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物理-名词-基本粒子:百科

    ylbtech-物理-名词-基本粒子:百科
    基本粒子,物理学术语,指人们认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小或/及最基本的单位,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基础。即:在不改变物质属性的前提下的最小体积物质。它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基础,且并不会因为小而断定它不是某种物质。但在夸克理论提出后,人们认识到基本粒子也有复杂的结构,故一般不提“基本粒子”这一说法
    根据作用力的不同,基本粒子分为夸克、轻子传播子三大类。在量子场论的理论框架下,这些基本粒子作为点粒子来处理。
    基本粒子同样是一门交叉语言哲学的学科。有着多学科的科学应用。科学家利用粒子加速器加速一些粒子,有时候用粒子相撞的方法,来研究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组成。
    1.返回顶部
    1、
    中文名:基本粒子
    外文名:elementary particle
    定    义:不变物质属性前提最小体积物质
    本    质: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基础
    研究方式:用粒子加速器加速一些粒子
    种    类:强子轻子传播子
    2、
    2.返回顶部
    1、

    特征

     

    大小

    基本粒子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基础,基本粒子要比原子、分子得多,现有最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也不能观察到。质子中子的大小,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而轻子和夸克尺寸更小,还不到质子中子的万分之一。
     

    质量

    粒子的质量是粒子的另外一个主要特征量。按照粒子物理的规范理论,所有规范粒子的质量为零。而规范不变性以某种方式被破坏了,使夸克、轻子、中间玻色子获得质量。现有的粒子质量范围很大。光子胶子是无质量的,电子质量很小,π介子质量为电子质量的280倍;质子中子都很重,接近电子质量的2000倍。
    已知最重的粒子是顶夸克。己发现的六种夸克,从下夸克到顶夸克,质量从轻到重。中微子的质量非常小,己测得的电子中微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七万分之一。
     

    寿命

    粒子的寿命是粒子的第三个主要特征量。电子、质子、中微子是稳定的,称为 "长寿命"粒子;而其他绝大多数的粒子是不稳定的,即可以衰变。一个自由的中子会衰变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一个π介子衰变成一个μ子和一个中微子。粒子的寿命以强度衰减到一半的时间来定义。质子是最稳定的粒子,实验已测得的质子寿命大于10的33次方年
     

    对称性

    粒子与粒子之间具有对称性。有一种粒子,必存在一种反粒子。1932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与电子质量相同但带一个正电荷的粒子,称为正电子;后来又发现了一个带负电、质量与质子完全相同的粒子,称为反质子;随后各种反夸克和反轻子也相继被发现。一对正、反粒子相碰可以湮灭,变成携带能量的光子,即粒子质量转变为能量;反之,两个高能粒子碰撞时有可能产生一对新的正、反粒子,即能量也可以转变成具有质量的粒子。
     

    自旋

    粒子还有另一种属性—自旋。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称为费米子,为整数的称为玻色子
    首先对基本粒子提出自转与相应角动量概念的是1925年由 Ralph Kronig 、George Uhlenbeck 与 Samuel Goudsmit 三人所为。然而尔后在量子力学中,透过理论以及实验验证发现基本粒子可视为是不可分割的点粒子,是故物体自转无法直接套用到自旋角动量上来,因此仅能将自旋视为一种内在性质,为粒子与生俱来带有的一种角动量,并且其量值是量子化的,无法被改变(但自旋角动量的指向可以透过操作来改变)。
     

    守恒

    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变化中也有些东西不变,即守恒。粒子的产生和衰变过程就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此外还有其他的守恒定律,例如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以及微观现象中不连续的宇称守恒电荷守恒,还有重子数守恒、轻子数守恒、奇异数守恒、同位旋守恒等。
     

    双重属性

    微观世界的粒子具有双重属性粒子性和波动性。描述粒子的粒子性波动性的双重属性,以及粒子的产生和消灭过程的基本理论是量子场论。量子场论和规范理论十分成功地描述了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电荷
    质量(MeV)
    平均寿命(s)
    共有的衰变产物
    反粒子
             
