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使用Unity3D自带动画系统制作下雨效果

    之前看了以前版本的unity3d demo AngryBots ,觉得里面的下雨效果不错,刚好前段时间学习了,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下,直接开始。

    使用自带动画系统制作下雨效果。

    先制作下雨的雨滴涟漪

    步骤1:

    在 project中新建文件夹,命名为rainFX。将图片素材RainStreak及Ripple导入到rainFX文件夹中,创建一个plane,改名 为RippleObj,创建一个material,命名为ripple。(将导入的Ripple贴图的Alpha from Grayscale 打上勾,以使贴图的背景透明)

    步骤2:

    将ripple材质赋给RippleObj。

    修 改材质的Shader为Particles/Addtive,将Ripple贴图赋给ripple材质的Texture,在inspector窗口中修改 Particle Texture,Tilling的x值设为0.1666,y为1,offset的x为0.8333,y为0。选中RippleObj,将Shader下的 Tint Color改为白色。(改为白色为了使雨滴更加明显一点)

    修改后效果:

    步骤3:

    选中RippleObj,按Ctrl+6,调出Animation窗口,点击窗口下的Ripple(material),会发现下面都是灰色不可选状态。

    点击RippleObj右边的一个小按钮,会出现[Create New Clip],点击。此时Ripple(Material)下的选项都已可用。

    点击后会出现下面的对话框,提示保存动画文件。命名为RainAnimation,保存。

    步骤4:

    选择Ripple(Material)下的Main Tex.offset.x,点击右边的小横线->Addkey。

    拖动时间轴到0.05,再次Addkey,修改offset.x为0.1666。分别在0帧Addkey,offset.x为0,0.05帧 Addkey,offset.x为0.1666,0.1帧Addkey,offset.x为0.3333,0.15帧Addkey,offset.x为 0.5,0.2帧Addkey,offset.x为0.6666,0.25帧Addkey,offset.x为0.8333。效果图如下:

    步骤5:

    此时的Animation窗口中有一条从0.0—0.25的红色斜线,用鼠标框选六个关键帧,右键—>Both Tangents—>Constant(右键需在红色的关键点上点击)。此时斜线被改为梯形上升的线。选择Tint Color.a,在0.0帧修改Tint Color.a为1,0.25帧即最后一帧设置Tint Color.a为0。使动画有一个透明渐变的效果。

    到此,涟漪效果制作完成。

    步骤6:开始添加脚本,控制涟漪的消失,脚本名:RippleDestroy。

    1
    2
    3
    4
    5
    6
    7
    8
    9
    10
    using UnityEngine;
    using System.Collections;
     
    public class RippleDestroy : MonoBehaviour
    {
        public void DestroyMe()
        {
            Destroy(gameObject);    //删除自身
        }
    }

    将脚本赋给RippleObj。

    在Animation窗口中,最后一帧即0.25帧处,点击右边的Add Event按钮,在0.25帧添加一个事件并将DestroyMe()赋给Function。

     

    步骤7:

    将RippleObj拖到rainFX文件夹中,使之成为一个prefab。然后可以将场景中的RippleObj删掉。

    创建一个空物体。GameObject—>Create Empty。改名为ripple,此时场景中只有Main Camera,ripple。

    创建一个rippleFX脚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using UnityEngine;
    using System.Collections;
     
    public class rippleFX : MonoBehaviour
    {
        public GameObject rippleObj;    //涟漪实例
        int ti;        //计时器
         
        void Start ()
        {
             
        }
         
        void Update ()
        {
            ti++;
            if(ti>=5)        //每隔5帧,计时器发生作用
            {
                GameObject tempObj=Instantiate(rippleObj) as GameObject;        //复制涟漪物体
                tempObj.transform.parent=gameObject.transform;                //设置子物体
                tempObj.animation.Play();                                    //播放动画文件
                tempObj.transform.position=transform.position+new Vector3(Random.Range(10,-10),0,Random.Range(10,-10));//移动涟漪物体到一个随机位置
            }
        }
    }

    将rippleFX脚本赋给空物体ripple,再将prefab物体RippleObj赋给ripple的脚本的变量RippleObj即可。

    点击运行,即可出现地上很多涟漪的效果。

    下雨效果分两部分:地上的涟漪和空中的雨滴。

    现在开始使用unity3d的粒子系统制作下落的雨滴

    步骤1:

    新建一个粒子系统。

    GameObject—>Create other—>Particle System。改名为raindrop。

    步骤2:

    新建一个材质(material),改名为跟贴图一样的名称RainStreak,修改材质的Shader为Particles/Addtive。

     

    将贴图RainStreak赋给材质,修改Tiling的x为8。

     

    修改RainStreak贴图的Wrap Mode为clamp(8为使贴图在单位面积上显示8个,即使单个贴图的面积变小,然后修改Wrap Mode为clamp即使粒子系统中显示的粒子为变小后的单个贴图)。

    步骤3:

    将RainStreak的Material赋给粒子系统的Render下面的Material。

    此时粒子系统中显示的即为雨滴的贴图。

    步骤4:

    修改粒子系统的Shape,使之变为圆柱形。

    调节参数Emission下的Rate,可修改雨滴密度。

    Rotate by Speed下的Angular Velocity可改变雨滴的下落方向。

    调节各个参数完毕后,即可达到最终效果(多调下参数,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到此,下雨效果完成(这里的效果看起来比较糙...)。

    另外,可以把所用到的材质、贴图、脚本等资源全部放到rainFX文件夹中,方便以后使用的时候直接拿过来用就可以了~~

    我把素材及工程源文件上传到网盘,童鞋们可以下载来看看~~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522605416&uk=3761044284

  • 相关阅读:
    (转载) 随机数原理
    ZOJ 2588 Burning Bridges(求桥的数量,邻接表)
    生成不重复的随机数对(C/C++)
    比较两个文件是否相同(C/C++语言)
    计算文件大小(C/C++语言)
    (转载)Nim游戏博弈(收集完全版)
    将一串字符串全排列输出(回溯法)
    Linux中使用Crontab定时监测维护Tomcat应用程序的方法
    Nginx单向认证的安装配置
    非关系型数据库 2017-02-12 22:27 189人阅读 评论(2) 收藏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onge/p/359920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