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第二章节思考
1、什么是经济学中所说的理性?谈谈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它的不足。
经济学认为一个人的理性,他必须满足两个公理,即完备性公理和一致性公理。
完备性公理认为任何两个可选择方案之间都是可以比较的。
一致性公理(传递性公理)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认为A比B要好,而他同时认为B比C要好,那么在他一定会认为A比C要好的。如果不满足这个假设就认为这个人不理性。
2、什么叫做偏好?什么叫做效用函数?是否任何偏好都能有对应的效用函数?请举例说明。
偏好是对某种物品或行动的喜爱或厌恶程度。简单地说,所谓偏好,就是个人对满足目的的手段的评价,经济学家用偏好这个概念来定义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效用函数”是偏好于满足偏好之间的关系。“效用”是经济学家为了分析偏好如何影响个人决策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它是消费者赋予某个特定商品组合在目标上的数值(可理解为个人的幸福指数),它的值域是实属。需要指出的是偏好是一种排序,对应的效用函数值是序数的概念。例如u(A)=4,u(B)=2,只能说明消费者偏好于组合A而不是组合B,并不表示A的效用是B的效用的两倍。
效用函数的成立不仅需要满足完备性和一致性假设,还要满足连续性假设。有些偏好类型也许会导致非常合理的选择,但不满足连续性假设,因而不能用效用函数来表述。例如“词典式偏好排序”,对于一个酗酒成性的人讲,只要组合A包含了比B更多的酒,A就严格好于B,而不论A和B中的面包有多少;只有当两个组合具有相等数量的酒,他才偏好于包含更多面包的组合。
3、为什么水对于人来说这么重要,却这么便宜;而钻石对于人来说毫无用处,却这么昂贵?请结合本章内容对此进行说明。并思考,除了本章提供的解释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行的解释。
经济学家把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对应的效用增加值称为“边际效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解决了传统的效用价值论无法解释的“水与钻石”的悖论。一个单位钻石远比一个单位水给人带来的边际效用价值高得多。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本质就是稀缺价值理论,即中国人讲的“物以稀为贵”。
4、请问人在进行选择时,会遇到哪些约束,试举例说明。
1、技术性约束。例如1天24小时是没有办法突破的。
2、制度性约束。例如没有产权,你就没有拥有权。
3、道德性约束。例如遇到孕妇不让座,是不道德行为,会引起他人的愤怒和自己心里上的愧疚,因为有损个人的幸福。
4、信息约束。例如由于掌握信息不足,导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东西,需要的东西在哪里可以买到。
5、卢俊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请结合本章内容谈谈你对卢俊以上论述的理解。并谈谈人应该怎样在枷锁中需要自由。
笼中鸟会抑郁而死,人同样如此,所以,人是渴望自由的。但世上又不存在绝对的自由,毕竟人需要生存,需要生存就需吃饭,需要吃饭就要劳动。,从经济学角度上讲,自由和劳动就是一组合。根据“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规律,在保持人的满足度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对于自由的替代随着自由的增加而递减。体现出这种组合替换率的曲线叫做“无差异曲线”。
一个人能做多少事情,是有限制的,例如时间的限制。在给定的限制范围内,人为了多获取一点自由的时间就要放弃一定的劳动时间。这就是(边际)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本质不是成本,而是损失的其他收益。在给定的单位时间内,以上组合的机会成本形成的曲线称为“生产可行性边界”。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两种产品在偏好上的“边际替代率”,生产可行性边界的斜率是两种产品在生产上的“边际转换率”。为了能让我们的偏好满足度达到最高,最优的选择是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