    μ
    -e
    106
    2.2*10^-6
    evμv-e
    μ+
    e
    -e
    0.511
    稳定
    ——
    e+
    ve
    0
    0
    稳定
    ——
    v-e
    0
    0
    稳定
    ——
    v-μ
    τ
             
             
             
    p
    +e
    938.26
    稳定
    ——
    p-
    n
    0
    939.55
    930
    pev-e
    n-
    Λ
    0
    1115.6
    2.5*10^-10
    pπ-,nπ0
    λ-
    Σ+
    +e
    1189.4
    8*10^-10
    pπ0,nπ+
    Σ-
    Σ0
    0
    1192.5
    小于10^-14
    λ,辐射
    Σ+
    Σ-
    -e
    1197.3
    1.5*10^-10
    nπ-
    Σ+
    Ξ-
    -e
    1321.2
    1.7*10^-10
    λπ-
    Ξ+
    Ξ0
    0
    1314.7
    3*10^-10
    λπ0
    Ξ0
             
    π+
    +e
    139.6
    2.6*10^-8
    μ+vμ
    π-
    π-
    -e
    139.6
    2.6*10^-8
    μ-vμ
    π+
    π0
    0
    135.0
    10^-6
    辐射
    π0
    K+
    +e
    493.8
    1.2*10^-8
    μ+vμ,π+π0
    K-
    K-
    -e
    493.8
    1.2*10^-8
    μ-vμ,π-π0
    K+
    K0
    0
    497.8
    8.6*10^-11
    π+π-,2π0
    K0
         
    (快衰变方式)
       
         
    5.4*10^-8
    3π0,π+π-π0
     
         
    (慢衰变方式)
    π+μv-μ,π+ev-,π-μ+vμ-,π-e+v
     
    K0(反粒子
    0
    497.8
    衰变方式与K0相同
    ——
    K0
    η
    0
    548.8
    ——
    3π0,π0π+π-,π+π-,辐射
    η
     
     

    分族特性

    注:表中粒子的质量是按能量单位1MeV(兆电子伏)给出的。如果与日常单位比较1MeV相当于以1kW功率工作1.6*10^-16s.
    相互作用标准模型(英文)相互作用标准模型(英文)
    相互作用标准模型相互作用标准模型
     

    结构

    基本粒子的秘密
    1932年,狄拉克关于正电子存在的预言被证实,1936年安德森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年塞格雷和钱伯林利用高能加速器发现了反质子,他们因此获1959年物理奖。第二年又有人发现了反质子。
    保罗·狄拉克保罗·狄拉克
    1959年王淦昌等人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些都为反物质的存在提供了证据。莱因斯等利用大型反应堆,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在1956年直接探测到铀裂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反中微子。他因此获 1995年物理学奖。到1968年,人们才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
    1947年鲍威尔利用自己发明的照相乳胶技术在宇宙线中找到了1934年汤川秀树提出的介子场理论中预言的介子。汤川秀树获1949年物理奖,鲍威尔获 1950年物理奖。
    到50年代末,基本粒子的数目已达30种。这些粒子绝大多数是从宇宙射线中发现的。自1951年费米首次发现共振态粒子以来,至80年代已发现的共振态粒子达300多种。
    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态,共振态的发现其实已经揭开了基本粒子的秘密,即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态.共振态分二类,一类是不稳定的,如强子类;另一类是稳定的,如电子.中子等.它门不容易发生自发衰变.不存在绝对稳定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堙灭(与正电子相遇时)。产生基本粒子的外因是物质波的交汇,交汇处形成波包.内因是交汇处发生了共振,客观表现为共振态--即基本粒子的产生.
    夸克模型
    基本粒子如此之多,难道它们真的都是最基本、不可分的吗?
    夸克模型夸克模型
    近40年来大量实验实事表明至少强子是有内部结构的。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他因此获1969年物理奖。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和泰勒因在粒子物理学夸克模型发展中的先驱性工作而获物理奖。1965年,费曼、施温格、朝永振一郎因在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和计算方法的贡献,对基本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而获物理奖。温伯格和萨拉姆等以夸克模型为基础,完成了描述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弱电统一理论。他们因此而获1979年物理奖。统一场论的发展正向着把强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和把引力统一进来的超统一理论前进。并且这种有关小宇宙的理论与大宇宙研究的结合,正在推进着宇宙学的进展。
    基本粒子-夸克模型基本粒子-夸克模型
    如今,人类为了把宇宙中的四大基本力统一起来,于是Gabriele Veneziano创造了弦论,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这些看起来像粒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闭合圈(称为闭合弦或闭弦),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它已经成为人类探寻宇宙奥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粒子种类

