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学习笔记 4】最短路基础

    给出一张图,求出图上某一个节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这就是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应该是图论中最著名的问题之一了,也是众多图论新手最先学习的算法。最短路问题也有各种变体,简单的可以是 floyd 的裸橙题,难的可以结合其他算法和数据结构达到黑题难度。总之,单源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非学不可的算法!

    在这里,我会详解三种常见的算法:Floyd 算法,SPFA 算法(虽然已死)和 Dijkstra 算法,对应的思路分别是动态规划,搜索和贪心。面对不同的问题,三种算法各有自己的优势。

    目录

    1. 例题

    2. Floyd 算法简述

    3. Floyd 算法优化

    4. SPFA 算法详解

    5. SPFA 算法代码

    6. Dijkstra 算法详解

    7. Dijkstra 算法代码

    8. Dijkstra 的堆优化

    9. Dijkstra 为什么不能处理负边权


    例题

    例题:单源最短路径

    题目背景

    本题测试数据为随机数据,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构造数据让 SPFA 不通过,如有需要请移步 P4779。

    题目描述

    如题,给出一个有向图,请输出从某一点出发到所有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输入格式

    第一行包含三个整数 (n,m,s),分别表示点的个数、有向边的个数、出发点的编号。

    接下来 (m) 行每行包含三个整数 (u,v,w) 表示一条 (u o v) 的,长度为 (w) 的边。

    输出格式

    输出一行 (n) 个整数,第 (i) 个表示 (s) 到第 (i) 个点的最短路径,若不能到达则输出 (2^{31}-1)


    Floyd 算法

    Floyd 算法是一种动态规划算法,时间复杂度为 (Theta(n^3)),其中 (n) 为节点数量。该方法简单易懂,也是一般大家最先接触的算法。

    该方法一般用于处理小数据,所以一般搭配邻接矩阵使用。代码也应该是三种方法中最短的。但是 Floyd 考场慎用,因为它跑得太慢了!

    Floyd 算法的思路是枚举 (i,j,k),判断 (i o j) 的路径经过 (k) 是否更短,如果更短,就更新答案。在执行完操作后,矩阵中的 (f_{i,j}) 即为点 (i)(j) 的最短路径。

    注意开始时要将矩阵初始化为一个很大的数,比如 0x7fffffff。

    输出时也要注意,要在 (f_{s,s}) 时输出零。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rg register
    #define inf 0x7fffffff
    long long n,m,s,u,v,w;
    long long f[1005][1005];
    int main()
    {
    	cin>>n>>m>>s;
    	for(rg int i=1;i<=n;++i)
    		for(rg int j=1;j<=n;++j)
    			f[i][j]=inf;  //初始化。 
    	for(rg int i=0;i<m;++i)
    	{
    		cin>>u>>v>>w;
    		f[u][v]=min(f[u][v],w);  //取 min 可以应对重边。 
    	}                            //因为不取 min 的话,后输入的一条重边比先输入的长,就会记录错误的答案。 
    	for(rg int k=1;k<=n;++k)
    		for(rg int i=1;i<=n;++i)
    			for(rg int j=1;j<=n;++j)
    				f[i][j]=min(f[i][j],f[i][k]+f[k][j]);    //判断经过 k 的路径是否更短。 
    	f[s][s]=0;                        //这里一定要为 0,不然输出时就会 0x7fffffff。 
    	for(rg int i=1;i<=n;++i)
    		cout<<f[s][i]<<" ";
    	return 0;
    } 
    

    Floyd 的优化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当 (i=k) 时,就会变成 (i o j) 的路径是否经过 (i),十分可笑和浪费时间,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跳。如果 (f_{i,k}) 为 0x7fffffff 时,就代表两点间不存在路径,我们也可以跳过。

    同理,对于 (j)(k) 我们也可以这么做,但是在第三重循环中 continue 基本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可做可不做。

