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汉语-词语:意识(辩证唯物主义)

    ylbtech-汉语-词语:意识(辩证唯物主义)
    意识是人脑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这种辨识真伪的能力,其它任何脑区都没有。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大脑进而采取了全部信以为真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梦境”
    意识脑区没有自己的记忆,它的存储区域称作“暂存区”,如同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只能暂时保存所察觉的信息。意识还是“永动”的,你可以试一下使脑中的意像停止下来,就会发现这种尝试的徒劳。有研究认为,意识脑区其实没有思维能力,真正的思维都发生在潜意识的诸脑区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思维,其实是潜意识将其思维呈现于意识脑区的结果。
    一种更一般的定义将意识视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运动,可以反映(映射)真实世界以及非实有意识自身的运动,可以正确映射真实和意识本身规律,也可不正确或歪曲反映。一般意识需要真实物质媒介才能对真实和意识本身产生作用。
    它的存在可以分为静态和能动两种状态静态意识一般以编码形式存在,比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像、软件或其它静态物质载体,意识能动态可以继承静态形式而提升意识范围和水平。意识的静态和能动态互相作用是新意识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这种定义的出发点源自于物质永恒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对人工智能有一定参考意义。
    1.返回顶部
    1、
    中文名:意识
    外文名:consciousness
    拼    音:yì shí
    意    思:觉察;发现
    2、
    2.返回顶部
    1、

    科学研究

    最早进行意识的科学实验的可能是Libet。其用脉冲电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体感区,使被试者产生感觉。其主要结果,必须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刺激时间才能产生知觉
    因此,其认为意识的产生要求脑的一些部位的神经元在足够时间(可达500毫秒)内有足够的兴奋。这一实验表明,意识是因脑内神经活动而产生
     

    词语解释

    1.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思维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2.觉察;发现。
    她不高兴啦,我并没意识到。 
    识见
    〔汉〕王充《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
    《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祖 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高祖 是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怪大佳,其意识在绮罗人上。”
    先入之见
    〔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子之所陈,心存意识,或欲周知,何从皆得?”
    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柳青《铜墙铁壁》第二章:“我那阵农民意识太重,总想回家安贴一下老娘。”
    韩北屏《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大多数的酋长总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意识,特别是那些偏僻的边远的地方。”
    觉察,感觉。
    阿英《夜》:“她意识着这一定又是敌人在扫射自己的同志。”
    茅盾《喜剧》一:“连同乡会也是委员制了么?他这才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确是换了一个样子了。”
    谓自觉抱有某种目的
    冰心《超人》:“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五:“不过他咽住了,他怕 子彬 多心,以为他是有意识讥讽他。”
    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
    南朝梁武帝《浄业赋序》:“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
    章炳麟《国故论衡·辨性上》:“意根之动,谓之意识。”
    英语词源,consciousness。这个词来自拉丁文“consciencia”,意即“认识”。
    把它翻译成“意识”的行为跟日本的学者有关。
    意念:即意识(包含显意识,潜意识)而成信念的精神状态。是主体轻度入静后原神能动的自律性调控自然积淀因的亚无极思维态。它“舍弃”了一切中间环节,具有“穿透力”
    意念的产生:《简易经》里所述:“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动。”,“意恒动,识中择念,动机出矣。”。
    意思是:人的德性能演化出情,情能生出意,意不停地运作即意识,意识有刺激大意义大的意识,有刺激小意义小的意识,在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选择意义的大意识转化为意念,把其它意识抛弃。此意念会转化为动机,能支配人体去付诸于行动
     

    详细释义

     