     

    强子

    强子就是所有参与强力作用的粒子的总称。它们由夸克组成,已发现的夸克有六种,它们是:顶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其中理论预言顶夸克的存在,2007年1月30日发现于美国费米实验室
    现有粒子中绝大部分是强子质子中子π介子等都属于强子。另外还发现反物质,有著名的反夸克,现已被发现且正在研究其利用方法,由此我们推测,甚至可能存在反地球,反宇宙。奇怪的是夸克中有些竟然比质子还重,这一问题还有待研究。
     

    轻子

    基本粒子基本粒子
    轻子就是只参与弱力、电磁力和引力作用,而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的总称。与玻色子夸克不同。所有已知带电轻子都可带有一正电荷或一负电荷,视乎他们是粒子还是反粒子。所有中微子和它们的反粒子都是电中性的。轻子共有六种,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
    电子、μ子(渺子)、τ子(陶子,重轻子)三种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粒子,分别以e-、μ-、τ-表示,以及它们分别对应的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三种不带电的中微子,分别以ve、νμ、ντ表示。加上以上六种粒子各自的反粒子,共计12种轻子。(所有的中微子都不带电,且所有的中微子都存在反粒子)。τ子是1975年发现的重要粒子,不参与强作用,属于轻子,但是它的质量很重,是电子的3600倍,质子的1.8倍,因此又叫重轻子。
     

    传播子

    传播子也属于基本粒子。传递强作用的胶子共有8种,1979年在三喷注现象中被间接发现,它们可以组成胶子球,由于色禁闭现象,至今无法直接观测到。光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而传递弱作用的W+,W-和Z0,胶子则传递强相互作用。重矢量玻色子是1983年发现的,非常重,是质子的80一90倍。
     

    费米子

    基本费米子分为 2 类:夸克和轻子
    实验显示共存在6种夸克(quark),和他们各自的反粒子。这6种夸克又可分为3“代”。他们是
    第一代:u(上夸克) d(下夸克)
    第二代:s(奇异夸克) c(粲夸克)
    第三代:b(底夸克) t(顶夸克)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他们之所以未能被早期的科学家发现,原因是夸克决不会单独存在(顶夸克例外,但是顶夸克太重了而衰变又太快,早期的实验无法制造)。他们总是成对的构成介子,或者3个一起构成质子和中子这一类的重子。这种现象称为夸克禁闭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科学家误以为介子和重子是基本粒子。
    轻子,共存在6种轻子(lepton)和他们各自的反粒子。其中3种是电子和与它性质相似的μ子和τ子。而这三种各有一个相伴的中微子。他们也可以分为三代:
    第一代:e(电子) (电中微子)
    第二代:(μ子) (μ中微子)
    第三代:(τ子) (τ中微子)
     

