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北上深金融业

    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 深圳9家企业上榜

    相比去年,今年的变化不只榜单数量减少,更重要的是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评选标准更加科学、严谨。除了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外,本届峰会还有4个单项榜单专门表彰在特定领域表现突出的新金融企业。

    2017年1月8日,主题为“新金融、新秩序、新未来”的2017胡润新金融百强榜峰会在深圳召开。峰会正式发布了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等两大榜单以及6大奖项。

    记者注意到,在最受关注的新金融50强中,深圳共有9家企业上榜。

    “北上深杭”上榜企业占近九成

    记者发现,虽然胡润百富连续两年的新年首榜都花落新金融,但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新金融50强榜单还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其评选范围从12大细分领域拓展到15大细分领域,覆盖的范围更广。其次,相比去年,今年的变化不只榜单数量减少,更重要的是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评选标准更加科学、严谨。

    从行业分布来看,网络借贷行业依然以11家上榜企业继续领跑50强,占总榜单22%;综合金服占12%,上榜企业有6家,位居次席;互联网理财和互联网支付上榜企业均有4家,共同占据第三名的位置。

    从地区分布来看,上榜的企业清晰地勾画出了中国新金融的“主要阵地”,即北、上、深、杭,共有44家企业上榜,占比近九成。其中北京以16家上榜企业领跑,上海以12家上榜企业紧随其后,深圳则位居第三,拥有9家上榜企业,分别为微众银行、腾讯理财通、平安普惠、前海征信、财付通、分期乐、随手记、小赢理财、深圳招财猫。

    胡润百富依然最青睐新金融

    连续两年的新年首榜都花落新金融,证明胡润百富对新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十分看好。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在峰会上表示:“我认为新金融是中国目前发展最快的行业,达到世界领先,这些新金融50强正在颠覆传统金融行业的规则。”

    具体到上榜企业,其自身的潜力及实力也似乎在证明,并未受到外界太多影响。根据胡润新金融百强榜组委会过去一年的追踪数据显示,登上去年2016胡润新金融50强的50家企业,在过去一年,无一例外都获得了长足发展。

    除了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外,本届峰会还有4个单项榜单专门表彰在特定领域表现突出的新金融企业。

     

    结论

    下面,我分别用一句话点评一下9大城市的金融业:

    北京:钱倾天下,资金总量第一的头衔永远不会丢失。

    上海:在中央强力支持下再度获得优势。

    深圳:单靠金融业来追赶上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跟高科技、新兴产业结合起来,10年之后或许可以看到曙光。

    广州:家底雄厚,二线城市的“群狼”想超越仍然很困难。但跟北上深的差距,似乎也很难拉近。

    杭州:重回资金第五城,杭州正准备挑战广州。

    成都:痛失资金第五城的位置,成都缺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人气。

    重庆: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即将终结,未来将主要靠自己的内功了。

    天津:小心身后的南京和武汉!

    南京:它锁定的对手是杭州,成都、重庆、天津都没有放在眼里。

     

    中国金融中心之争:谁在崛起,谁在没落?(深度长文)

     

      广受推崇的微信公号,点击上面蓝字“金融纵横谈”一键关注。喜欢此文,请分享给朋友们看看

      一、中国金融中心之争:谁在崛起,谁在没落!

      作者:刘晓博 来源:天天说钱(本文不代表金融纵横谈立场)

      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之争,是当今城市竞争的两大热点。

      谁在“两大中心”的建设上胜出,谁就将成为真正一线城市。反之,再NB的城市也会没落。

      过去5年里,中国内地的9个顶级城市,围绕着金融中心开展了激烈的竞争。随着2016年数据出炉,竞争的“阶段性结果”已经显露出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是这样的:上海正在复兴,北京依然强大,深圳快速追赶,广州正在发力,杭州、南京在崛起。

      比较金融的强弱,有很多指标,也非常复杂。本文试图通过“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以下简称“资金总量”)和“金融业增加值”这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来分析。

      一、资金总量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是城市竞争的结果,也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重要性远远超过GDP。这个数据由央行公布,没有纳入政绩考核,所以准确度非常高。用来研究城市金融业的竞争力,也是非常有用的。

      下面是中国内地9个资金总量最大的城市。排在第10位的是苏州,11位的是武汉,由于它们距离3万亿的资金总量尚有距离,所以没有列入比较。

    京沪深资金总量比较(单位:万亿元)

     

