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5大破局之法,助力突破成长型公司技术部门的方轮子困局”一文,觉得很是干货,适合现在的自己学习。做小结如下:
一,困局:
- 一些互联网公司,童鞋们很忙很累,加班超严重,但是效率和产出很低,因为这些童鞋还在用非常落后的技术(方型轮子),当你提出使用新技术和理念提升工作效率时,结果得到的反馈却是:“对不起,我们赶业务太忙没时间升级”。
- 一方面,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中拉车一方(业务方和管理层)和推车的一方(员工),都迫于赶业务而无法停下来做系统改进提升,尽管提升的技术手段存在企业内部(车里的圆形轮子)。第二种可能的情况是,企业一线的推车员工可能是意识到企业面临的效率问题的,但是企业的拉车方由于长期脱离生产一线,看不清业务支撑系统的效率问题,无法从上到下推进系统提升改进。
- 第三个称为谷仓(Silo)困局,反映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缺乏领导力、信任和合作所造成的困局。谷仓困局还有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企业团队倾向自立门户,重复造轮子(基础设施)、造成大量重复劳动,企业效率低下,成本骤增和浪费严重。
小结:第一种是员工本身层面,技术落后,没时间学习新技术来提升效率。第二种是企业层面,发展太快,不能调整适合的节奏,没有休整和补充提高。第三种是企业已经开始内耗严重,各自考虑自己的利益。
二,根因分析和破局思路
- 要事第一和压强原则
- 理想70%的时间应该放在A象限,即未雨绸缪象限,20%的时间放在B象限,用于应急。
- 抓不住重点,克制不住做新产品的冲动、妄图全面开花,常常是制造方轮子和谷仓困局的一个主要诱因。 初创或成长型公司,本身资源匮乏,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贯彻“压强原则”,应抓住重点,集中资源各个击破。
小结:
- 自己要改进做事方式,要事第一,重点第一,集中时间资源。
- 找到自己工作中最重要的突破点,不要全面开花。
- 系统思考、反馈环和试错文化
使用系统改进提升的一般性原理:
- 系统思考:开发驱动的组织,其能力不是制作软件,而是持续的交付客户价值。整个价值流速并不依赖单个部门(团队或个人)的杰出工作,而是受整个价值链最薄弱环节(瓶颈)的限制,所以局部优化通常是无效的,反而常常导致全局受损。Gene Kim特别指出,在瓶颈之外的任何优化提升都只是幻象。Any improvements made anywhere besides the bottleneck are an illusion. — Gene Kim
- 强化反馈环:过程改进常常通过缩短和加强反馈环来达成,反馈要以测量和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反馈数据来优化和改进系统。
- 持续试验和学习的文化:
-
- 管理层要承认企业内部50%的创新或流程提升项目是可能失败的,即使失败,员工不会受到责罚,鼓励持续的实验和从中学习
- 勿追求100%的员工利用率,要留至少20%~30%的时间给员工做创新和系统改进提升项目。
- 而企业和客户之间,企业组织团队间,流程上和系统内的反馈环不闭合,则会让谷仓和方轮子困局进一步恶化。
小结:
- 改进自己的思路,商业在于持续的交付客户价值。
- 先观察整个系统,然后才去优化细节。
- 要通过具体的数据,来反馈计划,从而实施改进。
- 提升人才密度
作者认为,造成方轮子和谷仓困局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企业的人才密度不够,无法支撑起日益复杂的业务和系统。不管是领导力、信任和协作、规划和抓工作重点能力,还是系统思考、闭环反馈和试错文化、都离不开人才密度这个根基的支撑。
小结:
随着业务复杂度的提升,必须优化人才密度。
- 突破方轮子和谷仓困局的五点思路:
- 不惜代价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行业大牛,提升企业人才密度,人才密度要领先于业务复杂度。
- 要事优先,总结并抓住系统改进提升的重点环节并立项,贯彻“压强原则”,确保重点系统改进型项目的长期坚持推进和落地。
-
培养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层的流式(flow)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加强合作意识,协同找出系统瓶颈,针对瓶颈立项,集中投入资源做改进和提升。
-
培养企业员工的闭环反馈意识,建立和强化业务、团队沟通、流程和系统各个层次的反馈环。建设监控和数据分析基础设施,基于数据和可视化反馈改进和完善系统。
-
鼓励试错和免责文化,支持业务的同时留20%~30%时间给员工做系统提升和改进
三,落地提升
- 一蹴而就直线到达显然是不现实的。
- 员工一般会经历从害怕,到恐慌,到放弃,到逐步接受并到达终点,中间还会经历反复,可能还会退回到老习惯做事的方法,但只要坚持推进,最终会达到终点。
小结:
- 所以一般提升需要分解为各个阶段,每个阶段制定重点转型提升任务目标。
- 借助如PDSA(Plan-Do-Study-Act)等闭环式管理工具,稳步长期锲而不舍推进,直至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