    玻色子

    玻色子(英语:boson) 是依随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自旋为整数的粒子。
    这是一类在粒子之间起媒介作用、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之所以它们称为“规范玻色子”,是因为它们与基本粒子的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有很密切的关系。
    自然界一共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因此也可以把规范玻色子分成四类。
    引力相互作用:引力子(graviton)
    电磁相互作用:光子(photon)
    弱相互作用(使原子衰变的相互作用):W 及 Z 玻色子,共有3种。
    强相互作用(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胶子(gluon)
    粒子物理学已经证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来源于宇宙早期能量极高时的同一种相互作用,称为“弱电相互作用”。有很多粒子物理学家猜想在更早期宇宙更高能量(普朗克尺度)时很可能这四种相互作用全都是统一的,这种理论称为“大统一理论”。但是因为加速器能够达到的能量相对普朗克尺度仍然非常的低,所以很难验证而大统一理论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超弦理论。
    胶子是强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带有色与反色并由于色紧闭而从未被探测器观察到过。不过,像单个的夸克一样,它们产生强子喷注。在高能态环境下电子与正电子的湮没有时产生三个喷注:一个夸克,一个反夸克和一个胶子是最先证明胶子存在的证据希格斯粒子。
    希格斯粒子(Higgs)粒子物理学家们认为希格斯粒子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使其他粒子具有质量。相互作用越强质量就越大。希格斯粒子本身质量极大,但加速器能量还无法达到,而理论的计算也比较困难。物理学家们于2012年7月发现了希格斯粒子。
    标准模型预言存在一种中性希格斯粒子:H。但是也有很多科学家提出其他的可能性。
    61种基本粒子:
      一、轻子 (12种){轻子主要参与弱作用,带电轻子也参与电磁作用,不参与强作用。}
      01、电子
      02、正电子(电子的反粒子)
      03、μ子
      04、反μ子
      05、τ子
      06、反τ子
      07、电子中微子
      08、反电子中微子
      09、μ子中微子
      10、反μ子中微子
      11、τ子中微子
      12、反τ子中微子
      二、夸克 (Quark,层子、亏子) (6味×3色×正反粒子=36种)
      13、红上夸克
      14、反红上夸克
      15、绿上夸克
      16、反绿上夸克
      17、蓝上夸克
      18、反蓝上夸克
      19、红下夸克
      20、反红下夸克
      21、绿下夸克
      22、反绿下夸克
      23、蓝下夸克
      24、反蓝下夸克
      25、红粲夸克
      26、反红粲夸克
      27、绿粲夸克
      28、反绿粲夸克
      29、蓝粲夸克
      30、反蓝粲夸克
      31、红奇夸克
      32、反红奇夸克
      33、绿奇夸克
      34、反绿奇夸克
      35、蓝奇夸克
      36、反蓝奇夸克
      37、红顶夸克
      38、反红顶夸克
      39、绿顶夸克
      40、反绿顶夸克
      41、蓝顶夸克
      42、反蓝顶夸克
      43、红底夸克
      44、反红底夸克
      45、绿底夸克
      46、反绿底夸克
      47、蓝底夸克
      48、反蓝底夸克
      三、规范玻色子(规范传播子) (14种)
      49、引力型-中性胶子(Ⅰ型开弦) 上夸克-上夸克
      50、引力型-中性胶子(Ⅰ型开弦) 反上夸克-反上夸克
      51、磁力型-中性胶子(Ⅰ型闭弦) (反)下夸克-(反)下夸克
      52、磁力型-中性胶子(Ⅰ型闭弦) 夸克-反夸克
      53、阳电力型胶子 上夸克-下夸克
      54、阴电力型胶子 上夸克-下夸克
      55、阳电力型胶子 反上夸克-反下夸克
      56、阴电力型胶子 反上夸克-反下夸克
      57、光子(光量子)
      58、W+玻色子
      59、W-玻色子
      60、Z玻色子
      61、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理论

     