      2011年

      2016年

      增速

      假设增速不变

      5年后

      北京

      7.50

      13.84

      84.5%

      25.5

      上海

      5.82

      11.05

      90.0%

      21.0

      深圳

      2.51

      6.44

      157%

      16.5

      广州

      2.65

      4.75

      79.2%

      8.51

      杭州

      1.84

      3.34

      81.5%

      6.06

      成都

      1.71

      3.26

      90.6%

      6.21

      重庆

      1.61

      3.22

      100%

      6.44

      天津

      1.76

      3.00

      70.5%

      5.11

      南京

      1.42

      2.84

      100%

      5.68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北京具有超强的实力,资金总量达到了上海的1.25倍。香港如果列入,只能排在第三位;台北如果列入,大概在杭州之前、广州之后。

      过去5年里,深圳汇聚的资金增速达到157%,是最快的。这得益于两大原因:第一,深圳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第二,中小板、创业板的扩容让深圳资本市场活跃度增强,甚至一度超过了上海。

      重庆和南京资金增速都达到了100%,非常耀眼。重庆这些年发展迅速,得益于国家高额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巨大的基建投入,但优惠政策不可能永远存在,所以未来重庆的增长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比之下,在强二线城市里,我比较看好杭州和南京。杭州的资金总量在被成都、重庆超过几年之后,在2016年末实现反超,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南京增速更强,过去几年在省内竞争中,先是全面超过了无锡,随后在资金总量上超过了苏州。

      广州和天津资金增速垫底,但广州家底比较厚,短期内资金第四城的地位很难被超越。天津的经济增长一度非常耀眼,但资金总量的变化显示它的快速增长期正在结束。从长远看,天津、重庆都有可能重演苏州的故事。苏州一度挑战深圳和广州,但最近几年迅速滑落,资金总量可能被武汉挤出前十。

      二、金融业增加值

      金融业增加值,就是金融业的GDP,这个数字是由各地政府下属的统计局公布的,所以数据是不是准确就要看良心了。

    京沪深金融增加值比较(单位:亿元)

     

      2011年

      2016年

      增速

      假设增速不变

      5年后

      北京

      2055

      4267

      108%

      8860

      上海

      2240

      4763

      113%

      10128

      深圳

      1562

      2876

      84.1%

      5295

      广州

      775

      约1807

      133%

      4213

      杭州

      约680

      约1100

      61.7%

      1779

      重庆

      705

      1643

      133%

      3829

      成都

      651(2013)

      1254(2015)

      ---

      ---

      天津

      702

      1588

      126%

      3592

      南京

      552

      1242

      125%

      2795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北上深三大金融中心的竞争中,虽然深圳资金总量增长迅猛,但过去5年深圳的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速却出人意料的低,跟上海、北京的差距在拉大,正在被广州追近。

      过去几年,深圳金融业地区遭遇了两大利空:

      第一,新三板被北京拿走;

      第二,证监会调整了新股发行配比,深圳通过中小板、创业板获得的新股发行的优势被上海追平。

      换句话说,过去5年里,老大和老二,都从老三家分了财产,所以老三变得有点弱了。不过深圳的金融业一向如此,每隔几年就会被老大老二拿走点什么,谁让你定位低于京沪呢!

      上海的金融增加值在经历了跟北京多年缠斗、甚至被北京超过之后,终于大幅反超了北京。这跟中央对上海金融业大力支持有关,比如过去几年里上海证券交易所扭转了IPO数量上对深圳的劣势,上海自贸区获得了金融方面很多先行先试的权利。另外,目前中国10家全国性的交易所,也有6家在上海。

      京沪深之外,广州和5个强二线城市的金融GDP很有意思,跟资金总量之间的关系混乱。比如杭州的资金总量超过了重庆、成都、天津、南京,但官方公布的金融增加值反而比他们少很多。

      广州在资金总量增速几乎垫底的情况下,金融增加值增速却高居9大城市之首。重庆在资金总量略低于杭州的情况下,竟然可以创造出杭州1.5倍的金融增加值。

      所以,金融增加值只能提供一个参考,因为它的数据都是由“参赛队员”自己公布的,不是由第三方(比如央行)公布的。

      三、结论

      下面,我分别用一句话点评一下9大城市的金融业:

      北京:钱倾天下,资金总量第一的头衔永远不会丢失。

      上海:在中央强力支持下再度获得优势。

      深圳:单靠金融业来追赶上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跟高科技、新兴产业结合起来,10年之后或许可以看到曙光。

      广州:家底雄厚,二线城市的“群狼”想超越仍然很困难。但跟北上深的差距,似乎也很难拉近。

      杭州:重回资金第五城,杭州正准备挑战广州。

      成都:痛失资金第五城的位置,成都缺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人气。

      重庆: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即将终结,未来将主要靠自己的内功了。

      天津:小心身后的南京和武汉!

