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文字-汉字-生僻字:生僻字1

    ylbtech-文字-汉字-生僻字:生僻字1
    1.返回顶部
    1、

    乚,拼音:háo,注音:ㄏㄠ,释义:古同“毫”,长度单位,十丝。
    又音:yǐ ,注音:ㄧˇ,释义:1.古同“乙”。字见清《张槐生墓志》。2.汉字部首,同部首“乙”。用“乚”作部首的例字有:乳、乩(jī)、乱、乢(gài)3.汉字笔画,俗称“竖弯钩”。

    2.
    丄,shàng,古上字。《说文•上部》:“丄,高也。此古文上。”

    3.
    丅,音xià。同“下”。《说文•丄部》:“丅,底也。”

    4.
    乁,拼音yí,注音:ㄧˊ,释义:移动。又音jí,注音:ㄐㄧˊ,释义:同“及”。乁,象形字。像水流之形。《说文•乁部》:“乁,流也。从反†。读若移。”

    5.
    丿,pie,古同“撇”,汉字主要笔画之一,自右上向左下斜。(1)意为“不”。在汉字中多有使用,如“戊”为“不动之戈”。(2)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

    6.
    丨,是一个象形文字,是一个多音字,读音主要有shù、gǔn,外文名叫Radical Line,意思是指古姓氏。

    7.
    丷的读音是bā,注音是ㄅㄚ,部首是丶,同“八”。部外笔画是1,总笔画是2。一般用作偏旁。

    8.
    乊 yī,古汉字,语气词,同“乎”。

    9.

    读音:[wǔ]
    释义:1.合计。2.手鍼,封(日本汉字)。

    10.
    乂,拼音:yì,注音:ㄧˋ,释义:1. 治理,安定:~安(太平无事)。2. 贤才,才德过人的人:俊~在官。3. 割:~草。~麦。乂,象形字。从丿从乀(fú)相交。

    11.
    灬:huǒ 或 biāo。火,或热气。
    读(huǒ)时,古同“火“。
    读(biāo)时,烈火的意思。
    可引申为货 、家伙的意思,比如灬

    12.

    拼 音 shān xiǎn
    基本释义
    [ shān ]
    1.须毛和画饰的花纹。
    2.毛长。
    [ xiǎn ]
    〔~姐〕古代羌族复姓。
    相关组词
    彡彡 彡姐
    百科释义
    彡,汉字,读音shān。字义为用羽毛来装饰;以笔画表示修饰的意思或毛长,也可用作姓氏彡姓及复姓彡姐。

    13.
    巛,拼音:chuān,注音:ㄔㄨㄢ,释义:①同“川”,文异义同。②汉字部首之一。
    又音:shùn,注音:ㄕㄨㄣˋ,释义:同“鬊(shùn)”,古文鬊字。
    巛,象形字。甲骨文像大河流水形,两边为岸。金文与篆文线条化,使中间虚线相连。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川”和“巛”,“巛”只作偏旁。
    注意:“坤”的古文“ῦ”有别于“巛”,两字形似义异。

    14.

    亼jí,古同「口」。
    ӛ,从入从一,三合也。象三合之形。古通“集”。

    15.

    仐(jin,san,tao)是一个汉语多音字,意思是取,古时意思同今或伞,总共有四笔。

    16.

    1、亖 拼音:sì
    2、部首:《康熙字典》“二”,部外笔画2;《汉语大字典》“一”,部外笔画3,总笔画4。
    3、同“四”。
    4、古姓氏,源于鲜卑族。

    17.

    尐 [jié]
    汉字,有小、少、有花纹的雌蝉等意。

    18.

    尒 [ěr]
    古同“尔”。

    19.

    乜(读作 miē ),汉语汉字。乜的意思有:
    眼睛眯成一条缝,眯着眼斜视着;
    方言,表示“什么”;
    乜姓(读作 niè );
    乜(读作 niè ):人家 ,别人,他人<河北 河南 山西一带方言>
    壮语:表示“妈”(广西隆林一带壮族称妈为“乜”)。

    20.

    曱 [yuē]
    它是一个汉字。和甴字组成“甴曱(yóuyuē)”,即蟑螂。

    21.

    圡 [tǔ]
    圡,汉字,古义同“土”。释氏书国土必读如杜是也。

    22.

    玊,拼音:sù,形声字。
    字从王从丶,丶亦声。“王”指“王室”、“王公贵族”。“丶”字音、义同“主”,读为“入主”、“进驻”。“王”与“丶”联合起来,且“丶”位居王字右上部,表示“在手、肘部琢玉”。释义:(1)有疵点的玉。(2)琢玉的工人。(3)姓。后汉有玊况。见《后汉书·侯霸传》。后人以玊为姓。

    23.