    基本粒子理论

    基本粒子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转化规律的理论,它的理论体系就是量子场论。按照量子场论的观点,每一类型的粒子都由相应的量子场描述,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这些量子场之间的耦合,而这种相互作用是由规范场量子传递的。
    20世纪30年代以来,基本粒子理论在实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展。在粒子结构方面,人们已经通过对称性的研究深入到了一个层次,肯定了强子是由层子和反层子组成的,对真空特别是对真空自发破缺也有了新的认识。在相互作用方面,发展了可描述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发展了能统一描述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弱电统一理论,可用于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它们无一例外都是量子规范场理论,并且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实验一致,从而使人们对各种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基本粒子理论在本质上是一个发展中的理论,它在许多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其中有两个具有哲学意义的理论问题尚待澄清,即:层次结构问题(见物质结构层次)和相互作用统一问题(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在物质结构的原子层次上,可以把原子中的电子和原子核分割开来;在原子核层次上,也可以把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从原子核中分割出来。可是进入到"基本粒子"层次后,情况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在于强子虽然是由带"色"的层子和反层子组成的,但却不能把层子或反层子从强子中分割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色"禁闭。于是,在"基本粒子"层次,物质可分的概念增添了新的内容。可分并不等于可分割,强子以层子和反层子作为组分,但却不能从强子中分割出层子和反层子。"色"禁闭现象的原因至今还未能从理论上找到明确答案。
    80年代已知的层子、反层子已达36种,轻子、反轻子已达12种,再加上作为力的传递者的规范场粒子以及 Higgs粒子,总数已很多,这就使人们去设想这些粒子的结构。物理学家们对此已经给出许多理论模型,但各模型之间差别很大,还很难由实验验证和判断究竟哪个模型正确。
     

    模型理论

    在弱电统一理论获得成功之后,人们又探求强作用和弱作用、电磁作用三者之间的统一,提出了各种大统一模型理论。这种理论预言质子也会衰变,其寿命约为1032±2年。但还没有得到实验上的证实。
    在探索力的统一理论时不能不考虑引力。但引力和弱作用力、电磁作用力、强作用力有重要差别,因为它直接与空间、时间的测度有联系,它的传递者──引力子的自旋不同于其他三种作用力的传递者,它的耦合常数有量纲~(质量)-2 ,从而会出现无穷多种发散,不能重整化。如果再考虑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引力方程的非线性性质,就更增加了引力理论量子化、重整化的困难。
    初步的探讨认为,引力场也是一种规范场,这就意味着引力和其他三种基本力在逻辑上最终会统一起来。但从问题的深度上可以看到,有一些关键性的因素人们还没有掌握。
     

    粒子发现表

    基本粒子的概念也在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人们的认识也在朝着揭示微观世界的更深层次不断地深入。
    “基本粒子”的“祖孙”三代
    10飞米 原子核的特写10飞米 原子核的特写
    汤姆孙发现电子到1932年发现中子,人们认识到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可以称为基本粒子。当时一度认为一切都已搞清楚:质子和中子构成一切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则构造了自然界的一切原子和分子,而光子仅仅是构成光与电磁波的最小单元。然而好景不长,对物质结构的这样一种“圆满”的解释并没能持续多久,人们很快发觉当时所发现的基本粒子不能圆满地解释核力
     

    第一代

    35岁著名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年)大胆假设,很可能还有未曾发现的新粒子。汤川秀树认为,就像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光子而实现的那样,核力是通过核子间交换一种介子而实现的。他还估算出了这种粒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200倍。
    两年之后,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戴维·安德孙(1905~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一种带电粒子,它的质量是电子的200倍左右,被命名为“m(缪)介子”。理论预言的成功使人们倍感欣慰,但进一步的考察却令人十分扫兴。因为这种m介子根本不与核子相互作用,很明显,它不可能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粒子。
    1947年,巴西物理学家塞色,M·G·拉帝斯等人利用核乳胶在宇宙射线中又发现了一种介子——p介子。p介子的性质完全符合汤川秀树的预言,能够解释核力。实际上,“m介子”不是介子而是一种轻子,所以将m介子称为“m 子”。到1947年,人们认识的粒子已达14种之多。其中包括当时已发现的光子(g),正负电子(e±),正负m 子(m ±),三种p介子(p±,p0),质子(p)和中子(n)10种;另外4种就是1956年在实验室中被发现的正反电子中微子、反质子和反中子。这14种粒子各有用武之地,其中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一切稳定的物质;光子是电磁力的传递者,p介子传递核力,中微子在b衰变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b衰变是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电子或正电子,或者俘获原子内电子轨道上的一个电子,而发生的转变);而m子则在宇宙射线中出现。以上这些就构成了第一代粒子。
     