      南京:它锁定的对手是杭州,成都、重庆、天津都没有放在眼里。

    二、钱倾天下——北京经济的真相(全文)

      序 章

      北京是老蛮我一路撸过来的第二十个城市,也将会是撸得最艰难的城市。我用这样一组数据作为北京篇的开头:2015年末,北京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2.86万亿,显著超出所谓的金融中心上海的10.38万亿;至于南中国那两个伪一线城市,深圳5.78万亿,广州4.28万亿,更是没法和北京相提并论。钱倾天下,就是北京经济最主要的特征。要知道全中国2015年末的各项存款余额(略等于M2,也就是全中国的资金总量)也就是139.78万亿,单北京这一个城市的资金量,就占到了全国的9.2%。这资金集中度,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然而我们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为什么北京能够汇聚如此巨量的资金?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相信,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中国。

      1

      扯淡的高储蓄率

      要把北京经济讲明白,最关键的,就是讲钱。而要把钱的问题讲明白,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传说中的高储蓄率问题。我大中国的国产经济学家们总喜欢讲一句话:中国的储蓄率太高了,恨不得都高达50%以上了。老百姓手里有太多钱趴在银行账上不动,导致中国消费不振。要知道农民基本上都是穷逼,存不下几个钱,而城市里面,写字楼民工们也基本上都是月光族,即便是更高层的金领银领们,也都要纷纷的跳进买房按揭的坑里去,为了每个月的房款焦头烂额,连买个包包都要计较半天的。这所谓的高储蓄率,到底是从哪来的?难不成凤毛麟角的几个大老板,竟然就把这近14亿人口的大国的储蓄率推高到惊人的程度?不把这事说清楚,本文根本就写不下去。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的验算一下,我大中国的储蓄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居民储蓄率的计算口径有两个,最常见的是收入口径,也就是年度新增储蓄额对年度居民总收入的比值。通俗来说,就是大家辛苦工作了一年,会把多少税后收入拿去存起来的意思。下表为1998年至2015年的18年间,我大中国全体国人的收入总额与当年度的新增储蓄额。所有的数据来源均为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年度统计公报上的官方数据,老蛮我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数据狂,可以向大家保证,连一个小数点都没有引用错误。在统计上,我国一贯只公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数据,没关系,我们还可以查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各自的总人口数据,只要我们乘一下,就能得到总收入数据了。从这份附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的储蓄率大致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曲折过程。98年到08年,储蓄率逐步震荡上升。而从08年到2015年,储蓄率则呈现逐步下降之势,2015年已经跌到了13%!综合来看的话,这18年来中国人民的总收入之和为238万亿,这些总收入形成新增储蓄额总共为48万亿,由此计算出我大中国这18年来的整体储蓄率水平,也只不过是20%罢了。而2014和2015年,连续两年的储蓄率已经只有13%了,比这18年的整体水平低了足足7%。这意味着近两年,中国人已经不储蓄了。

      

      另外一个计算口径比较复杂,GDP口径。GDP其实是个增加值概念,通俗的说,就是一年下来,全国的所有经营主体创造的税前利润之和。这些利润有多少能变成当年度的储蓄,大概也能够反映出一国国民对于储蓄有多高的热情。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使用这个口径计算“国民储蓄率”。根据他们的计算,目前全球的平均国民储蓄率为25%,而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有56%,高居全球前三。我大中国不长脑子的国产经济学家,总是拿着人家的这组数据痛骂中国人不消费,让城市里的小清新月光族们一听到就不知所措,明明都消费到房租都付不起的地步了,还要骂咱们不消费,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啥意思。

      关键问题在于,世界经济组织口径中的“国民储蓄率”中的“国民”两个字,不等于“居民”,它还包括了政府、企业的新增存款,以及净出口数据,计算的是整个国家的财富净增长,跟我们通常所称的居民储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下表我们给出了1998年至2015年的GDP口径的居民储蓄率数据,不好意思,这一次计算的结果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水平综合来看,只有9%。我再强调一次,这些数据同样都是公开的,都能在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轻易查到。作为社会新增财富的GDP,每年都只有9%左右能形成居民储蓄。所谓中国是个居民高储蓄率国家,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我们的国产经济学家们在引用世界银行的数据时,刻意混淆了“国民储蓄率”与“居民储蓄率”的区别,为了自圆其说,他们甚至在各种文章中干出这样的蠢事:不用每年的新增储蓄额作为计算储蓄率的分子,而是直接用年度储蓄余额做分子了,然后假模假样的鼓励国人加大消费。这种算法简直就是瞎扯淡。储蓄余额是个存量概念,并不是当年度形成的,而是长期存续和累积的结果,要计算储蓄率,只能使用新增储蓄额来算。非要用储蓄余额来算的话,美国2013年居民储蓄余额7.2万亿美元,对比它当年度16.77万亿美元的GDP,那储蓄率岂不是高达43%?所以全世界都应该鼓励美国人民赶紧消费去,不要继续存钱了?这不是瞎扯淡吗?当然了,国产经济学家们这种刻意说谎的行为,其实是为了掩盖一些不愿意让世人知道的事实,这事我们到第二章再说。

