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uboot移植到6410开发板的过程及环境变量的修改

    一、通过U盘下载uboot.bin到开发板,U盘事先必须用飞凌光盘里的一个快速烧写工具,把mmc.bin烧写进U盘内,但是打开U盘后看不到这个文件。然后将uboot.bin烧写进U盘。(ps,如果要直接通过U盘将内核还有文件系统烧写进开发板里,可以直接将zImage跟cramfs文件系统拷进U盘)

    二、将U盘插入开发板,选择U盘启动模式,1 2 3 off ,其他on;打开终端,启动;之后就开始烧写,由于没有在U盘内放zImage ,所以烧写的最后一行会提示not found zImage 等。

    三、断开电源,选择nand flash启动:1 2 3 6 7 off,其他on;打开电源,在bootdelay计时的时候按下空格键;进入uboot的命令模式;

    四、查看环境变量:printenv

    五、修改环境变量:setenv,包括ip地址等,主要是修改bootcmd跟bootargs,我是用tftp下载uImage,用nfs挂载根文件系统:

    Setenv bootcmd 'tftp c0008000 uImage;bootm c0008000'(如果要设置多个,就要加上''号,如果有多个命令,在两个命令之间加;号)

    Setenv bootargs ‘console=ttySAC0 root=/dev/nfs nfsroot=172.22.17.20:/nfsroot/rootfs ip=172.22.17.21’

    (consle是设置平台,nfsroot 是设置nfs的挂载地址,172.22.17.21是开发板的ip,172.22.17.20是主机的ip)

    都设置完再查看环境变量printenv ,如果没问题就保存:saveenv

    六、重启 ok

    ****************************************************************************************************

    下面对bootargs的设置做一些介绍:

    bootargs是环境变量中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整个环境变量都是围绕着bootargs来设置的。bootargs的种类非常非常的多,我们平常只是使用了几种而已,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说的很全:http://blog.chinaunix.net/u2/79570 /showart_1675071.html。bootargs非常的灵活,内核和文件系统的不同搭配就会有不同的设置方法,甚至你也可以不设置 bootargs,而直接将其写到内核中去(在配置内核的选项中可以进行这样的设置),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bootargs使用上的困难。

    下面介绍一下bootargs常用参数,bootargs的种类非常的多,而且随着kernel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新的参数,使得设置会更加灵活多样。

    A. root

    用来指定rootfs的位置, 常见的情况有:

    root=/dev/ram rw

    root=/dev/ram0 rw

       请注意上面的这两种设置情况是通用的,我做过测试甚至root=/dev/ram1 rw和root=/dev/ram2 rw也是可以的,网上有人说在某些情况下是不通用的,即必须设置成ram或者ram0,但是目前还没有遇到,还需要进一步确认,遇到不行的时候可以逐一尝试。

    root=/dev/mtdx rw

    root=/dev/mtdblockx rw

    root=/dev/mtdblock/x rw

    root=31:0x

    上面的这几个在一定情况下是通用的,当然这要看你当前的系统是否支持,不过mtd是字符设备,而mtdblock是块设备,有时候你的挨个的试到底当前的系统支持上面那种情况下,不过root=/dev/mtdblockx rw比较通用。此外,如果直接指定设备名可以的话,那么使用此设备的设备号也是可以的。

    root=/dev/nfs

    在文件系统为基于nfs的文件系统的时候使用。当然指定root=/dev/nfs之后,还需要指定nfsroot=serverip:nfs_dir,即指明文件系统存在那个主机的那个目录下面。

    B. rootfstype

    这个选项需要跟root一起配合使用,一般如果根文件系统是ext2的话,有没有这个选项是无所谓的,但是如果是jffs2,squashfs等文件系统的话,就需要rootfstype指明文件系统的类型,不然会无法挂载根分区.

    C. console

    console=tty   使用虚拟串口终端设备 .

    console=ttyS[,options] 使用特定的串口,options可以是这样的形式bbbbpnx,这里bbbb是指串口的波特率,p是奇偶位(从来没有看过使用过),n是指的bits。

    console=ttySAC[,options] 同上面。

    看你当前的环境,有时用ttyS,有时用ttySAC,网上有人说,这是跟内核的版本有关,2.4用ttyS,2.6用ttySAC,但实际情况是官方文档中也是使用ttyS,所以应该是跟内核版本没有关联的。可以查看Documentation/serial-console.txt找到相关描述。

    D. mem

    mem=xxM 指定内存的大小,不是必须的

    E. ramdisk_size

    ramdisk=xxxxx           不推荐

    ramdisk_size=xxxxx 推荐

    上面这两个都可以告诉ramdisk 驱动,创建的ramdisk的size,默认情况下是4m(s390默认8M),你可以查看Documentation/ramdisk.txt找到相关的描述,不过ramdisk=xxxxx在新版的内核都已经没有提了,不推荐使用。