    忈,汉语词汇,拼音为rén。忈是古时“仁”的异体字,指仁爱、亲。在网络上,由于“忈”字的结构是上面一个“二”,下面一个“心”,常被比喻不够专心,专一。

     24.

    奀,拼音ēn,注音ㄣ,释义〈方言〉人瘦小衰弱。现在广东方言仍有此字,音ngan1,仍表瘦小义。常用作人名。
    又音dí,注音ㄉㄧˊ,释义〈方言〉物件小。
    奀,会意字。从不,从大。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杂志》:“奀,人瘦弱也。”本义:人瘦小衰弱。

     25.

    炛是一个汉字,读音是guāng,上下结构,读音及意义均同“光”,引申为由火而光。基本字义亦作“炚”;亦作“炛”;亦作“烡1”。

    26.

    圡,汉字,古义同“土”。释氏书国土必读如杜是也。

    27.

    冇是一个汉字,普通话读音mǎo,本字“无”。在中国各地的方言中发音略为不同,但都是指“没”的意思。部首为冂,总笔画数为4。

    28.

    孒是中国汉字,拼音是jué,总笔画3笔,意思是蚊子的幼虫;形容肢体屈伸颠踬的样子。

    29.

    丼,为古汉字。1、jǐng 。2、dǎn 一为投物井中所发出的声音;二作姓。宋 邵思《姓解》卷一:“丼,蕃姓也”。
    日语的发音为:丼(どん) ,可以指盛装饭或面的食具,又称丼钵;丼物,以碗盛装的饭上浇盖各式食材的日本庶民料理;另一则为投物井中所发出的声音。日本自唐后引入汉文化,此字后在日文中便为饭盒之意。在「井」字中间加上一点便成了「丼」

    30.

    凥,汉字,读jū。古同“居”。本义指土著、土人、自古以来就住在本地的家族。作名词时,一般表示住处、住所。作动词时,一般表示身处、坐等。

    31.

    仧是一个中国汉字,是一个多音字,读音为cháng和zhǎng,古同“长”,与长有相同的意思;引长,延长;引申为赞许。

    32.

    囙字 

    [《广韵》於真切,平真,影。
    亦作“囙”。

    33.

    冚读作kǎn,粤语中代表全部的意思。常见组词有冚家拎、冚家富贵,均为粤语中的常见用词。冚的意思为盖着,引申为牢笼或全部,铲表示杀,拎表示连根拔起,富贵表示收冥币。

    34.

    仌是汉语词汇,拼音为bīng,是个象形字,释义为冻也,冻的意思,像水凝之形。本义为草木衰落,也做偏旁部首。《广韵》笔陵切《集韵》悲凌切。冰本字。

    35.

    亗,拼音suì,总笔画是5。
    古同“岁”。

    36.

    屮是象形字,读chè和cǎo。模拟草木丛生。两屮做艸,指草。也有以屮作艸的。
    新论。忍庸曰。屮则芽焉、俗作莘也。生从屮及一焉、省从屮及目焉、先从屮及人焉、廌从屮及象焉、荐从廌及艸也。何故莘与生及省及先及荐相似于音焉、屮为生及省及先及廌之本文、而广韵与集韵之以丑列切及敕列切及彻音为屮音非也。王褒【靑髥奴文】“约之以绁线、润之以芳脂、莘莘翼翼、靡靡绥绥”者、莘谓“如芽立之弱立”而翼谓“如伸缩两翼以求立之艰立”也。班固【东都赋】“俎豆莘莘”者、莘谓“食堆至芽状”也。康熙字典之以莘为多非也。许愼诠屮之“艸木初生”、曰初生之草木于今惯、故亦为芽也。屮读若彻则为草之俗文、故今衢州前王鎭仍读草若彻于草调为阴上而彻调为阴入也。按、衢州前王鎭作全旺镇于毛朝、下《基本信息栏》亦为余据余此论所塡。《汉书·晁错传》:“屮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

    37.

    艸,cǎo,从二屮,艸之緫名也。百芔也。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38.


    夲,读作tāo,本意为快速前进,又读作běn。在行书中常以“夲”为“本”,故古同“本”。

    39.


    读音:[wǎng]
    罖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同“网”。

    40.

    中国汉字,夨读音为cè,古同“侧”,倾头,倾侧。见《说文·夨部》。按从大,上象侧头,与“夭”同意。“夭”象右侧,“夨”象左侧。象形字,象奔走,跑时大跨步,两臂激荡的人形。

    51.

