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linux 用户态 内核态

    http://blog.chinaunix.net/uid-1829236-id-3182279.html

    究竟什么是用户态,什么是内核态,这两个基本概念以前一直理解得不是很清楚,根本原因个人觉得是在于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在写程序时关注的重点和着眼的角度放在了实现的功能和代码的逻辑性上,先看一个例子:

    1)例子

    C代码

    1.     void testfork(){  

    2.     if(0 = = fork()){  

    3.     printf(create new process success! );  

    4.     }  

    5.     printf(testfork ok );  

    6.     }  

    这段代码很简单,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就是实际执行了一个fork(),生成一个新的进程,从逻辑的角度看,就是判断了如果fork()返回的是则打印相关语句,然后函数最后再打印一句表示执行完整个testfork()函数。代码的执行逻辑和功能上看就是如此简单,一共四行代码,从上到下一句一句执行而已,完全看不出来哪里有体现出用户态和进程态的概念。

    如果说前面两种是静态观察的角度看的话,我们还可以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这段代码,即它被转换成CPU执行的指令后加载执行的过程,这时这段程序就是一个动态执行的指令序列。而究竟加载了哪些代码,如何加载就是和操作系统密切相关了。

    2)特权级

    熟悉Unix/Linux系统的人都知道,fork的工作实际上是以系统调用的方式完成相应功能的,具体的工作是由sys_fork负责实施。其实无论是不是Unix或者Linux,对于任何操作系统来说,创建一个新的进程都是属于核心功能,因为它要做很多底层细致地工作,消耗系统的物理资源,比如分配物理内存,从父进程拷贝相关信息,拷贝设置页目录页表等等,这些显然不能随便让哪个程序就能去做,于是就自然引出特权级别的概念,显然,最关键性的权力必须由高特权级的程序来执行,这样才可以做到集中管理,减少有限资源的访问和使用冲突。

    特权级显然是非常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程序执行的手段,因此在硬件上对特权级做了很多支持,就Intel x86架构的CPU来说一共有0~3四个特权级,0级最高,3级最低,硬件上在执行每条指令时都会对指令所具有的特权级做相应的检查,相关的概念有 CPLDPLRPL,这里不再过多阐述。硬件已经提供了一套特权级使用的相关机制,软件自然就是好好利用的问题,这属于操作系统要做的事情,对于 Unix/Linux来说,只使用了0级特权级和3级特权级。也就是说在Unix/Linux系统中,一条工作在级特权级的指令具有了CPU能提供的最高权力,而一条工作在3级特权级的指令具有CPU提供的最低或者说最基本权力。

    3)用户态和内核态

    现在我们从特权级的调度来理解用户态和内核态就比较好理解了,当程序运行在3级特权级上时,就可以称之为运行在用户态,因为这是最低特权级,是普通的用户进程运行的特权级,大部分用户直接面对的程序都是运行在用户态;反之,当程序运行在级特权级上时,就可以称之为运行在内核态。

    虽然用户态下和内核态下工作的程序有很多差别,但最重要的差别就在于特权级的不同,即权力的不同。运行在用户态下的程序不能直接访问操作系统内核数据结构和程序,比如上面例子中的testfork()就不能直接调用 sys_fork(),因为前者是工作在用户态,属于用户态程序,而sys_fork()是工作在内核态,属于内核态程序。

    当我们在系统中执行一个程序时,大部分时间是运行在用户态下的,在其需要操作系统帮助完成某些它没有权力和能力完成的工作时就会切换到内核态,比如testfork()最初运行在用户态进程下,当它调用fork()最终触发 sys_fork()的执行时,就切换到了内核态。