      

      要说我大中国,宏观税负恨不得比欧洲还高,社会福利恨不得比非洲还低,所以储蓄率维持在30%以上,每挣10块钱,把其中的3块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才是国民最合理的选择。然而我大中国的真实居民储蓄率,无论你用什么口径计算,也就是在10-20%之间。在养老疾病失业问题上,我大中国政府大致是指望不上的,能救命的,就是自己家里辛辛苦苦存的那两个钱了。在数据上,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年报,我国拥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3.54亿人,而全国16岁以上的成年人总数有11.33亿,占比仅为31%。至于另外还有一种养老保险,大号叫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现在已经覆盖了5亿农民,可惜一个月的养老金平均只能发50块钱,连江苏这种富裕省份,也只能发到115块钱。对于这个东西我们直接就忽略掉算了,不用理会。在医疗保险方面,报销比例较高(约7成左右)的职工医疗保险只覆盖了2.89亿人,再加上报销比例较低(约5成左右)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若干富裕地区搞的新农合险,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人口总数也只能达到6.66亿。生病这种事跟养老保险不一样,这可不分男女老少,所以得跟全国13.75亿的总人口做比较,这么一算,能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也就是48%。至于失业保险,这玩意在我国基本上就不存在,要申领失业保险金,程序艰难得犹如修炼成仙。我只给出这么一个数据就够了:2015年我国成功申领到失业保险金的总人数,只有227万人。

      整体来说,我国在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上,医疗方面相对来说还算勉强,养老就是一塌糊涂了,至于失业救济,从来不在这个国家的考虑之列。当然了,就我国在医疗保险上这个48%的覆盖率和最高7成的报销率,要拿出去跟欧美比,那也一定是没法比的。欧洲就不说了,基本上是百分百公共医保覆盖率,以及百分百的费用报销率。美国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在奥巴马启动医改方案之前,公共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大概为25%,再加上60%左右的主要由企业主依法必须为在职员工购买的商业保险,由此达到85%左右的覆盖率,费用报销比例则约为90%。现在奥巴马的医保方案,就是要扩大公共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由此达到整体95%左右的医保覆盖率,这事在美国国内也有挺大的争议,推进起来难度很大。但是不管怎么说,那也比我大中国要强得多。

      所以,你欧美的居民储蓄率有个百分之十几二十也就够了,生老病死的关头,能指望国家搭把手,我大中国那可真不能指望。然而就算如此,中国的储蓄率依然无法维持。就算用看起来较高的收入口径计算的居民储蓄率来看,这18年下来,也就是勉勉强强维持在20%左右,2014年之后,居民储蓄率已经跌到13%了,在现在这个经济下行的萧条时代,再指望储蓄额能有啥像样的增长,恢复到20%去,这根本就不现实。虽然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储蓄余额现在看着还挺高,52.66万亿,但这是大家手里的一点子老本,能存到现在都不容易,在这个零福利社会,养老治病都靠它了,但凡有点风吹草动,把这点老本吃完了,中国人就只能集体饿死。所以,以后如果再看到有国产经济学家惦记着国人的这点救命钱,拿高储蓄率出来扯淡,鼓励大家把存款拿出来消费,大家直接大嘴巴子上去扇死丫的就对了,扇完了再踢几脚,顺带吐几口唾沫。要不这样,简直不能消大家伙的心头之恨。

      然而,我们当然不能满足于单纯的列举数据。储蓄率雪崩已经是既定的事实,虽然这个事实令人震惊,恨不得单单推演出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可以作为一篇博士论文的题目。然而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数据狂,我必须要做出更深刻的论述:国人的收入未能进入储蓄,那么,钱到底去了哪里呢?

      2

      钱都去哪儿啦?