    基本含义

    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它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一定要将其与精神、理性真理等概念区分清楚。
    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意,既是自我的意思识,就是认知、认识、了解。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它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意识,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可以与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进行对比。
    意识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认识和知道事物的存在的那个。意识本来就是精神同一种用法。理性从意识而来,真理是观念等同,跟心理无关
    意识,它是人类和动物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即作为具有自觉性的思维。意识的本质,它是人脑与动物大脑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其规律即自觉性。自觉即能动地认识及指导人类的自我自由的实现。意识是随着人类和动物诞生而诞生,它是人类和动物发现及创新活动的结果,人类实践合乎人类自由发展的方向即发展人的意识。意识是实践的结果,并随着生命遗传给后代。
    新生生物继承前辈人类和动物的实践结果,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是意识形成的基础。任何生物都有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感知能力就是吸收营养的能力。比如吃,胎儿时期就已经有吸吮的能力。
    意识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必须流动就像电脑硬盘必须在电流作用下转动,电脑才能工作。所以,意识就是意识流,就是生命流。
    意识是生物进化得来的从简单的有机生化进程到复杂的大脑生化过程此过程随着生命进化最终从自发的自然行为,进化为自觉的人类和动物行为。
    而思想是在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的感知能力帮助我们记忆经过记忆和分析就产生思想,动物也有思想,它们的思想不是自发的,也有主观能动性,不只有人的思想是自觉的,丰富多彩的。
    意识在人的实践中分为各种形式,包括记忆、思想、情绪、念头、观念等。从表象的直观到一定现象的集合念头最终逻辑地发展为观念,通过思考最终形成思想
    意识就是海水,思想就是海水中的漂浮物,观念就是海水中的冰块,情绪就是身体对思想的反应。观念决定反应的方向,积极反应或负面情绪。念头是思想的初期,就是潜在海水里的物体,浮出水面以后就是思想。
    意识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们还不能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定义。
    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意识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
    现阶段,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例如,某人觉察到了什么、某人觉察到了自我。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
    现阶段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当前意识本质研究的困境,一方面在于自然主义认识模式无法对大脑结构和社会语境做出完全等效的模拟,另一方面在于缺少相应的哲学命题和范畴。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
    对意识这一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意识问题涉及到的学科有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这些领域在不同的角度对意识进行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澄清意识问题。
     

    本质

    客体感知层面去描述,意识的本质是“信息的分类处理”
    主体能动层面去描述,意识的本质是“将更新后的已知信息与行为目的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重新权衡要素权重、重新定位信息含义,继而更新行为策略、观点或立场”
     

    产生前提

    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作业)的物质。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比如人类),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
    意识阀—休想让机器也识别出什么意识阀—休想让机器也识别出什么
    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是思维活动的操作对象。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传递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意识往往又会成为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
    意识的产生需要能量,意识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介质(物质),总之,意识的存在是依附于物质的。意识与其物质载体本身的现象往往并不是一回事。撇去载体的因素,意识不占据空间,而物质存在是占据空间的,这就是意识与物质的根本区别。
    由于思维主体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时,信息可能发生种种变异,因此意识的内容不一定真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意识可能超越客观事物,也可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意识与记忆