    2. 用户态和内核态的转换

    1)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3种方式

    a. 系统调用

    这是用户态进程主动要求切换到内核态的一种方式,用户态进程通过系统调用申请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程序完成工作,比如前例中fork()实际上就是执行了一个创建新进程的系统调用。而系统调用的机制其核心还是使用了操作系统为用户特别开放的一个中断来实现,例如Linuxint 80h中断。

    b. 异常             

    CPU在执行运行在用户态下的程序时,发生了某些事先不可知的异常,这时会触发由当前运行进程切换到处理此异常的内核相关程序中,也就转到了内核态,比如缺页异常。

    c. 外围设备的中断

    当外围设备完成用户请求的操作后,会向CPU发出相应的中断信号,这时CPU会暂停执行下一条即将要执行的指令转而去执行与中断信号对应的处理程序,如果先前执行的指令是用户态下的程序,那么这个转换的过程自然也就发生了由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比如硬盘读写操作完成,系统会切换到硬盘读写的中断处理程序中执行后续操作等。

    3种方式是系统在运行时由用户态转到内核态的最主要方式,其中系统调用可以认为是用户进程主动发起的,异常和外围设备中断则是被动的。

    2)具体的切换操作

    从触发方式上看,可以认为存在前述3种不同的类型,但是从最终实际完成由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操作上来说,涉及的关键步骤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任何区别,都相当于执行了一个中断响应的过程,因为系统调用实际上最终是中断机制实现的,而异常和中断的处理机制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关于它们的具体区别这里不再赘述。关于中断处理机制的细节和步骤这里也不做过多分析,涉及到由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步骤主要包括:

    [1] 从当前进程的描述符中提取其内核栈的ss0esp0信息。

    [2] 使用ss0esp0指向的内核栈将当前进程的cs,eip,eflags,ss,esp信息保存起来,这个

    过程也完成了由用户栈到内核栈的切换过程,同时保存了被暂停执行的程序的下一

    条指令。

    [3] 将先前由中断向量检索得到的中断处理程序的cs,eip信息装入相应的寄存器,开始

    执行中断处理程序,这时就转到了内核态的程序执行了。

    原文地址:http://my.oschina.net/liubin/blog/27795

    http://blog.csdn.net/pizi0475/article/details/6284274

    MS-DOS等操作系统在单一的CPU模式下运行,但是一些类Unix的操作系统则使用了双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时间共享。在Linux机器上,CPU要么处于受信任的内核模式,要么处于受限制的用户模式。除了内核本身处于内核模式以外,所有的用户进程都运行在用户模式之中。

    内核模式的代码可以无限制地访问所有处理器指令集以及全部内存和I/O空间。如果用户模式的进程要享有此特权,它必须通过系统调用向设备驱动程序或其他内核模式的代码发出请求。另外,用户模式的代码允许发生缺页,而内核模式的代码则不允许。

    在2.4和更早的内核中,仅仅用户模式的进程可以被上下文切换出局,由其他进程抢占。除非发生以下两种情况,否则内核模式代码可以一直独占CPU:

    (1) 它自愿放弃CPU;

    (2) 发生中断或异常。

    2.6内核引入了内核抢占,大多数内核模式的代码也可以被抢占。

    下面是从网上贴过来的,可能说的更明白一些。

    一、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
       Linux简化了分段机制,使得虚拟地址与线性地址总是一致,因此,Linux的虚拟地址空间也为0~ 4G。Linux内核将这4G字节的空间分为两部分。将最高的1G字节(从虚拟地址0xC0000000到0xFFFFFFFF),供内核使用,称为“内核空间”。而将较低的3G字节(从虚拟地址0x00000000到0xBFFFFFFF),供各个进程使用,称为“用户空间“)。因为每个进程可以通过系统调用进入内核,因此,Linux内核由系统内的所有进程共享。于是,从具体进程的角度来看,每个进程可以拥有4G字节的虚拟空间。

    二、内核态和用户态
       当一个任务(进程)执行系统调用而陷入内核代码中执行时,我们就称进程处于内核运行态(或简称为内核态)。此时处理器处于特权级最高的(0级)内核代码中执行。当进程处于内核态时,执行的内核代码会使用当前进程的内核栈。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内核栈。当进程在执行用户自己的代码时,则称其处于用户运行态(用户态)。即此时处理器在特权级最低的(3级)用户代码中运行。当正在执行用户程序而突然被中断程序中断时,此时用户程序也可以象征性地称为处于进程的内核态。因为中断处理程序将使用当前进程的内核栈。这与处于内核态的进程的状态有些类似。

