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译] React 16.3(.0-alpha) 新特性

    React 16.3(.0-alpha) 新特性

    React 16.3-alpha 于不久前推至 npmjs,已经可以用在项目中了,你最关心哪些变化呢?

    2018 年 2 月 5 日更新 —— 之前我误解了 createContext 的一些行为,所以更新了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为了反映出工厂方法的一些行为。

    全新的 context API

    Context API 一直很神秘 —— 本来它是一个官方推出的、文档化的 API,但开发者们又提醒我们尽量不要用这个 API,因为这个 API 还没完全确定下来,以后可能会再作修改,而且文档尚不完备。不过,是时候让它发光发热了,RFC 流程已经通过了,新的 API 代码也已经合并了,用起来也更加顺手了。至少在状态管理这方面,如果项目并不复杂的话,完全可以不用 Redux 和 MobX。

    新的 API 方法主要体现在 React.createContext() 上,调用之后会创建两个组件:

    调用 React.createContext() 创建一个上下文(context)对象

    这个工厂方法返回的对象包含“Provider”和“Consumer”两个属性,即上文提到的两个组件。

    Provider 组件用来为其所有子层级组件提供数据,示例如下:

    在上图中,将需要接受数据的组件放在 ThemeContext.Provider 下,设置其 value 属性,用来存放需要传递的数据。当然这个 value 也可以是动态变化的(用 this.setState)。

    接下来设置 Consumer 组件:

    如果你把 Consumer 组件放在了 Provider 组件的外部(不在它的下面),其值会默认使用调用 createContext 时传入的值。

    PS:

    • Consumer 组件只能获取到对应的 Context 里设置的数据,即使新创建了一个 Context,传入和已有的 Context 一样的参数,不属于这个 Context 的 Consumer 是获取不到它设置的数据的。所以,不妨把 Context 看成一个组件,相同用途的 Context 只创建一次,再根据需要作导入导出(export/import)。
    • 新的写法采用的是”方法即子组件模式”(即 function as child pattern,有时也称作 render prop 模式),如果你对这种模式很陌生,可以参考这里
    • 新的 API 不用再通过 prop-types 设置 contextProps 了。

    Consumer 下的 context 参数对应了 Provider 组件里设置的 value 属性,修改 Provider 里设置的数据会导致对应的 Consumer 下的组件重新渲染。

    新的生命周期方法

    另一个促使其进入 alpha 阶段的 RFC 和某些生命周期方法的废除有关,同时也还会引进一个(译者注:其实还有另外三个方法 —— 要废除的生命周期方法前面加个“UNSAFE_”前缀构成的新方法)新的方法。

    这些改变旨在引导开发者作出最佳实践(将被废除的这些生命周期方法颇具坑点,具体可以参考我写的另一篇文章),这也有益于适应将来全面开放的异步渲染模式(这也是 React 16 “Fiber” 的首要目标)。

    即将被废除的方法如下:

    • componentWillMount —— 即将废除,使用 componentDidMount 作为替代
    • componentWillUpdate —— 即将废除,使用 componentDidUpdate 作为替代
    • 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 —— 即将废除,使用新引进的方法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不要瞎慌,这些方法现在都可以正常使用,不影响,到 16.4 版本才会正式打上“已废除”的标记,真正移除可能要到 17.0 以后。

    Dan 表示,“故事还长,大家别慌”,然而仍有群众表示恐慌。

    如果你开启了 StrictMode 或是 AsyncMode,它只会提示你方法已经废除了,不想看到这些提示信息可以使用如下方法替代:

    • UNSAFE_componentWillMount
    • UNSAFE_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
    • UNSAFE_componentWillUpdate

    静态方法: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既然 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 要被废除了,那么,还有其他的方法能根据 prop 的改变更新 state 吗(不推荐使用这种开发模式)?这里就要用到新引进的那个静态方法了。

    这里说的静态和其他语言的概念是一样的,它是存在于类自身的方法,不依赖实例的创建。与一般的类方法的区别在于它不能访问 this 关键字,还有就是方法前面有个 static 修饰符。

    嗯,那行,但是有一个问题,既然访问不到 this 了,那还怎么用 this.setState 来更新状态呢?答案是,“压根就不需要用这个方法了”,你只需要返回新的状态就行了,直接 return 出去,不需要用方法去设置。如果不需要更新状态,返回 null 就行了:

    此外,返回值的机制和使用 setState 的机制是类似的 —— 你只需要返回发生改变的那部分状态,其他的值会保留。

    敲黑板: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提醒下各位记得在构造器里初始化一下 state(在构造器里或者用 class field),不然就会报上面的错误。


    这个方法在组件首次挂载和将要重新渲染的时候会调用,所以你可以在它里面初始化状态,来代替在构造函数里面初始化。


    如果同时定义了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只有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会被调用,同时 React 还会打印出警告信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需要执行回调,这时候你就可以用 componentDidUpdate


    如果你觉得 static 不够优雅,你可以用下面这种方式定义,效果是一样的:

    StrictMode

    Strict mode 是新加入的组件,旨在引导你遵循最佳实践。把需要进行约束的组件簇放在它的下面就完事了:

    完全一变相的 'use strict'

    如果其下的组件不小心用了上文提到的要废除的生命周期方法,控制台会打印出错误信息(开发环境下):

    错误信息提供的链接地址目前指向的是一个 RFC issue,也是因为生命周期方法被废除导致的。

    AsyncMode

    为了配合 StrictMode,异步组件支持现在重新命名为 React.unsafe_AsyncMode,它也会引发 StrictMode 的警告信息。

    有关异步组件的使用可以参考以下博文:

    新版 React 开发工具

    新版本的开发工具也已经跟进,可以识别新加入的组件了。

    但是 Chrome 上的插件还没有更新,还要等一段时间,所以 debug 的时候会看到很有趣的东西:

    React. __SECRET_INTERNALS_DO_NOT_USE_OR_YOU_WILL_BE_FIRED(译者注:红头组件,用了你就怕是要被炒鱿鱼了)表示不服。

    Firefox 用户就有福了,完全支持:

    可以看到 AsyncMode 组件可以直接被识别。

    后日谈

    总之呢,这还只是 alpha 版本,等稳定版本出来的时候可能会有点改动。根据 Dan 的说法,稳定版差不多下周就出:

    讲道理,这不已经过了一个星期吗?


    掘金翻译计划 是一个翻译优质互联网技术文章的社区,文章来源为 掘金 上的英文分享文章。内容覆盖 AndroidiOS前端后端区块链产品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想要查看更多优质译文请持续关注 掘金翻译计划官方微博知乎专栏

  • 相关阅读:
    [Ansible]copy 模块
    [Ansible]script模块
    [Ansible]command shell模块
    [Ansible]Systemd 模块
    [Ansible]YUM 模块
    [Ansible]yum_repository模块 添加 删除yum源
    [Ceph]osd 无法启动 start request repeated too quickly for ceph-osd@1.service
    [Ceph]pool 删除 Error EPERM: pool deletion is disabled; you must first set the mon_allow_pool_delete config option to true before you can destroy a pool
    题解 烷基计数 加强版 加强版
    Polya 定理 学习笔记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wodog/p/1213749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