      我大中国的国产经济学家们,在宣称中国有高储蓄率的同时,还总喜欢声称中国的收入被低估了,还有很多灰色收入未被纳入统计之中。然而这直接就是一个悖论。作为分子的新增储蓄额是我大央行公布的数据,直接用每年的储蓄余额减出来就行,这个数据基本上是可信的。但是居民总收入是计算储蓄率的分母啊!收入低估了,分母数值更高的话,那储蓄率可就更低了。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无论是阳光收入还是灰色收入,中国人的钱,到底去了哪里?作为一枚关心宏观经济的中国人,我们对一个说法其实耳熟能详:中国是一个高税负国家,并且税负比例越来越高。然而对于税负的增长幅度到底如何,我们往往缺乏一个直观的,基于官方数据的计算。现在的种种说辞,往往都是基于猜测,基于推理,基于大众的心理感受罢了。老蛮我既然要开始谈钱去了哪里的问题,我当然不会像普通人那样,随随便便的发几句牢骚就算了,我怎么也能给出一组具有强大说明力的数据,来论证这个众所周知的观点:钱,都被国家拿走了。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从2008年到2015年,居民储蓄占全部存款的比值,从46%直线下降到38%,而政府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值,则从10%直线上升到19%。这种此消彼长真是让人无言以对。在经济学上,我们大致上可以把“各项存款余额”,也就是全社会的全部存款,视为社会的总财富。而各种社会主体在这个总财富中所占的比值,也就是一个国家的财富分配比例。老百姓的储蓄存款所占的比值越低,就说明老百姓在这个国家的地位越弱。

      从数据上看,2008年是我大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值的峰值年,高达46%,这刚好与第一章中我们给出的居民储蓄率数据表中的情况相对应,均以2008年为峰值年。08年之后,在居民储蓄率直线下跌的同时,居民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值同样直线下跌,到2015年,比值已经下跌到了38%,较峰值的46%下跌了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的存款余额所占的比值持续暴涨,从2008年的10%直线上升到2015年的19%,升幅为9个百分点。这一下根本不用再考虑其他因素了。居民储蓄占比下降的点数,刚好与政府存款占比上升的点数基本对应。结论非常很明显:老百姓手里的钱,跑到政府手里去了。

      这个数据实在是一目了然,让人印象深刻。从2008年到2015年,7年过去了,老百姓在这个国家的整体财富里的分配比例越来越低,而我大中国政府所占有的财富比值则越来越高。两者刚好呈现完美的对应关系。就这种横征暴敛的现状,我都懒得做出任何批判了。我就只有一个问题:就这么个现状,怎么可能指望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有什么储蓄?可怜的农民就不说了,写字楼的年轻月光族白领们,凭什么存钱?至于国产经济学家们,你们到底是基于什么理由,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有着超高的储蓄,并信口雌黄的大肆批判老百姓不消费?你们瞎扯这种淡的时候,到底亏心不亏心啊?

      来源:蛮族勇士(本文不代表金融纵横谈立场)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支付稿酬,谢谢!投稿邮箱:fivecrossing@126.com

      致读者:由于“你懂的”的各种不确定性,《金融五道口》经常被动失联,无法更新内容。欢迎朋友们关注我们的备联号——金融纵横谈(ID:finance515)。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金融纵横谈公众号,金融五道口备联号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金融五道口公众号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博弈人生公众号

    感谢您对“金融五道口、金融纵横谈”的关注

    我们的用心

    只为您的投资更轻松

    更多精彩及时的金融资讯,尽在金融纵横谈

    申请方法:加群主微信(lidai5188),注明姓名+机构+职位

    /商务、招聘合作,QQ:3231171196/

    网易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正文

    今年金融业融资额比去年多近300亿

    近年来,“资本寒冬论”在金融业甚嚣尘上,让金融创业者望而生畏。这一观点认为,近年来投资人越来越谨慎,投资金融类项目越来越少;相应的,金融初创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这一观点可能与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大和优质投资项目稀缺等有关。统计数据结果却表明,“资本寒冬论”站不住脚。截止2016年11月18日,金融业累计投资金额已经远超去年,超出金额多达294亿元。“资本寒冬论”可以休矣!

    资本更为理性

    据投中信息CVsource、万得资讯PE/VC数据库、清科私募通、IT桔子和京北智库等渠道不完全统计,截止11月18日,今年金融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次数已经达到387次,月度分布较为均匀。

    相较于2015年,从金融业获得融资的阶段来看,种子轮、天使轮减少明显,A轮(含Pre-A轮、A+轮)有一定程度减少,而B轮(含B+轮)、C轮、D轮和E轮等均有出色的表现。这说明资本比去年更加理性。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一家企业处于种子轮、天使轮和A轮,获得风险投资机构支持会比较艰难;已经走到B轮、C轮的企业,则占据较明显优势,未来更有希望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2016年的金融业,一大亮点是获得C轮融资的企业达到20家。

    从融资次数来看,今年金融业融资次数为387次,确实相较于去年588次确实减少不少,但已经远超2014年全年的融资次数。

    以上为从时间维度进行的分析,如果从金融企业所属的地理位置来划分,可以看到“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金融业形成了“北上深杭”的城市格局。

    “一超多强”城市格局

    今年的387次融资,分布于21座城市。其中,北京以138次位居第一,上海以98次位列第二,深圳以63次位列第三,杭州以42次位列第四。这四座城市形成了以北京为首的“一超三强”格局。一般来说,“北上广深”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线城市,但广州已经落后太远。

