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0
“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
——莎土比亚
我是一个计划感不强的人,做事情没有一个优先级的安排,也并没有把一些大任务继续分解为小任务去一步步安排和执行的习惯,到头来就是手忙脚乱,来什么做什么,全凭感觉,没有认真评估。往往结果就是把自己逼得走投无路,做不完就开始紧张、焦虑,什么都做不好。回想自己一路的成长、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确没有这样的习惯。我感觉,不能称为习惯, 这是一种做事的基本思维。什么叫基本,就是我想做好其它事情的一个重要前提。 别以为随便看个什么书就不用计划,计划是一种框架性思考。在IT领域我知道技术框架的重要性, 我写个PPT也得先有个框架,建个房子更需要框架,你看,这就是一种做任何事情的基础且十分重要的常态性思维。
这又是一些细节问题,没有人会教我。从小到大所做的事情可能都比较碎片,完全没有这样一个框架的概念。相反,我的风格更多是一头闷。事情少且单一和明确还好,问题还不会太凸显,做完就干嘛干嘛去。这几年问题凸显得比较厉害了,我老早就意识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心身健康,但根源问题就是一直找不出来。我那颗倔强的心让我很不服输,找不出来没关系,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那我总得知道自己可以不做些什么吧,例如不能不运动、不能不学习、不能不思考等。就这样,我就开始让自己从一些大家共识的良好生活习惯改变做起,至少这样做可以先让自己尽量去降低自身的损耗的程度以及降低一些无谓的干扰因素,好让自己更能健康且平静地去发觉和思考自己的问题。这两年下来我敢对自己说你已经很勤奋了,我以前在校读书的时候从来没有试过这样勤奋,放在别人眼里,那已经不是从前的我了。老师常说:“如果你能定下心来,成绩可能会更好”。但我常对自己说,我就是一个好动的人,让我安静下来,可能成绩并不比现在好。现在回想起自己对自己的定论,明摆着就是自己把自己给封杀了。我给我自己的思维定格在“我是一个好动的人”,在这样一个基础思维上所建立的其他思维,也就促成了现在的我。这,就是我要深挖自己的固化思维。
我自己很早之前就已经意识到,本质问题永远在自己眼前,但就是越常态化,越难以发现。如果不是何太前天批评我常态性的自大、好胜,我根本发现不了一直挂在自己身上的这个标签所产生的影响。当然,以前的思想没现在成熟,根本没有这个动力去发现自己这个问题,因为对以前的我来说,这不是问题。再回到“本质问题常态化”的现象原因,其实就是自己思想成熟度未到,才未能让自己留意。什么才叫思想成熟度,这个问题我现在回答不了自己,也许可能跟自己的经历有关吧。可能这就是成长,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没必要纠结自己过去的不成熟。我会因为自己克服和改变而感到满足,我喜欢这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是建立在自己过去不成熟的基础条件上的,所以确实也没必要抱怨自己的能力不足,这是一个人生百态的过程,如果我能学会去享受这个成长的过程,那就等于我学会了去享受自己美好的人生。
老师都说了,如果我能再心定一点,成绩可能会更好。我现在从这里跌倒了,那我就得从这里爬起来。我一直困惑于自己不知道到从何改起,当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肯定会给自己罗列一大堆可以先做什么的清单,把自己虐待得没有时间胡思乱想才甘心。现在问题更加具体化了,就是“心定”问题,那我就可以针对这个具体问题给出自己具体的改进方案了。无需太大,先从日常生活习惯做起:
1、无论在看书、写字、工作亦或发呆等日常行为中,首先端正好自己的姿势,站有站姿,坐有坐姿,可以先给自己五分钟的平静时间,然后才开始做事。在做事过程,一定要保持好原来的姿势,脚不能抖,手不能在身上、脸上、头上乱摸,如果连这些细小的要求都做不到,更别说做其它事情了。
2、每天安排明天的任务计划时,要明确到分解能具体化执行的任务节点上,因为现在许多任务都是一些思考性任务,时间和精力耗费的不确定大,所以更好好好提前一天去规划和分解。不能过于宽松,也不能过于紧凑。这个度就是自己这一行为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