    [shì]
    丗 
    〔古文〕卋《广韵》舒制切《集韵》《韵会》《正韵》始制切,竝音势。代也。《诗·大雅》本支百世。又《论语》必世而後仁。《注》三十年为一世。《左传·宣三年》王孙满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又《维摩经》大千世界。《注》世谓同居天地之闲,界谓各有彼此之别。又姓。《风俗通》秦大夫世钧。又与生同。《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肤爪发,随世随落。《注》世与生同丗。又《韵补》叶私列切,音薛。《诗·大雅》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叶上拨。拨音撇。《晋书·乐志》匡时拯俗,休功盖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 《集韵》书作。

    52.


    拼 音 wáng
    部 首 入 笔 画 3 五 笔 TYNV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古同“亡”。

    相关组词
    兦聊 兦命 兦亾

    53.


    [ gè ]
    同“个”。

    [ mā ]
    1.〈韓〉人名用字。
    2.〈韓〉地名用字。
    3.〈韓〉奴婢名用字。
    4.〈韓〉鐵鎚。

    54.


    读音:[jí]
    部首:人五笔:WYU
    释义:1.古同“亼”。2.〈韩〉“羅”的省体字。注音用字。

    55.

    叾,汉语拼音:dū,注音:ㄉㄨ,释义:同“ᰪ(dū)”,是“ᰪ”的讹字。1.本指肛门。2.臀,屁股。3.器物的底部;泛指尽头,尾端。4.〔 ~ 子〕:蜂或蝎子等的尾部。5.紧跟(在后面),(在后面)追赶。6.用于地名。〔鸡笼 ~ ﹞:地名,也写作“鸡笼笃、鸡笼ᰪ”,在广东省阳江市。〔黄坡 ~ ﹞:地名,也作“黄坡ᰪ”,在广西钦州市。 [1]  〔锅 ~ ﹞:地名,也写作“锅ᰪ(dū)”,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尾 ~ ﹞:地名,或写作“大尾ᰪ、大尾笃、大美笃”,官方规范名称是“大美督”,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埔区。

    56.


    读音:[máng]
    部首:口五笔:YNKF
    释义:表示不肯之声。老年迟钝。

    57.


    读音:[kuàng] [guàn]
    部首:卜
    释义:[kuàng]:古同“矿”。 [guàn]:古代儿童将头发束成两角的样子。

    58.


    读音:[kǎn] [qiǎn]
    部首:凵五笔:BNH
    释义:[kǎn]:古同“坎”。 [qiǎn]:张口。

    59.


    读音:[ěr]
    部首:小五笔:WIU
    释义:古同“尔”。

    60.

    〇是一个汉字,注意读音有líng和xīng,

    1、xīng 同“星”。唐武则天所造字。《集韵·青韵》:“曐”,或省作“星”,唐武后作“〇”。

    2、líng同“零”。

    61.

    2、
    2.返回顶部
    1、

    biang (臆造汉字)
    biáng,关中方言生僻字,合字,象声字。笔画56画。
    用于陕西关中地区的面食Biangbiang面。biáng也是一种口语化的象声词,有时为口头禅,或童语。此字出于陕西关中的一种小吃“biángbiáng面(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擀成长又宽又厚的面条)
    biang biang面的名字由来:因为在做这种面时会发出biang biang的声音,biang biang面因此得名。
    书写笔画顺序:先写穴字头,再写幺、言、幺,接着写长、马、长,左边写月,右边写立刀旁,下面心字底,最后写个走之儿。

    2、
    3.返回顶部
    1、

    1、十:拼音 shí

    解释:(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

    (2)表示达到顶点:~足。~分。~成的把握。

    (3)姓。

    2、廿:拼音 niàn

    解释:数目。二十:~四史。

    3、卅:拼音 sà

    解释:数目。三十:五~运动。

    4、卌:拼音 xì

    解释:(1)意为四十;

    (2)指插粪耙。

    2、
    4.返回顶部
    1、
    嚈 yàn
    基本释义
    1.〔~气〕同“咽气”,人死断气。
    2.〔~哒〕中亚古族名、国名。亦称“白匈奴”。
    相关组词
    嚈哒 嚈气
    2、
    5.返回顶部
     
     
    6.返回顶部
     
    warn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相关阅读:
    AcWing 1135. 新年好 图论 枚举
    uva 10196 将军 模拟
    LeetCode 120. 三角形最小路径和 dp
    LeetCode 350. 两个数组的交集 II 哈希
    LeetCode 174. 地下城游戏 dp
    LeetCode 面试题 16.11.. 跳水板 模拟
    LeetCode 112. 路径总和 递归 树的遍历
    AcWing 1129. 热浪 spfa
    Thymeleaf Javascript 取值
    Thymeleaf Javascript 取值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077445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