    一般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主观反映。然而“反映”一词过于被动,无法显示意识主体的地位和主动性,更谈不到什么创造性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意识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
    当锤子敲击到钢板时,钢板会变形。钢板变形而产生的力,一部分通过弹性的方式以反作用力的形式作用于锤子,剩余部分因挠性而使钢板本身产生永久性变形。这就是钢板对锤击的反应:有对外(锤子)的,也有对自身的。
    意识也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意识的结果一方面通过人体器官作用于外界,另一方面也通过改变人脑本身的结构而形成记忆。
    同无机质的钢板相比,人脑的结构要复杂得多。人脑由140多亿个脑细胞构成,每个脑神经细胞都有许多神经树突,通过神经突触与其它脑神经相连。这些神经连接互相交织,形成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神经网络。人脑的这种结构决定了意识这种反应的对外形式和对内改变复杂性
    神经细胞的结构与一般动物细胞结构没什么不同,人们还没有在脑细胞中找到思维和记忆组织。当感官接受刺激时,这些刺激转化为电或化学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大脑,在大脑中沿着相连的神经网络通道进行传导。直到对外界刺激形成有效反应时输入终止。传导的过程,即意识的过程
    在传导中,神经通道上受到信号刺激会处于活跃状态,使附着的血管扩张,接受更多氧气的营养,促进通道上的神经细胞和神经树突生长,使通道中的神经树突更加粗壮。下次遇到相同或相类似的刺激时,信号通过这些通道会更迅速,使过去的意识再现:这就是记忆。
    例一:设想有个简单的大脑,有A~Z26个脑细胞,A细胞有A1~A25共25条神经连接,其它细胞的连接与此类似,那么这个大脑共有325条连接通道。
    神经网络神经网络
    当A受到刺激,z可以输出正确反应,那么在所有的通道中,A25直接连接Z细胞,反应时间最短,则此次反应中,在其它通道信号未完成之前,A25通道己优先完成,被刺激生长。
    下次再受到这种刺激时,信号通过这条通道将更加快捷。(当然这样的大脑是不存在的,任何生物的大脑都不可能有这么简单,这个假设只是为了说明记忆和意识形成的过程。事实上的记忆通道并不只通过一条神经通道,而是通过一整套相关的神经网络。)
    所以说,记忆不是存在于脑神经细胞中,而是存在于神经网络中。记忆就是脑神经网络中生成的“短路”连接状态。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反应敏捷,反复朗读有利于加强记忆,其实就是在促进这类短路通道的生长。
    例二。仍以上面的简单大脑为例。当A受到刺激,X可以输出正确反应,那么在所有的通道中,A23或许不是连接Y细胞反应时间最短的通道:因为A25通道已经被短接,A信号优先到达Z,Z再通过Z24通道连接到Y。如果A23的连接时间或强度没有A25-Z24快捷、强大,则信号优先从后者中通过,除Z24被加强外,A25被进一步强化。所以说,意识是信号在原记忆网络基础上重构短路的过程。记忆通道的存在是意识形成的基础。
    记忆通道的生长并非只有通过强化通道才能得到生长,也可以通过强化通道中的神经细胞而得到。现有一条记忆经过C、H、P、K,有另外3条记忆分别通过H、P、K。这时回忆后三条记忆,在强化这些记忆本身的同时,也刺激了这三个神经细胞所有相关通道的生长,第一条记忆通道也被分段强化,使记忆得以加固
    可以说,神经细胞是记忆通道中的交叉点理解可以加强记忆,论据可以加强论点的说服力都是这个道理。读过议论文后,论据可能记不清楚,而论点和论证的记忆却在阅读中逐步深化,就是这个道理。
    引发意识和记忆的并不一定非得有外界的刺激,只要大脑中有电或化学信号通过就可以。大脑中有一点细胞处于活跃状态,然后在意识过程中激活相关的记忆,信号就会被放大、加强,形成新的思维。人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回忆、冥想等思维活动,也是这个原因。
    大脑中的电或化学信号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在平静的时候,大脑中的信号流也是平静的,自由联想、理性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如果遇到紧急的或突发情况,接收的信号超出了原通道的输送力,则信号也会从其它通道溢出,使人感到六神无主。信号溢出并不一定是坏事,在例二中如果溢出信号从A24中到达X,就会形成新的意识通道,这也是人急中生智的原因
    记忆通道除了可生长,也可消退。脑神经细胞只有在不断地刺激中才能生长,如果已建立的记忆通道长时间未受到刺激,其组织的营养就会被输送转移到其它树突部位或其它细胞中,记忆通道就会消退到原始状态,这种过程的外在表现即遗忘过程。
    人脑是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此处应有“目前所知”做限定。)在人进化过程中,对自身最有利、对外界变化最有效的神经连接,通过了外界的优胜劣汰,在人类世代遗传中被基因固定了下来
    婴儿在出生时脑神经网络已经完善,与成人的没什么区别,特别是与其父母的神经结构有相同之处,这也是某些天赋可以遗传的原因。但同成人比较,除了吮吸反射神经和控制心跳、呼吸等的植物神经通道是通畅的以外,婴儿的神经网络连接的粗细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婴儿大脑中的神经信号传导一般是全方位的,也是无效的。例如,婴儿的眼睛与成人并没有不同,但由于神经网络中有关颜色、形状、运动的相关通道尚未形成,所以单独看东西时很难形成有效意识。经过教育的过程,才能在条件反射中强化相关神经连接,使其大脑生长。
     

