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知识点一:OSI模型初识

    OSI(开放系统)模型是一组协议的集合,它使得两个不同的系统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分为七层

    第一层:物理层

    物理层负责把逐个的比特(01)从一个节点移动到下个节点

    具体体现在如何把比特转换成电或者光信号、线路配置、数据传输速率、物理拓扑、传输方式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它把网络层收到的比特流划分成可以处理的数据单元:帧

    物理编址:在帧的首部指明发送源地址和目的地址(MAC)

    流量控制:防止接受方的超负荷而无法工作

    差错控制:检测并重传数据帧

    第三层:网络层

    网络层的传输单元是分组(数据报)

    逻辑编址:在分组上添加首部,包含源和目的的逻辑地址(IP)

    路由选择:跨网络传输的路由选择

    第四层:运输层

    负责完整报文的进程到进程的交付

    服务点编址:通过端口保证进程之间的交付

    分段和重传:通过报文段的序号保证数据包的完整性

    连接控制: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两种

    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类似链路层但是他是端到端的

    第五层:会话层

    对话控制:两个系统之间通信的方志控制

    同步:提供类似断点续传的功能

    第六层:表示层

    解决编码系统的差别,发送方的表示层将信息编码转换成公共格式,接收方的表示层将公共模式转换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格式

    加密:信息传送之前加密

    压缩:减少信息中的比特数

    第七层:应用层

    用户使用的接口

    网络虚拟终端:物理终端的软件版本,类似远程管理工具

    文件传输、存取和管理(http、ftp等实现的功能)

    邮件服务:转发存储邮件

    名录服务:没听过也看不懂

    物理地址概念:

    写在网卡上的6个字节48的物理地址,一个字节()等于8位(bit),使用16进制:隔开表示

    (以上是看书籍做的一些记录,其中加上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以目前的认知,很多东西还是不太明白,似懂非懂,以后再进一步学习之后再次回顾也许就恍然大悟了)

  • 相关阅读:
    Python变量常量命名
    代码格式
    Python 输入输出
    数据源
    LaTeX Test
    软件工程
    eclipse-智能提示设置
    java代码里设置指定颜色常值
    命令行中Vim直接打开某行
    Vim里快速替换命令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xdpython/p/1258795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