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为什么我们总是三分钟热度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某天,你突然灵光一现,有个好想法出现在你脑海里;你兴致勃勃地把它列在你的时间表上,并幻想着它被完成...哦,那是多么美妙的感觉;然后你开始为之努力,过了两天(甚至没有两天...)你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你开始打起了退堂鼓;然后?没有然后了,那该死的想法被你抛得一干二净(管它呢,生活还得继续...)。

          嗯,要不然“三分钟热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三分钟热度的,所谓非凡的专注力造就非凡的人。能做到专注的人,后来都变成了牛人。这里就有人发问了:难道牛人不就是人吗?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是天生的?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1、当我们在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会有个知识增长的高峰期,如果你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你会发现这段时间的确挺难的(这就是所谓的万事开头难了。)这时候你的情绪系统开始对它警惕起来了...千万年的生存造就了我们的情绪系统,它是天生的直观经济学家,对眼前的事情有着直观的判断:它发现这件事情很难,并且看不清什么时候可以完成,所以决定干脆放弃以免浪费更多的时间。

      2、当然,作为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的你是理智的,你理智系统不会轻易地对一件正确的事情说放弃。但很可惜的是:相比于千万年长的历史长河来说,几百年的现代文明(尤其是近几十年才进入的互联网时代)只不过是沧海一栗。我们人类在进入现代文明后形成的理智系统并不能与千万年前来我们生存所依靠的情感系统完美地协作。并且,有时候理智系统往往会处于下风。(然道不是吗?我们经常会听到“你说得很对,但我还是要这样做”类似的话)所以,你的理智系统在面对放弃这件事的时往往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还是屈服于你的情感系统,帮他辩解:嗯,我不是不能做这件事,是我不想做。这样你心里肯定好过多了,为了心安而理得。(我当然不做我不想做的事啦)但我们真的是不想做而不是不能做吗?

      3、事实上,我们对某件事的兴趣往往是建立在我们是否会做这件事的基础上的。我会做,则我对它有兴趣;我不会做,所以我的兴趣也不在此。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在做尝试一个新的事情时,需要面对大量新的知识,这时候你遇到了很多难题,你的情感系统直观地选择了放弃做这件事以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可悲的是,你的理智系统这时候并没起作用,并在情感系统的压迫下向你撒了个谎,让你觉得你是不想做这件事,所以你没有心理负担的放弃了。这就是所谓的三分钟热度。

     那么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来面对这种状况呢?

      ·晚一点跳出循环。多坚持一会,很多时候事情往往就在于你的坚持。坚持下去,把困难的部分一步一步地解决掉,事情就不那么困难了。(厚积薄发)

     ·将事情划分成一个个里程碑。既然你的情感系统只能直观的看到眼前的结果,正是因为看不清未来是否能成功才选择放弃,那我们就把事情划分一个一个明确的短期任务,让你的情感系统感受到事情正在逐渐地取得成功,消除它的疑虑。(安装软件时的进度条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么?想想看,要是没有那逐渐达到100%的进度条,等待安装完毕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训练你的情感系统。如果情感系统认为你在做一个非常正确的事情,当然,它就会给你强有力的动力去做这件事。(前面之所以放弃,是因为情感系统认为你在浪费时间,这让情感系统感到愚蠢,所以它不会做这种事,从而选择放弃)如果你能训练你的情感系统,让它觉得放弃是个愚蠢的决定,自然而然,你会获得很强的专注力来做这里事情。这里有个来自刘未鹏前辈的小例子:

      说的是他的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为学英语单词而犯愁。有一天这位同学算了这么一个账:如果他能把5000个研究生单词背完,他就能拿到全额奖学金,并且几年后能够留在美国工作。这至少可以给他带来10w块钱的好处。当他突然意识到每个单词能过带给他20块钱的好处时,他每天都拼命地背200个单词,并且在入睡的时候心情大好——今天又赚了4000块!

     ·最佳的专注力并不是靠自制力,而是靠正确的方法。当你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法来指引你。你就能摆脱那“三分钟热度”的怪圈。

  • 相关阅读:
    Ruby入门(1)——windows下Ruby开发环境搭建
    [译]Java 程序员应该了解的 10 个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一款ios版本的IM聊天应用项目源码
    Dollars即时聊天客户端应用源码
    微一微博的应用项目源码
    模仿qq客户端应用源码且带安装包
    手机淘宝客应用(服务端+客户端+数据库)源码项目
    哆啦A梦消除连连看游戏源码项目完整版
    音乐社交APP源码ios版
    iOS媒体视频播放器应用源码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angchong/p/315331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