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聪明人为何做傻事

    一只花蛤
    2016-06-19
     
    如果《思考,快与慢》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非理性,那么《超越智商》则是告诉我们提升理性的方法。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他是2012年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的得主。有人认为,这是一本世界上最好的认知科学家写得最好的“理性”著作。
     
    在《超越智商》这本书中,斯坦诺维奇为我们阐明了智力和理性的区别。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这正是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智商不是人类智慧的全部。所谓的“聪明”仅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智商是智商,理性是理性,要将两者区分开来。高智商并不等于高理性,所以“聪明人”做蠢事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聪明人之所以做傻事,是因为“理性障碍”。什么是理性障碍?斯坦诺维奇定义为:尽管具有足够智力,却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当一个人足够聪明、拥有高智商,但若不具备理性思维,那么随着他犯错的概率增加,给人类造成的社会危害也越大。
     
    许多高智商的聪明人一旦进入投资领域,表现出让人惊讶的非理性。这样的案例有许多。
     
    在南海泡沫事件中,著名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认为当时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估值偏离,于是就将手头的所有股票沽清,赚取了100%的利润。不幸的是,就在他沽清股票后,南海股价却出乎意料地猛涨,让牛顿开始自我怀疑。于是他决定买入更多的股票,几乎动用了一生的积蓄。但不幸的是,就在他买入后不久,南海公司的泡沫就彻底破灭了,他为此亏损了足足2万英镑,而他在剑桥大学任教的年薪也不过200英镑。牛顿因而感概:“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牛顿肯定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但其行为表现得就像一个傻瓜。
     
    著名的文学家马克·吐温投资过许多项目,但最终都宣告失败,弄到后来债台高筑。为了还钱,他又决定进入股市,试图在股市上大捞一笔,可是依然失败。马克·吐温回忆1862年他和伙伴在内华达发现银矿时的情形。说他的感觉“就像用蓄电池给自己充了电一样”,令人心醉的幻想竟然栩栩如生:在旧金山的中心地带建起一座巨大的庄园,悠闲自在地在欧洲玩上3年,幻想着自己成了百万富翁。财经作家贾森·茨威格评论说,一个如此聪明绝顶,而且又根本不缺钱的人,却经常屈服于一夜暴富的美梦。这是因为只要一想到钱,这个记忆就会让马克·吐温大脑里的幻想回路高速运转。
     
    欧文·费雪,杰出的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和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天资异常卓越。1913年创办公司,1925年成为百万富翁。在牛市狂飙猛进的20世纪20年代,他的股票市值一度超过了1000万美元。那时的费雪还是20世纪20年代“华尔街的先知”,他关于股票市场前景和宏观经济展望的言论引导着舆论的方向。他认为美国股市并未被完全高估。在股市即将达到1929年的高峰时,他宣布,股市看来是达到了一个“永久的高原”。由于费雪对于市场的前景一直持有乐观的态度,又加上他的投资基本上没有采取相应的防守策略。当道指由381点跌到40点,费雪终于被市场的巨澜吞没了。
     
    在《超越智商》这本书中,也有许多生动的案例,数学家约翰·保罗斯买世通的故事,电影评论家大卫·丹比买基金的故事。还有第一手技术价值共同基金和骏利墨丘利基金投资巨亏的故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其实也很典型,但是作者没有列入。他们不断地做出带来了灾难性后果的行为,充分表明了“理性障碍”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可见有智慧不一定有理性,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聪明”意味着智力测验分数高,“蠢事”指的是糟糕的决策。聪明仅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什么是理性?作者的回答是,理性就是树立恰当的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的行动,以及持有与可得证据相符合的信念。这应该就是查理·芒格先生经常讲的“理性”。
     
    之所以高智商的投资者会发生理性障碍,其原因主要有三:
     
    1、过度自信倾向
     
    许多人自认为知道的事实,远比真实的要多。觉得自己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优于他人。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心理特质。大盘指数波动极其复杂,但是许多人认为自己可以发现在分析过程被忽视的信息,并试图从中牟利。于是他们不断进行频繁交易,反复进出市场。频繁交易增加了额外成本,由于他们的交易行为并非基于什么高深的知识,他们希望把握最佳“市场时机”的企图反而减少了投资回报。而那些不那么自信的投资者倾向于固守“买入并持有”的保守策略,恰恰被私人金融专家认为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2、对随机事件的过度反应
     
    由于人类大脑通过进化发展出不断地搜寻各种既定模式的认知方式,因此人们会不断寻求发生在身边的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并挖掘其意义。这种思维极具适应性,但它带来的副作用会让人们给随机事件赋予意义。这种行为模式时常发生在投资者身上。股票大盘和各只股票的走向总是不断受到一些不可预知事件的影响,但这些随机事件对于公司的分红并无影响。投资者试图对随机事件进行解读并做出反应,无疑是十分错误的。有一些投资者对消息的反应阈限非常低,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让他们反应过度。这种为随机事件寻求解释的心理倾向导致投资者频繁交易,进而减少了长期收益
     
    3、短视损失厌恶
     
    这个理论来自丹尼尔·卡尼曼。卡尼曼指出,人们对预期损失的主观评估感受大约是预期收益的两倍。也就是说,损失100美元的痛苦强度是获得100美元诱发愉悦感的两倍。这就是损失厌恶。“短视”是指人们监控投资时间尺度与投资期限的时间尺度出现不同步的现象。长期投资者如果每小时、每天、每周都检视自己的投资状况,那就是“短视”。
     
    人们总是害怕损失,因此会对股票市值下降做出剧烈反应。每一次下跌,都诱使投资者将股票卖出变现,以此避免或减少损失。那些频繁监控投资状况的投资者,会面临更多的诱惑,有更多的机会卖出。相对比那些不经常查看投资情况的投资者来说,对自己账户状况了如指掌的投资者更容易臣服于卖出诱惑。当投资者卖出变现之后,股票常常就会跌势已止,股价又开始上涨,局势安全了,于是投资者又开始跃跃欲试,一旦他们在此情况下买入,他们也就完成了股票市场上最忌讳的事情——高买低卖。
     
    这三个心理谬误都与智力无关,而与理性有关,因此导致了理性障碍的大规模爆发案例:数百万计的高智商投资者在原本盈利的情况下,财富又得而复失。去年六月份以来的股灾对此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见高智商并不能消除非理性。要想消除非理性,还需具备另一种能力,这就是斯坦诺维奇所说的理性。斯坦诺维奇认为,聪明的人只有在被告知要如何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有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现状?斯坦诺维奇很乐观。斯坦诺维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理性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提升的。不过我对此相当怀疑。乔纳森·巴伦在《理性和智力》一书中说,当我们说一个不理性时,并非是在指责他的缺陷已经无可救药。相反,我们是在敦促这一类人发生积极的改变。但愿如此吧。
  • 相关阅读:
    openerp学习笔记 模块结构分析
    Odoo文档管理/知识管理应用实践
    POSTGRESQL DEFAULT TEMPLATE0 НА UTF8 ENCODING
    could not execute command lessc odoo
    XPath 元素及属性查找
    pycharm 使用心得(四)显示行号
    mimetypes.py的UnicodeDecodeError
    win7源码运行odoo8.0错误
    xUtils 中的BitmapUtils 全面注释
    Android初级到高级指南(精华版)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even-note/p/604449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