    北京是18家券商、47家公募、11家信托、59家保险,乃至包含工农中建在内的14家银行的总部。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崛起的今天,北京的金融创新以领头羊的姿势发展,让北京有希望成为未来世界金融中心。

    风投的钱投向细分业态

    据京北智库、IT桔子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分析报告》,2015年金融业融资金额为944亿人民币。2016年387次融资中,披露了融资金额的有351次。这351次融资产生1239.34亿人民币的风险投资额,较去年多295.34亿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贡献。据中申网统计,2014年互联网金融获得风险投资机构资金23.3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0亿元。从融资金额来看,近三年金融业融资金额不断创新高。

    2016年金融业获得融资的细分业态中,P2P以99次高居榜首,其次则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这些获得风险投资的机构,基本上都属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范畴。另外,P2P不仅在融资次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在今年的融资金额上已经突破100亿人民币。

     

    在具体融资金额上,受到蚂蚁金服45亿美元和易生金服40亿美元的影响,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融资金额高达856.75亿人民币,占据金融业今年累计融资金额比例为69%。风投界人士指出,蚂蚁金服和易生金服获得巨额融资源于其生态化、集团化运作。从投资额来看,资本对于金融业依然可谓是高举高打。

    据统计,今年不少于30家金融企业形成事实上的集团化运作,多条业务线形成生态闭环,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简理财创始人林恩民认为,金融企业选择做生态,形成良性闭环,有助于形成规模化优势,进而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的金融信息需求,才是长远发展的必经之道。

     

     

     

     

     

    深度解读:放眼中国,这9个城市谁能成为真正的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之争,是当今城市竞争的两大热点。

      谁在“两大中心”的建设上胜出,谁就将成为真正一线城市。反之,再厉害的城市也会没落。

    过去5年里,中国内地的9个顶级城市,围绕着金融中心开展了激烈的竞争。随着2016年数据出炉,竞争的“阶段性结果”已经显露出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是这样的:上海正在复兴,北京依然强大,深圳快速追赶,广州正在发力,杭州、南京在崛起。

      

    比较金融的强弱,有很多指标,也非常复杂。本文试图通过“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以下简称“资金总量”)和“金融业增加值”这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来分析。

    一、资金总量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是城市竞争的结果,也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重要性远远超过GDP。这个数据由央行公布,没有纳入政绩考核,所以准确度非常高。用来研究城市金融业的竞争力,也是非常有用的。

    下面是中国内地9个资金总量最大的城市。排在第10位的是苏州,11位的是武汉,由于它们距离3万亿的资金总量尚有距离,所以没有列入比较。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北京具有超强的实力,资金总量达到了上海的1.25倍。香港如果列入,只能排在第三位;台北如果列入,大概在杭州之前、广州之后。

    过去5年里,深圳汇聚的资金增速达到157%,是最快的。这得益于两大原因:第一,深圳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第二,中小板、创业板的扩容让深圳资本市场活跃度增强,甚至一度超过了上海。

    重庆和南京资金增速都达到了100%,非常耀眼。重庆这些年发展迅速,得益于国家高额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巨大的基建投入,但优惠政策不可能永远存在,所以未来重庆的增长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比之下,在强二线城市里,我比较看好杭州和南京。杭州的资金总量在被成都、重庆超过几年之后,在2016年末实现反超,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南京增速更强,过去几年在省内竞争中,先是全面超过了无锡,随后在资金总量上超过了苏州。

    广州和天津资金增速垫底,但广州家底比较厚,短期内资金第四城的地位很难被超越。天津的经济增长一度非常耀眼,但资金总量的变化显示它的快速增长期正在结束。从长远看,天津、重庆都有可能重演苏州的故事。苏州一度挑战深圳和广州,但最近几年迅速滑落,资金总量可能被武汉挤出前十。

    二、金融业增加值

    金融业增加值,就是金融业的GDP,这个数字是由各地政府下属的统计局公布的,所以数据是不是准确就要看良心了。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北上深三大金融中心的竞争中,虽然深圳资金总量增长迅猛,但过去5年深圳的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速却出人意料的低,跟上海、北京的差距在拉大,正在被广州追近。

    过去几年,深圳金融业地区遭遇了两大利空:

    第一,新三板被北京拿走;