    意识与行为

    人类的思想意识,主要有在清醒状态和休眠状态下两种联想意识结构。
    联想联想
    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处于日常清醒状态时,可通过自然界的各种信息对感官的不同刺激作用,形成对信息的传导、存储、运算和加工处理,然后实施对肢体不同的运作和语言表达方式。
    人类一生的各项活动信息,主要依赖于大脑的高容量存储功能并对人类一生的活动轨迹进行信息的存储、刷新和逻辑运算,以实施大脑中枢神经对身体各项功能的反映和支配。大脑的神经存储单元也称作记忆细胞,占大脑神经细胞总量的20%左右
    另外,大脑细胞的逻辑分析功能和对信息的处理作用与大脑所记忆的信息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性。
    人类的思维意识主要建立在对自然信息的存储上,逻辑运算和比较形式是对事物的联想延伸而它每时每刻都要调用大脑存储单元的信息。不然的话,逻辑运算和思维联想都不会成为有机体的脑部功能。记忆是人类脑功能的主要成分,思维联想是大脑潜意识的特殊功能人类大脑的开发量只占大脑总量的4%左右,而大脑分为两个半球,也称为左右半脑,对右脑的开发主要是提高人类脑智商。实施人类左右半脑的平衡性开发则导致人类脑智商水平的总体提高
    在大脑清醒状态下,人类的思想意识主要来源于大脑对自然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存储记忆,在这一期间,人的身体运动始终处于休息状态下。也就是说,大脑的思维逻辑联想是在肢体和感觉器官处于静止和无感觉刺激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静思”“沉思”“思考”“入静联想”等等。
    劳动与思维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在身体的运动状态下,大脑支配的却是简单的肢体操作,而思维则处于简单的信息处理状态下。当肢体的运动结束后,大脑进入思维的延伸过程。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坐下来思考思考”,“停一下,好好想一想”,“别干了,想想招”,“闭眼,好好想想”,“别忙,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好好干,别胡思乱想的,”“把工作停下来,我们好好研究研究”等等,皆反映了二者的此消彼长。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体若始终处于活动阶段,大脑的思维延续很难建立,只有身体和感官处于休止状态下或半休止状态下,思维活动才能敏捷地无限延续下去。人类在夜间休眠期,肢体停止工作,部分感官休眠,由于脑部细胞没有完全被抑制,部分神经仍然在思维的活跃状态,对日常生活轨迹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产生思维联想的深刻延续。
    工作中如果走了神,一边工作,一边思考问题,这种工作状态为身体的半休眠状态,俗语叫作“发愣”“愣神儿”等。这种状态,工作没有干好,而思维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肢体运动不到位,摆幅不大,而大脑却进入到了半深思状态。“愣神儿”代表肢体活动的间断性停止,思想进入到半深度的思考期。当然,这也是人类大脑总体日常功能的一部分。
     

    自我意识

    一般认为意识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外界刺激总体性的、独特的反应。 自我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具体的反应事件中综合出来的用于调控自我内部和与外界关系
    人脑和电脑不同。电脑的硬件是固定的,改变的只是信号,而人脑的信号则要简单得多。人脑的“硬件”虽说也是固定的,却具有生长性,在成长中可以相互作用,这是任何电脑都不可比拟的。
    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物质对立的概念,自我意识只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自我意识不过是一种反应,它是大脑的运动而己。
     

    与生命本质

    生命的本质,在于它与非生物的区别。科学研究,生命与非生物的区别:生命体能够通过自身的物理感知系统感知自身的存在,并可以根据自身的感知做出对外界环境的种种反应和行为,也就是说生命体(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以适应自身生存
    百万亿神经连接 编织 意识百万亿神经连接 编织 意识
    同时,生命的另一显著特征还在于“繁衍”,几乎没有生命体不能进行繁衍的
    因此,生命的本质,在于它的“意识”。这种生命意识,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意识。拥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才能与物质世界区分开来——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真菌、病毒或者其它,人与其它生物意识的最大区别即是主观能动性
    人的意识,因其物理感知系统的特殊性,使其有能力掌握语言和文字。这就意味人们的经验和科学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得到传承,并积累到社会意识中去。在这样的积累之下,人类的科学进步日益发达,从而使人的意识极大程度地领先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体。通常人类特有的意识被称之为:思想
    从反面来说,意识的运作机制,与电脑的程序基本类似,可电脑程序或者人工智能,却永不能达到人类思想的高度。唯一的原因,即是人工智能不具有生物的本质——自我意识,从而不可能真正替代人类的智慧
     