    F. initrd, noinitrd

    当你没有使用ramdisk启动系统的时候,你需要使用noinitrd这个参数,但是如果使用了的话,就需要指定initrd=r_addr,size, r_addr表示initrd在内存中的位置,size表示initrd的大小。

    G. init

    init 指定的是内核启起来后,进入系统中运行的第一个脚本,一般init=/linuxrc, 或者init=/etc/preinit,preinit的内容一般是创建console,null设备节点,运行init程序,挂载一些文件系统等等操作。请注意,很多初学者以为init=/linuxrc是固定写法,其实不然,/linuxrc指的是/目录下面的linuxrc脚本,一般是一个连接罢了。

    H. mtdparts

    mtdparts=fc000000.nor_flash:1920k(linux),128k(fdt),20M(ramdisk),4M(jffs2),38272k(user),256k(env),384k(uboot)

    要想这个参数起作用,内核中的mtd驱动必须要支持,即内核配置时需要选上Device Drivers   --->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 (MTD) support   ---> Command line partition table parsing

    mtdparts的格式如下:

    mtdparts=[;

       := :[,]

       := [@offset][][ro]

    := unique id used in mapping driver/device

    := standard linux memsize OR "-" to denote all remaining space

    := (NAME)

    因此你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按照下面的格式来设置:

    mtdparts=mtd-id:@(),@()

    这里面有几个必须要注意的:

    a.   mtd-id 必须要跟你当前平台的flash的mtd-id一致,不然整个mtdparts会失效

    b.   size在设置的时候可以为实际的size(xxM,xxk,xx),也可以为'-'这表示剩余的所有空间。

    举例:

    假设flash 的mtd-id是sa1100,那么你可以使用下面的方式来设置:

    mtdparts=sa1100:-     →   只有一个分区

    mtdparts=sa1100:256k(ARMboot)ro,-(root)   →   有两个分区

    可以查看drivers/mtd/cmdlinepart.c中的注释找到相关描述。

    I. ip

    指定系统启动之后网卡的ip地址,如果你使用基于nfs的文件系统,那么必须要有这个参数,其他的情况下就看你自己的喜好了。设置ip有两种方法:

    ip = ip addr

    ip=ip addr:server ip addr:gateway:netmask::which netcard:off

    这两种方法可以用,不过很明显第二种要详细很多,请注意第二种中which netcard 是指开发板上的网卡,而不是主机上的网卡。

    说完常见的几种bootargs,那么我们来讨论平常我经常使用的几种组合:

    1). 假设文件系统是ramdisk,且直接就在内存中,bootargs的设置应该如下:

    setenv bootargs ‘initrd=0x32000000,0xa00000 root=/dev/ram0 console=ttySAC0 mem=64M init=/linuxrc’

    2). 假设文件系统是ramdisk,且在flash中,bootargs的设置应该如下:

    setenv bootargs ‘mem=32M console=ttyS0,115200 root=/dev/ram rw init=/linuxrc’

    注意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要在bootm命令中指定ramdisk在flash中的地址,如bootm kernel_addr ramdisk_addr (fdt_addr)

    3). 假设文件系统是jffs2类型的,且在flash中,bootargs的设置应该如下

    setenv bootargs ‘mem=32M console=ttyS0,115200 noinitrd root=/dev/mtdblock2 rw rootfstype=jffs2 init=/linuxrc’

    4). 假设文件系统是基于nfs的,bootargs的设置应该如下

    setenv bootargs ‘noinitrd mem=64M console=ttySAC0 root=/dev/nfs nfsroot=192.168.0.3:/nfs ip=192.168.0.5:192.168.0.3:192.168.0.3:255.255.255.0::eth0:off’

    或者

    setenv bootargs ‘noinitrd mem=64M console=ttySAC0 root=/dev/nfs nfsroot=192.168.0.3:/nfs ip=192.168.0.5’

    上面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几种bootargs的组合,老实说,bootargs非常非常的灵活,所以设置的方法有很多中形式,具体的还应该根据你的平台具体的情况来设置

  • 相关阅读:
    二进制部署k8s集群(7):创建(Pod, Deployment、Service)验证kubernetes集群
    二进制部署k8s集群(六):部署kube-proxy
    centos同步系统时间
    二进制部署k8s集群(五):部署kubelet
    二进制部署k8s集群(四):部署controller-manager与kube-scheduler
    二进制部署k8s集群(三):部署kube-apiserver,签发kube-apiserver证书|kuelete证书|kube-proxy证书
    二进制部署k8s集群(二): 签发etcd证书,安装etcd集群
    二进制部署k8s集群(一):前期准备,安装虚拟机与DNS软件bind9
    docker-compose.yml 使用说明
    python--将字符串类型的list 转换成 list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art530/p/383439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