    第二,证监会调整了新股发行配比,深圳通过中小板、创业板获得的新股发行的优势被上海追平。

    换句话说,过去5年里,老大和老二,都从老三家分了财产,所以老三变得有点弱了。不过深圳的金融业一向如此,每隔几年就会被老大老二拿走点什么,谁让你定位低于京沪呢。

    上海的金融增加值在经历了跟北京多年缠斗、甚至被北京超过之后,终于大幅反超了北京。这跟中央对上海金融业大力支持有关,比如过去几年里上海证券交易所扭转了IPO数量上对深圳的劣势,上海自贸区获得了金融方面很多先行先试的权利。另外,目前中国10家全国性的交易所,也有6家在上海。

    京沪深之外,广州和5个强二线城市的金融GDP很有意思,跟资金总量之间的关系混乱。比如杭州的资金总量超过了重庆、成都、天津、南京,但官方公布的金融增加值反而比他们少很多。

    广州在资金总量增速几乎垫底的情况下,金融增加值增速却高居9大城市之首。重庆在资金总量略低于杭州的情况下,竟然可以创造出杭州1.5倍的金融增加值。

    所以,金融增加值只能提供一个参考,因为它的数据都是由“参赛队员”自己公布的,不是由第三方(比如央行)公布的。

    三、结论

    下面,我分别用一句话点评一下9大城市的金融业:

    北京:钱倾天下,资金总量第一的头衔永远不会丢失。

    上海:在中央强力支持下再度获得优势。

    深圳:单靠金融业来追赶上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跟高科技、新兴产业结合起来,10年之后或许可以看到曙光。

    广州:家底雄厚,二线城市的“群狼”想超越仍然很困难。但跟北上深的差距,似乎也很难拉近。

    杭州:重回资金第五城,杭州正准备挑战广州。

    成都:痛失资金第五城的位置,成都缺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人气。

    重庆: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即将终结,未来将主要靠自己的内功了。

    天津:小心身后的南京和武汉!

    南京:它锁定的对手是杭州,成都、重庆、天津都没有放在眼里。

    扩展阅读>>

    北上广,什么样的金融人才有资格在你那里活下来?

    北上广,向来被视为人口流入地,人才扎堆汇聚的地方。

    前几年,社会上评论突然一转,多了种说法叫“逃离北上广”,百度百科还专为它建了个词条。

      

    春节回来,打开新闻,又多了条微信阅读10万加的文章,叫做“逃回北上广”。

    节后上班没几天,刷刷微博,又刷出一条热门叫“请死守北上广”。

      

    对了,除此之外,还有这样的....

      

    这位亲,咱来到/逃出/逃回/再逃离/坚守北上广之前,能先问问这三城市到底要什么样的人嘛?

    单就金融业来说,为了将超一线大城市打造为国际金融中心,争取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北上广必然是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

    这“金融人才”到底该如何定义?北上广为了吸引需要的人才,到底如何出“奇招”将金融人留下来?户口、医保、子女入学等都有怎样的政策福利?

      北京

      人才标准:

    根据北京最新出台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2016年至2020年的目标是将北京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因此要培养高端国际化金融新人才,推进金融人才资格认证体系。

    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证书无非是“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与“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前者是投资业含金量最高的资格认证,后者是风控领域最权威、要求最严格的资格证书。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是全球金融投资业里最为严格并且含金量最高的资格认证,被称为“金融第一考”的考试,为全球金融投资业在道德操守、专业标准及知识体系等方面设立了规范与标准。

    自1962年设立CFA课程以来,对投资知识、准则及道德设立了全球性标准,被广泛认知与认可。

    针对今后想去UK发展的同学,英国证券及投资公会(SII)直接给予CFA持证人英国证券及投资公会(SII)的会员资格(MSI),符合相关经验要求便可以成为资深会员(FSI)。

    CFA公司适合的公司类型:投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资产管理、商业银行、四大会计事务所投资银行业务部门、VC、PE、财务租赁公司,大型企业投资部门等。

    全球雇佣CFA持证人的主要公司:高盛、JP 摩根、美国银行、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Fidelity Investments(美国最大共同基金)、保诚集团、RBC、所罗门美邦惠灵顿管理公司。

    在中国大陆拥有最多CFA持证人的雇主包括:普华永道、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汇丰银行、中国中信集团、法国巴黎银行、瑞银、德勤、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平安保险、招商局集团、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

    金融风险管理师(FinancialRiskManager,FRM)就是针对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一种资格认证称号,号称是“最具公信力的证书”,该认证确定了专业风险管理人员应掌握的风险管理分析和决策的必要知识体系,由美国“全球风险协会”GARP组织考试并颁发证书。

    每年11月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城市举行,全球考试通过率为50%左右。GARP是一个拥有来自超过130个国家3万多名会员的金融协会组织,主要由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从业者和研究者组成。

