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前几节中,我自己觉得讲的比较粗糙,因为实在是时间上不是很充足,今天我想弥补一下,希望不是亡羊补牢。我们在osgViewer::Viewer::eventTraversal()函数中经常看到这么两个函数:camera->accept(*_eventVisitor);以及getSceneData()->accept(*_eventVisitor);今天我们第一步就是要介绍一下这两个函数。首先我们通过查找camera和getSceneData()的定义可以发现其实他们都是继承自osg::Node类,所以我们就找到了accept函数的定义。
NodeVisitor的作用
在介绍这两个函数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NodeVisitor的作用:作为访问者在osg :: Nodes上进行类型安全的操作。 基于GOF的访客模式。 NodeVisitor对于保护场景图中的节点类型安全操作非常有用(根据访问者模式),并添加了对可选场景图遍历的支持,以允许操作立即应用于整个场景。 Visitor模式使用双重调度技术作为调用NodeVisitor的相应apply(..)方法的机制。 要使用此功能,必须使用在每个Node子类中扩展的Node :: accept(NodeVisitor),而不是直接应用NodeVisitor。 所以使用root-> accept(myVisitor); 而不是myVisitor.apply(* root)。 后一种方法将绕过双重调度,并且有可能调用错误的NodeVisitor :: apply(..)方法。
Node::accept(NodeVisitor& nv)
这个函数看上去很简单,就是一个if判断,一共4句代码。但是其内部的乾坤非常的庞大。我们一步一步的分解他。首先我们进入
第一个函数if语句中的NodeVisitor:: validNodeMask():主要作用是用来判断是否对这个node及其他的子节点进行操作。getTraversalMask()函数是用来得到NodeVisitor :: _ traversalMask,而 getNodeMaskOverride()得到_nodeMaskOverride和node.getNodeMask()得到Node::_nodeMask。也就是当如果NodeVisitor :: _ traversalMask为0则将关闭所有节点的所有操作。将_traversalMask和_nodeMaskOverride设置为0xffffffff将允许访问者在所有节点上工作,而不管他们自己的Node :: _ nodeMask状态。
第二个函数void NodeVisitor::pushOntoNodePath(Node* node),作用是用来把node节点添加到nodevisitor可访问的nodepath的队列的尾部,当_traversalMode!=TRAVERSE_PARENTS。而node不是父节点(也就是叶子节点时)就把node节点添加到nodevisitor可访问的nodepath的队列的头部。
第三个函数nv.apply(*this);apply函数在nodeVisitor中是一个纯虚函数,他分别在CollectCompileCosts,CollectDrawCosts以及CollectParentPaths三个子类中实现。虽然三个子类前期的处理工作有所不同但是最后都调用了NodeVisitor::traverse(node)方法。在这个方法中会判断node是否在场景中作为父节点出现,如果是叶子节点则调用子节点中实现的traverse方法,来访问自定义的方法。如果是父节点则调用Node:: ascend方法,继续循环这个父节点下的所有子节点,直到是叶子节点调用traverse方法,来访问自定义的方法。
总结
我们最后用一张图总结今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