    三、进程上下文和中断上下文
       处理器总处于以下状态中的一种:

    1、内核态,运行于进程上下文,内核代表进程运行于内核空间;

    2、内核态,运行于中断上下文,内核代表硬件运行于内核空间;

    3、用户态,运行于用户空间。

    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进入内核空间。这个时候用户空间的进程要传递很多变量、参数的值给内核,内核态运行的时候也要保存用户进程的一些寄存器值、变量等。所谓的“进程上下文”,可以看作是用户进程传递给内核的这些参数以及内核要保存的那一整套的变量和寄存器值和当时的环境等。

    硬件通过触发信号,导致内核调用中断处理程序,进入内核空间。这个过程中,硬件的一些变量和参数也要传递给内核,内核通过这些参数进行中断处理。所谓的“中断上下文”,其实也可以看作就是硬件传递过来的这些参数和内核需要保存的一些其他环境(主要是当前被打断执行的进程环境)。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5819644-id-4081104.html
       linux下的系统调用如何从用户态进入内核态?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模模糊糊,最近阅读了《程序员的自我修养》第十二章:系统调用与API,终于对此有了一个算是比较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总结了一下,画了一个图大致如下(注:没有内核态返回内核态流程):
            
            其中x86有两种方式从用户态陷入内核态:int 0x80系统调用以及新型的sysenter指令。本文暂且基于经典的int 0x80方式。对于用户态,地球人都知道我们写的C程序要调用到glibc库,与我们所理解的库调用并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glibc库如何陷入内核态,就需要详细的了解一下。
            首先,glibc对系统调用做了一系列的封装,典型如fork()函数,比如我们所调用的fork()函数,在glibc中实际上定义的是如下一个宏:
            _syscall0(pid_t, fork);
            这里有一系列的__syscallN宏定义,其中的N范围从0-6,这是因为x86在linux下支持的最多的参数个数为6个。每个宏对应着相应个数的参数。fork()没有参数,所以是_syscall0。这个宏的参数pid_t是返回值的类型,fork是函数的名字,用于下一步的扩展。其中i386版本的_syscall0宏定义如下:
            
    #define _syscall0(type,name)     
    {   long __res;                          
        __asm__ volatile("int 0x80"    
            : "=a" (__res)                  
            : "0"   (__NR_##name));  
        __syscall_return(type, __res);
    }        
            这就是采用gcc内联汇编的形式编写的_syscall0宏,通过这个宏,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是通过int 0x80方式触发中断,进入内核态中断处理。并指明使用eax来传递参数和返回值。而此处的参数就是系统调用号,所以由此可知,触发中断进入内核时,所有的系统调用号都是通过eax传递,这样在内核态,想知道是什么系统调用,直接查询eax寄存器就可以得到系统调用号了。
            进入中断,查询中断号,根据安装的中断处理程序就可以得到这是一个系统调用,于是查询系统调用表,根据eax中传递的系统调用号就可以得到对应的系统调用。
            内核处理完成之后,最后通过__syscall_return从用户态返回内核态。当然,返回值还是通过eax传递返回的。

            至于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堆栈的切换,记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宏SAVE_ALL,就可以查询到其中的切换了,此处也就不讲述。
     
  • 相关阅读:
    Activity 生命周期
    Java 单列模式(Singleton)
    Android SQLiteOpenHelper(二)
    Android SQLiteOpenHelper(一)
    Android Listview & Adapter
    Android 微信UI 、点击操作
    Android RadioGroup 及资源文件 & selector
    Java中&与&&的区别
    android几种定时器机制及区别(转载整理)
    Java 之 Date 和 Calendar 实例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virusolf/p/547274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