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闺蜜跟我说,以前单身时,看见街上“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两个人”,会觉得非常羡慕,希望也能找到这样的另一半;但当已婚之后,再看见街上的情侣黏黏得贴在一起,就会默默想:“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明白,再好,终究还是两个人”……
我想这种感悟,所有过来人都会懂。
但所有正处于“好得跟一个人似的”阶段的恋人们,估计都要反驳:你们把爱情说得太现实,太没有希望了吧!
恰恰相反,我要说的,就是爱情里有希望的部分,因为有“还是两个人”的觉悟,所以爱情才有希望。
我遇到一位求助者,困扰于择偶的问题,她立志要找一位志同道合的爱人,要和她有同样的兴趣:爱好摄影、看画展、看芭蕾、听高雅音乐,还要喜欢饮茶……她抱着这样的标准苦寻了很久——大家都能轻易发现,这样的标准,并不好找,但她比较幸运,她找到了!……于是她像欢快的小鸟一样跑来告诉我,说自己找到“他”了。接下来,他们的确“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一起看画展,看芭蕾,讨论音乐,一起喝下午茶……她觉得自己的想法他都能懂,他们的思想有着高度的契合,这种感觉就像中彩一样。
可是过了几个月,问题来了——他因为要看足球,而没有与她去看某著名舞蹈团的表演,她发现之后大发雷霆……之后又因为对某一画家新作的不同看法而吵得不可开交……要去见双方父母时,也因为“送什么礼物”意见不合,又开始冷战……本来因为如此相似而走在一起的人,却也因为偶尔不能一致而矛盾重重。
她哭着说,我以为我找到那个人了,可是他却让我那么失望。
她会失望,为什么呢?并不因为他做得有什么错,而是她不允许两人有任何差异,误以为“好的像一个人”,就必须永远像一个人。
其实这位求助者的例子,是我最近遇到的,她绝不是特例,而是代表着一个规律。
两个人最好还是像两个人,可以没有共同的兴趣,但需要尊重对方独立的兴趣。
有很多婚姻学家调查发现,两人兴趣不同的婚姻成功率竟然比两人兴趣相投的婚姻成功率高很多,这让很多以兴趣作为择偶标准的人大吃一惊——为什么?
从心理的角度,每个人独特的兴趣,其实是自我空间最重要的成份。当我们拥有一种兴趣,就会拥有一圈不同的朋友,一堆有利的资源,拥有一个新的世界,而独自去参与新的世界,会让每个人觉得自己很重要。所以我们都很在意这种空间。而两个人在一起,是需要这种空间的,它保证了你不会只在你的爱人这一个人身上攫取所有的资源,而分散在更多人身上——保证了你不会过度要求爱人要时刻与你同步,而让更多不同的人陪伴你不同的爱好。这样,你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你的自我空间也就饱满。
因此,不像一个人的两个人,有时候,更能够长久。
生命中有很多时刻,会鲜明的打破我们“变成一个人”的想法,我们终究是两个个体,上车要买两张票,吃饭要买两分餐,就连枕头也要枕两个——很多人刚刚在一起会用双人被,但睡了一段时间后,天气渐冷,就会发现还是一人盖一条被子更暖活不会漏风……刚恋爱的时候,你们十指相缠,从不会分开,但有一天,他手上长满传染性的癣,你还是要放开他的手……恋爱阶段,两人都是精心打扮前来约会,注意力都在约会上,看起来是以对方为全部,等到恋情稳定,共处一室,你会发现,晚上共处的5个小时,你们一人守一台电脑,他玩游戏,你看博客……
两个人终究还是两个人,不要要求Ta和你一样,不要要求Ta爱你所爱,不要要求Ta懂你的一切……
两个人不要做尽天下所有事,有些事需要还是要你一个人完成,我们都要留有自我空间。
如果你和你的爱正处于如胶似漆、难解难分的阶段,请保有一个“觉悟”——你们终究是两个人。否则,你会发现两个人的寂寞比一个人的寂寞更可怕。
爱情是把两个人捏成一个人,又最终分成两个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