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组件协作
>作用:在运行时根据需要透明地更改对象的算法。将对象与算法解耦。
>模式定义:定义一系列算法,把他们封装起来,并且使他们可以互相替换。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独立于客户程序而变化(扩展,子类化 )。
>策略模式的优点: 算法可以自由切换;
避免使用多重条件判断;
扩展性良好。
>策略模式的缺点: 策略类会增多;
所有策略类都需要对外暴露。
>使用场景: 1、如果在一个系统里面有许多类,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它们的行为,那么使用策略模式可以动态地让一个对象在许多行为中选择一种行为。
2、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
3、如果一个对象有很多的行为,如果不用恰当的模式,这些行为就只好使用多重的条件选择语句来实现。
>例1:
假定交通工具则是我们的算法。我们在出行的时候,不需要直接调用交通工具。而是通过出行方式这一系列交通工具的封装对象。更加灵活的出行。
>例2:
● 环境(Context)角色:持有一个Strategy的引用。
● 抽象策略(Strategy)角色:这是一个抽象角色,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此角色给出所有的具体策略类所需的接口。
● 具体策略(ConcreteStrategy)角色:包装了相关的算法或行为。
/** * @description: 抽象策略类 * @author: taozhengyu@gridsum.com * @date: 2020/6/16 10:06 */ 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 public void algorithmInterface(); } ----- ----- /** * @description: 策略模式上下文 持有一个Stretegy * @author: taozhengyu@gridsum.com * @date: 2020/6/16 10:06 */ public class Context { /** * 持有一个策略对象 */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 * 构造函数 传入一个具体的策略对象 */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this.strategy=strategy; } /** * 策略方法 */ public void contextInterface(){ strategy.algorithmInterface(); } } ----- ----- /** * 策略实现类 */ 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A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void algorithmInterface() {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concreteStrategyA"); } } ----- ----- public class Stretegy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ategy strategyA = new ConcreteStrategyA(); Context contextA = new Context(strategyA); contextA.contextInterfa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