    金融机构风控人员,金融单位稽核、资产管理者、基金经理人、金融交易员(经纪人)、投资银行业者、商业银行、风险科技业者、风险顾问业者、企业财会与稽核部门、CFO 、 MIS 、 CIO ,其中大部分为服务于大型企业与金融业工作者为主。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招聘风险管理的相关职位时,将具有FRM资格者列入了优先考虑的行列。

    政策待遇:

    高端金融人才,享受人才引进、住房保障、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子女入学等多方面的优惠待遇。

      上海

      人才标准:

    1月上海发布《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里面明确提出,2020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要达到45万左右,其中CFA、FRM等国际资格认证证书持证人总数要达3.5万左右。

    同期发布的《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里,将金融紧缺人才分为五个大类、三十二个小类,部分小类被给予最高级别紧缺即“三星”紧缺程度,如金融产品研发团队、风险管理人才等,这些都要求具备CFA、FRM等国际金融证书。

    政策待遇:

    对上述金融人才,在出入境、户籍办理、子女就学、医疗服务、人才公寓、签证居留等多方面给予优惠便利、政策倾斜。

      广州

    人才标准:

    根据“广州市高层次金融人才目录及评定标准”,引进人才被分为“金融领军人才”、“金融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高级专业人才”三个类别,其中“金融高级专业人才”又下分为三十六个子类,如投资银行业务人才、私人银行业务人才等。

    评定标准包含任职履历、行业影响、学力职称、专业认证四个方面。其中专业认证所占比例最大有30%,被反复提及的主要有“国际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等。

    政策待遇:

    以上提到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其本人、配偶、子女在广州优先办理落户手续;无落户意向的,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广州市民待遇;另外还可享受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贴费。

    其实,放过北上广吧,它们只是三个城市而已。

    作为金融人,真正应该关注的还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才是超一线城市真正需要的。

    假如能够达到上面提到的标准,那还不是想来就来、想走便走,就算腻歪了大城市的生活,也能随便换个地方,依旧过得风生水起。

    毕竟只要自己是真正的紧缺金融人才,到哪里都受到欢迎,到哪个城市都能顺利地生存下去。

     

     

     

     

    最新百亿私募分布图曝光 “扎堆”分布于北上深

    手机看热销基金排行
    2017-03-24 09:08:04 来源:华尔街见闻

      (原标题:最新百亿私募分布图曝光 “扎堆”分布于北上深)

      2月份私募资管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但规模增量及增速却明显放缓。从地域上看,百亿以上规模的私募股权基金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上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私募基金认缴规模已突破11万亿元,备案私募基金逼近5万只。但从环比增速看,2月私募基金认缴规模增量和增速较上月明显放缓;管理规模100亿元以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减少了2家,降至145家。

      中基协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底私募基金认缴规模较去年12月底增加7400亿元,环比增长7.23%,实缴规模环比增长6.46%。而到了今年2月底,认缴规模较1月底仅增3700亿元,环比增长3.37%,实缴规模环比增速降至1.79%。

      纵观全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地域分布,可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目前,全国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18306家,按注册地划分,北京有3575家,上海有3964家,深圳有3692家。其余大多集中于浙江、江苏、广东(除深圳外)、天津等沿海地区。

    最新百亿私募分布图曝光  “扎堆”分布于北上深

      (私募基金管理人注册地集中分布于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

      资管规模100亿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北京有28家,上海、深圳分别有21家,天津有10家,广东(除深圳外)有9家。

      资管规模100亿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既包括中科招商投资、北京君联资管基金等成立十余年的老牌私募基金,也包括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深圳市招商国协壹号股权投资基金等成立不足一年的新基金其中, 深圳市招商国协壹号股权投资基金成立仅4个月,资管规模便已超百亿,发展速度尤为迅猛。

      另外,北京、上海、广东等地2016年均有多只百亿规模的私募基金诞生。

      附:资管规模100亿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统计表:(各地按成立时间排序)

      北京市:

    最新百亿私募分布图曝光  “扎堆”分布于北上深

      上海市:

    最新百亿私募分布图曝光  “扎堆”分布于北上深

      深圳市:

    最新百亿私募分布图曝光  “扎堆”分布于北上深

      天津市:

    最新百亿私募分布图曝光  “扎堆”分布于北上深

      广东省:

    最新百亿私募分布图曝光  “扎堆”分布于北上深

      其他地区:

    最新百亿私募分布图曝光  “扎堆”分布于北上深

  • 相关阅读:
    2019.6.15刷题统计
    入门组完成情况
    2019.6.14刷题统计
    2019.6.13刷题统计
    绑定与非绑定方法 继承 继承与抽象 查找属性关系 派生与覆盖 访问父类的内容
    23 xml 面向对象
    day22 configparser模块 subprocsee模块 表格
    Python常用模块
    20.logging日志 re正则
    导入模块 包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imssd/p/662967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