案

    产品简单、易用,用户不会犯错。

    • 路线选择带来的服务代价问题?
    1. 通用型系统开发难点: 设计难度相对较大,系统成型慢,业务价值产出的压力很大。
      • 前期妥善沟通方案,“通用+适度”定制,快速推进平台的构建。
    2. 组件服务式系统的挑战(相对于一站到底的垂直系统):各个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相对复杂,迭代演进的时候负担很大。
      • 各个服务组件模块化、提供所依赖功能的插件封装机制
      • 具备灰度发布能力
    3. 通用平台的痛点:对具体业务场景定制程度较低、整体易用性相对较差、使用成本较高。
      • 便捷和通用是矛盾的。
      • 基线+定制,带来的问题是需要维护多个版本,以前华为的一些软件业务线就是这么干的。
    • 如何降低服务自身的代价?
    1.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 QOS约定,用户预期管理。统一认知
      • 向用户提供:产品定义、路线计划、已知问题列表、最佳实践、FAQ等文档,可参考阿里云以及其他开源、商业软件。让用户提前知道服务的能力范围,沟通或许更顺畅。
    2. 服务口碑取决于服务最差的环节。木桶效应

      • 管理好用户的预期和引导用户。
      • 少纠结过去、多放眼未来。
    3. 服务越多,支持的代价越高

      • 运维手段工具化、最佳实践文档化。
      • 专家系统:帮助缺乏经验的用户发现和诊断问题。
    4. 需求响应要疾如闪电,功能服务要天长地久。快速迭代和稳定可靠是必然矛盾的。

      • 定期更新
      • 变更提前和用户沟通
      • 灰度发布和回滚方案
    5. 既要马儿驼得多,又要马儿不摔倒

      • 预期管理之向上管理
    6. 用户的服务诉求各异,众口难调。作为服务提供方,我们的时间在用户看来可能并不值钱,而用户的时间很值钱。

      • 本质上一致:让用户更好的使用大数据平台。
      • 实现过程如何兼顾,是挑战。寻找妥协点。

    3.5 平台的产品化思想

    功能和服务做得好,还要考虑代价和收益。

    3.5.1 从用户体验角度谈产品设计

    1. 别让用户有挫败感。从小白角度去设计,比如数据采集。
    2. 提供差异化、阶梯化的产品服务。有这么多子系统,也可以设计一个简化的、包含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定制产品,帮助快速入手。
    3. 构建反馈式的产品服务。但凡用户做了一个动作,或者一件事情状态发生了变化,要想办法让用户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
    4. 确保产品实现可持续改进。用户的使用情况不能是黑盒,否则无法改进产品。
      1. 性能监控
      2. 行为监控:通过埋点
      3. 日志分析:

    3.5.2 从价值和利益的角度谈产品思维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不同的层次
    1. 是什么、怎么做、能不能做
    2. 这么做是为什么
    3.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
    4. 这么做值得吗、做点别的事是不是收益更高

    小结

    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属于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需要从顶层来考虑平台的建设,需要平台的开发人员沉下心、耐住性子,脚踏实地、一点点完善平台的功能,利用当前的资源产生最大化的平台价值。

    参考文献

    • 《大数据平台基础架构指南》读书笔记
  • 相关阅读:
    数据库设计时间修饰词
    Tomcat手动指定jdk路径
    linux删除乱码文件[转载]
    elasticsearch简单查询
    elasticsearch批量删除(查询删除)
    elasticsearch使用Analyze API
    elasticsearch批量索引数据示例
    Elasticsearch创建索引和映射结构详解
    mysql设置服务器编码
    HBase单机模式安装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mall-k/p/1059610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