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C语言内存十二)栈(Stack)是什么?栈溢出又是怎么回事?

    引言

    在《Linux下C语言程序的内存布局(内存模型)》中我们讲到,程序的虚拟地址空间分为多个区域,栈(Stack)是其中地址较高的一个区域。栈(Stack)可以存放函数参数、局部变量、局部数组等作用范围在函数内部的数据,它的用途就是完成函数的调用。

    栈内存由系统自动分配和释放:发生函数调用时就为函数运行时用到的数据分配内存,函数调用结束后就将之前分配的内存全部销毁。所以局部变量、参数只在当前函数中有效,不能传递到函数外部。

    栈的概念

    在计算机中,栈可以理解为一个特殊的容器,用户可以将数据依次放入栈中,然后再将数据按照相反的顺序从栈中取出。也就是说,先放入的数据最后才能取出,而最后放入的数据必须先取出。这称为先进后出(First In Last Out)原则。

    放入数据常称为入栈或压栈(Push),取出数据常称为出栈或弹出(Pop)。如下图所示:

    图:数据的出栈和入栈

    可以发现,栈底始终不动,出栈入栈只是在移动栈顶,当栈中没有数据时,栈顶和栈底重合。
    从本质上来讲,栈是一段连续的内存,需要同时记录栈底和栈顶,才能对当前的栈进行定位。在现代计算机中,通常使用ebp寄存器指向栈底,而使用esp寄存器指向栈顶。随着数据的进栈出栈,esp 的值会不断变化,进栈时 esp 的值减小,出栈时 esp 的值增大。
    ebp 和 esp 都是CPU中的寄存器:ebp 是 Extend Base Pointer 的缩写,通常用来指向栈底;esp 是 Extend Stack Pointer 的缩写,通常用来指向栈顶。
    如下图所示是一个栈的实例:

    栈的大小以及栈溢出

    对每个程序来说,栈能使用的内存是有限的,一般是 1M~8M,这在编译时就已经决定了,程序运行期间不能再改变。如果程序使用的栈内存超出最大值,就会发生栈溢出(Stack Overflow)错误。
    一个程序可以包含多个线程,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栈,严格来说,栈的最大值是针对线程来说的,而不是针对程序。
    栈内存的大小和编译器有关,编译器会为栈内存指定一个最大值,在 VC/VS 下,默认是 1M,在 C-Free 下,默认是 2M,在 Linux GCC 下,默认是 8M。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参数来修改栈内存的大小。以 VS2010 为例,在工程名处右击,会弹出一个菜单,选择“属性”,会出现一个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image
    该图中,我们将栈内存设置为 4M。提示:栈也经常被称为堆栈,而堆依然称为堆,所以堆栈这个概念并不包含堆,大家要注意区分。

    当程序使用的栈内存大于默认值(或者修改后的值)时,就会发生栈溢出(Stack Overflow)错误。使用 VS2010 并切换到 Debug 模式,运行如下的代码:

    int main(){
        char str[1024*1024*2] = {0};
        return 0;
    }
    

    局部字符数组 str 存储在栈上,占用 2M 的内存,超出了默认值 1M,所以会发生栈溢出错误,如下图所示:
    image

    ubuntu中修改栈空间大小

    1、通过命令 ulimit -s 查看linux的默认栈空间大小,默认情况下 为2~10M

    2、通过命令 ulimit -s 临时改变栈空间大小:ulimit -s 51200, 即修改为50M,最大值操作系统有限制。

    3、通过配置文件,修改后为默认配置,/etc/rc.local下面,ulimit -s 51200 则可设置栈空间大小

    4、在/etc/security/limits.conf 中也可以改变栈空间大小。

  • 相关阅读:
    Tomcat性能调优
    spring 提供的可扩展的接口和类
    Spring boot 定义exit codes 让你定位问题更加简单
    spring中@Async注解的原理和使用
    SpringCache源码深度解析
    ApplicationContextAware和BeanFactoryAware使用理解
    spring aop中引介拦截器的用法
    提高安全性而在HTTP响应头中可以使用的各种响应头字段
    spring aop中targetSource的理解
    PowerMockito使用PowerMockIgnore注解消除类加载器引入的ClassCastException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ill-smile/p/1490050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