    第二代

    稳定的秩序似乎并没有维持多久,“完满”的旧理论很快就被一系列新的疑问所冲破。在发现p介子的1947年,人们利用宇宙射线在云室中拍下了两张有V字形径迹的照片,衰变产物是p±介子和质子(p)。这两种径迹不能用任何当时已发现的第一代粒子来解释,于是人们很自然的想到,这一定是两种未发现的粒子衰变所形成的。在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拍摄了十多万张宇宙射线照片,终于发现了这两种不带电的新粒子。其中一个质量为电子质量的1000倍,被叫做“k0介子”;另一个约为电子质量的2200倍,称为 l粒子(读“兰布塔”)。我们称它们为第二代粒子,这是因为它们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 产生快,衰变慢;(2) 成对(协同)产生,单个衰变。这些特点用过去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所以又称它们为“奇异粒子”。
    为了对这些奇异粒子进行定量研究,光靠宇宙射线是不够的。50 年代初,一些大型加速器陆续建成,使人们有可能利用加速器所加速的粒子来轰击原子核,以研究奇异粒子。
    到1964年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奇异粒子,使人们发现的粒子种类达到了33种。这些奇异粒子统称为“第二代粒子”。
     

    第三代

    如果我们把已发现的30多种粒子按它们的稳定程度来分类,那么其中有的粒子是稳定的,例如质子、电子等;有的粒子却要自发地衰变成其它粒子,例如m±、p±、π0、k0、λ0等。它们衰变的时间一般在10-20 ~10-16秒或大于10-10秒,分别属于电磁作用衰变和弱作用衰变。
    到了60年代,由于加速器的能量逐步提高和高能探测器的迅速发展,在实验上也发现了衰变时间在10-24~10-23秒范围的快衰变粒子,其衰变属强作用衰变。这些粒子被称为“共振态粒子”,也称“第三代粒子”。由于它们的出现,使粒子种类猛增到上百。
     

    发展历程

    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在很高能量下这些物质相互转化及其产生原因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又称高能物理学。其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7~1937) 可追溯到1897年发现第一个基本粒子电子。1932 年 J.查德威克在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
    用α粒子轰击核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随即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从而形成所有物质都是由基本的结构单元——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统一的世界图像。质子、中子、电子和A.爱因斯坦提出并被 R.A.密立根和 A.H.康普顿等人实验证实的光子、W.泡利假设存在的中微子(1956年最终被实验证实)以及P.A.M.狄拉克预言并被 C.D.安德森 1932 年在宇宙线中观察到的正电子都被认为是基本粒子或亚原子粒子。在此阶段,理论上建立了量子力学,这是微观粒子运动普遍遵从的基本规律。
    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通过场的量子化初步建立量子场论,很好地解决了场的粒子性和描述粒子的产生、湮没等问题。随着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发现在相当于原子核大小的范围内除了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之外,还存在比电磁作用更强的强相互作用和介于电磁作用和引力作用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前者是核子结合成核的核力,后者引起原子核的β衰变。对于核力的研究认识到核力是通过交换介子而产生的,并根据核力的电荷无关性建立起同位旋概念。
     