    学科术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称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
    心理学研究意识问题与哲学研究意识问题有一致之处,可又有所区别。
    一致:二者研究的都是意识问题。而且科学心理学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区别: 哲学研究的是作为名词使用的“意识”,即与“物质”相对立的意识,它是总体研究人的意识,其基本问题是意识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指个人意识,也指社会意识。
    心理学研究的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意识”,即指“意识到”的活动、认识活动,是较为具体地研究人的个体意识,研究它的实质、发生和发展、结构和功能等,虽然在心理学的一些学科(例如社会心理学)中也不免会较多地涉及社会意识问题,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毕竟主要是个体意识。
    因此,在心理学中,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它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是人类以共同劳动等实践活动为基础结成的社会中同语言一起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而实现的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它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这后一句话反映了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必然联系性。
    “从广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活动的结果,用作名词,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哲学中常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这‘意识’是精神的东西,‘意识’与‘心理’是相通的,但二者内涵不完全相同。”“
    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人的认识活动,用作动词,如‘意识到’,所谓‘意识到’也就是‘认识到’。心理学中所说的意识,就是指的‘意识到’,即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认识形式,也是一种反映形式。
    在医学上,意识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医学上,意识是指病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清晰程度和清晰范围。”“‘意识’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包括对环境和人自身的识别能力及其清晰的程度。” 
    正常人在清醒的时候,意识是明晰的,神志清楚,能正确地识别和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自己的经济收入和消费状况,能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作出相应的、合适的、有目的的、能动反映和反应。
    有学者认为,人类的情感与知识构成一种高等的意识。
     

    研究历史

    由于最初的心理学仅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那时意识问题完全是哲学讨论的问题,直到被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后,心理学也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最初的心理学仅是讨论这个问题,最初冯特使用的是内省的方法来研究意识问题,后来很多心理学家纷纷提出了对这种方法的质疑甚至是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不能准确的反映出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也不能让人接触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状态。
    而且这种方法过于依赖复杂的语言,而导致客观性的丧失。于是人们很快就放弃了这种研究方法,可由于也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因此,导致在很多年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完全放弃了对意识问题的研究。
    直至20世纪的五十年代,由于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为研究这个问题又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终于使这个问题又回到了科学的正轨上来。尤其是在DNA模型创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这个问题在神经科学研究的范围内,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虽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研究相关领域的大多数科学家,对研究意识问题的前景均持乐观的观点。
    意和识是两个概念。
    意是独立于人类存在,又依附于人类实现行为。意是主体。类似于精神,灵魂,存在于类似云端的空间或维度里。
    识是人类器官的感知,又是意通过人类实施的行为。识是实体。类似于人工智能,无人飞机。
     

    相关名言

    •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这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 
    • 机器人在工作强度、运算速度和记忆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类,在意识、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类。——周海中
    • 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而且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却正由人的手所造成。人生在世,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崇高的任务,那就是他的无上的快乐。——屠格涅夫
    2、
    3.返回顶部
     
    4.返回顶部
     
    5.返回顶部
    1、
    2、
     
    6.返回顶部
     
    warn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相关阅读:
    MVP模式与MVVM模式
    webpack的配置处理
    leetcode 287 Find the Duplicate Number
    leetcode 152 Maximum Product Subarray
    leetcode 76 Minimum Window Substring
    感知器算法初探
    leetcode 179 Largest Number
    leetcode 33 Search in Rotated Sorted Array
    leetcode 334 Increasing Triplet Subsequence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初探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228754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