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java面试一日一题:mysql事务是如何实现的

    问题:请讲下mysql的事务是如何实现的

    分析:该问题主要考察对事务的理解及实现方式;

    回答要点:

    主要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1、对事务的概念的理解?

    2、事务的实现方式?

    讲到mysql的事务,很快可以想到事务的4大特性,那就是ACID,具体说来就是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也就是说事务就是围绕这4个特性来展开的。其中隔离性中又定义了隔离级别,有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度、可串行化这样4个级别。

    对于事务的4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持久性说的都是mysql的可靠性方面的考量,对应隔离性说的则是在并发场景下,同时有读和写的情况如何做到数据隔离,到底数据要隔离到什么程度,则就有了隔离级别的概念。

    mysql要保证事务的4大特性,主要使用了日志(redo log、undo log)、锁技术、MVCC技术

    日志

    说到日志,平时接触最多的是mysql的binlog日志,主要用来记录mysql执行的更新语句,用在主从复制的场景比较多。今天来说的日志却不包含binlog,今天来说redo log和undo log

    redo log

    又叫重做日志,用来实现事务的持久性,包含重做缓冲区和重做日志文件两部分,前者在内存中,后者在磁盘。mysql在事务提交前会把所有的修改信息都记录在redo log中。

    为什么要引入redo log那,原来mysql为了提高性能不会把每次的修改都实时同步到磁盘中,而是先存到buffer pool中,然后后台有一个线程来进行buffer pool和磁盘之间的同步。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还没来得及进行buffer pool和磁盘的同步,机器宕机了怎么办,那么数据岂不是要丢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redo log,在事务开始时把修改记录到重做缓冲区,在事务提交前将重做缓冲区的内容刷到磁盘上,不禁要问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我实时把buffer pool中的内容写入磁盘不也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哈哈,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redo log的文件是顺序写,而buffer pool和磁盘的写是随机写,顺序写的速度要比随机写快很多,所以这就是引入redo log的目的。

    undo log

    又叫回滚日志,用来保证事务的原子性。用来记录数据被修改前的信息,和redo log正好相反,redo log是记录修改以后的记录。undo log记录的是数据的逻辑变化,为了在发生错误时进行数据的回滚操作。

    锁技术

    当多个请求同时到达mysql服务器,如果都是读请求,那么可以不采取任何的措施,如果既有读请求又有写请求的前提下,必须要有一种机制来规范读写请求,不然很容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这时就有了锁机制,使用读锁和写锁进行控制即可,读锁对所有的读操作都是共享的,不会造成阻塞;写锁则是排他锁,不能做到写读、写写并行。

    MVCC

    MVCC叫做多版本并发控制,通过在每条记录的后边保存两个隐藏的列来实现,一个保存行创建的时间,一个保存行的过期时间,保存的不是时间而是系统版本号,通过MVCC来做到读写分离。

    在事务的4大特性中隔离性是最复杂的,4种隔离级别分别定义了一个事务种的修改哪些是事务之间可见的,哪些是事务之间不可见的。

    读未提交

    读未提交是读的情况下不加任何的锁,所以会读到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造成脏读数据

    读已提交

    在该隔离级别下,读操作是不加锁的,采用MVCC的方式进行读取;写操作加排他锁,也就是写锁。该级别会产生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的情况。

    不可重复读指的是两次的读数据内容发生了变化,行数未变,针对update操作;幻读是两次的读数据内容未变,行数发生了变化,针对insert、delete操作;

    在读已提交隔离级别下实现的MVCC机制是这样的,每次的select操作都会生成一个新的版本号,所以每次的读取都是不同的副本,那么就存在不可重复读和幻读

    可重复读(mysql默认隔离级别)

    在一个事务中多次的读取结果是一样的。有两种机制可以实现这种效果,分别是读写锁和MVCC。

    使用读写锁实现的话,优点是实现简单,但是读写无法并行。

    使用MVCC机制实现优点是实现复杂,但读写可并行。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MVCC,每次的select操作都是使用最开始的版本号,所以每次的读取都是相同的数据,不会产生不可重复读,但是会产生幻读的情况,mysql通过next-key锁(行锁+间隙锁)的方式解决了幻读。

     

    参考:https://www.sohu.com/a/316482862_663371

    https://www.cnblogs.com/zhiqian-ali/p/5668199.html

    一个爱写文章的程序员,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北漂程序员”。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 相关阅读:
    LeetCode 252. Meeting Rooms
    LeetCode 161. One Edit Distance
    LeetCode 156. Binary Tree Upside Down
    LeetCode 173. Binary Search Tree Iterator
    LeetCode 285. Inorder Successor in BST
    LeetCode 305. Number of Islands II
    LeetCode 272. Closest Binary Search Tree Value II
    LeetCode 270. Closest Binary Search Tree Value
    LeetCode 329. Longest Increasing Path in a Matrix
    LintCode Subtre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each/p/1462452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