    第二阶段

    (1937~1964) 先后陆续发现了众多的粒子。1937年从宇宙线中发现μ子,后来证实它不参与强作用,它和与之相伴的μ中微子同电子及与之相伴的电子中微子可归入一类 ,统称为轻子。1947年发现π±介子, 1950年发现π0介子 , 1947 年还发现奇异粒子。50年代粒子加速器和各种粒子探测器有了很大发展,从而开始了用加速器研究并大量发现基本粒子的新时期,各种粒子的反粒子被证实;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寿命极短的共振态。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其中大部分是强子,人们怀疑这些基本粒子的基本性。人们尝试将强子进行分类,提出颇为成功的强子分类的“八重法”。
    这一阶段理论上最重要的进展是重正化理论的建立和相互作用中对称性的研究
    进一步解释宇称不守恒进一步解释宇称不守恒
    。关于描述电磁场量子化的量子电动力学,通过重正化方法消除了发散困难,对于电子和μ子反常磁矩以及兰姆移位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精确符合。量子电动力学经受众多实验检验,成为描述电磁相互作用的成功的基本理论。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联系在一起,关于相互作用中对称性的研究,最为重要的结果是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1957年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及其他实验证实,这些实验同时也证实了在弱作用下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这些研究推动弱作用理论的进展。
     

    第三阶段

    (1964~ ) 以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为标志。1964 年 M.盖耳曼和 G.兹韦克在强子分类八重法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强子由夸克构成,夸克共有上夸克u、下夸克d和奇异夸克s三种,它们的电荷、重子数为分数。夸克模型可以说明当时已发现的各种强子。夸克模型得到后来进行的高能电子、高能中微子对质子和中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的支持,实验显示出质子和中子内部存在点状结构,这些点状结构可以认为是夸克存在的证据。1974年发现J/ψ粒子,其独特性质必须引入一种新的粲夸克c ,1979年发现另外一种独特的新粒子Υ,必须引入第5种夸克,称为底夸克b。另一方面,1975年发现重轻子τ,并有迹象表明存在与τ相伴的τ中微子,于是轻子共有6种。迄今的实验尚未发现轻子有内部结构。人们相信轻子是与夸克属于同一层次的粒子。轻子与夸克的对称性意味着存在第6种顶夸克t。1995年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D0和CDF实验组分别发现顶夸克存在的证据。
    这一阶段理论上最重要的进展是建立电弱统一理论和强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1961 年S.L.格拉肖提出 ,其基础是杨振宁和 R.L.密耳斯于1954年提出的非阿贝耳规范理论。按照这一模型,光子是传递电磁作用的粒子,传递弱作用的粒子是W±和Z0 粒子, 但是W±、Z0是否具有静质量,理论上如何重正化问题没有解决。1967~1968年在对称性自发破缺的基础上 , S.温伯格、A.萨拉姆发展了格拉肖的电弱统一模型,建立了电弱统一的完善理论,阐明了规范场粒子W±、Z0是可以有静质量的,理论预言它们的质量在80~100吉电子伏特( GeV ) ,此外还预言存在弱中性流。
    1973年观察到弱中性流,1983 年发现W± 、 Z0粒子,其质量(mW≈80GeV,mZ≈91GeV )及特性同理论上期待的完全相符。关于强作用的研究,1973年 G.霍夫特、D.J.格罗斯等人发展了量子色动力学理论。量子色动力学与量子电动力学一样,也是一种定域规范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是由于夸克具有色荷交换色胶子而产生的,胶子没有静质量,但带有色荷。强相互作用具有渐近自由的性质,即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并不是随着它们的距离增大而减弱,而是相反;当它们相距很近而处于强子内部时,相互作用很弱,可近似地看成是自由的,从而能够说明夸克 、胶子的禁闭性质、轻子对强子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异常现象以及喷注现象等。
    在粒子物理学的深层次探索活动中,粒子加速器、探测手段、数据记录和处理以及计算技术的应用不断发展,既带来粒子物理本身的进展,也促进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粒子物理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经在宇宙演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3.返回顶部
     
    4.返回顶部
     
    5.返回顶部
    1、
    2、
     
    6.返回顶部
     
    warn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相关阅读:
    分析内存泄露问题
    Android 官方博客
    python 2.*和3.*的变化
    python __init__.py
    关于python的import
    Android----Gradle
    Python---string
    uwsgi01---uwsgi文件
    Nginx02---指令集实现静态文件服务器
    python依赖文件的生成requirement.txt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212638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