    优化过的代码: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rg register
    #define inf 0x7fffffff
    long long n,m,s,u,v,w;
    long long f[1005][1005];
    int main()
    {
    	cin>>n>>m>>s;
    	for(rg int i=1;i<=n;++i)
    		for(rg int j=1;j<=n;++j)
    			f[i][j]=inf;  //初始化。 
    	for(rg int i=0;i<m;++i)
    	{
    		cin>>u>>v>>w;
    		f[u][v]=min(f[u][v],w);  //取 min 可以应对重边。 
    	}                            //因为不取 min 的话,后输入的一条重边比先输入的长,就会记录错误的答案。 
    	for(rg int k=1;k<=n;++k)
    		for(rg int i=1;i<=n;++i)
    		{ 
    			if(i==k||f[i][k]==inf)  //判断。
    				continue;
    			for(rg int j=1;j<=n;++j)
    				f[i][j]=min(f[i][j],f[i][k]+f[k][j]);    //判断经过 k 的路径是否更短。 
    		} 
    	f[s][s]=0;                        //这里一定要为 0,不然输出时就会 0x7fffffff。 
    	for(rg int i=1;i<=n;++i)
    		cout<<f[s][i]<<" ";
    	return 0;
    } 
    

    SPFA

    虽然说 SPFA 已死,但是处理负边权时还是要用 SPFA,dijktra 的贪心在负边权时会出错(为什么会出错会在后面讲),所以 SPFA 还是要掌握的。

    其实 SPFA 就是一种搜索。常见的 SPFA 都是用 bfs,(但 也有用 dfs 实现的)。它与普通的 bfs 求不带权的最短路区别是:普通 bfs 在搜到目标节点后就会立即终止循环,并标记这个节点已经访问过,就不会第二次搜索;但是 SPFA 中一个节点可能会反复入队好几次。

    SPFA 的思想是从起始节点开始,将与当前节点有边直接相连的节点入队,不断向外拓展,记录路径长度,当有一条从起始节点到 (i) 节点的路径比先前求出的更短,就更新答案,并将 (i) 节点入队。然后取出队列的下一个节点,弹出 (ldotsldots) 反复进行这种操作,直到队列为空,此时就是最短路径了。

    结合图一步步模拟:

    样例中的图是这样的:

    我们将答案数组 (dis) 初始化(此时队列有 1):

    从节点 1 开始遍历,将与 1 相连的节点松弛、入队(此时队列有 2、3、4):

    然后将 1 弹出,对 4 进行操作,发现没有 4 能到达的节点,不作改变(此时队列中有 3、2):

    将 4 弹出,对 3 进行操作,3 与 4 相连,但是 (1 o 3 o 4) 的权值大于 (dis[4]),所以仍然不进行操作(此时队列中有 2):

    将 3 弹出,对 2 进行操作,与 2 相连的节点松弛(此时队列中有 3、4):

    分别对 3、4 操作,发现得不到最短路径,先后弹出 3、4(此时队列为空):

    队列为空,跳出循环,(dis) 即为最短路径。

    代码实现(链式前向星):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rg register
    #define inf 0x7fffffff
    struct node
    {
    	int ne,to,val;  //前向星存储。 
    };
    vector<node> a;   //vector 实现链表。 
    queue<int> q;
    int n,m,s,u,v,w,cnt;
    long long dis[1005],vis[1005],head[1005];  //dis 是答案,vis 记录节点是否在队列中。 
                                         // head 是前向星用的,记录节点引出的最后一条边。 
    inline void add(int u,int v,int w)   //建立一条边。 
    {
    	node now;
    	now.ne=head[u];
    	now.to=v;
    	now.val=w;
    	head[u]=++cnt;
    	a.push_back(now);
    }
    inline void SPFA()
    {
    	q.push(s);
    	dis[s]=0;
    	vis[s]=1;
    	while(q.empty()==0)
    	{
    		int now=q.front();
    		q.pop();
    		vis[now]==0;
    		for(rg int i=head[now];i;i=a[i].ne)  //前向星遍历图的方式。
    		{                                    //通过 head 节点逐一找到与 now 相连的边。  
    			int to1=a[i].to;
    			if(dis[to1]>dis[now]+a[i].val)  //如果通过 now 到达 to1 的路径更短,更新答案。 
    			{
    				dis[to1]=dis[now]+a[i].val;
    				if(vis[to1]==0)   //如果不在队列中,就入队。 
    				{
    					vis[to1]=1;
    					q.push(to1);
    				}
    			}
    		}
    	}
    }
    int main()
    {
    	cin>>n>>m>>s;
    	for(rg int i=1;i<=n;++i)
    		dis[i]=inf;    //初始化 dis。 
    	a.push_back((node){0,0,0});  //为了方便,a[0] 我们不用,从 a[1] 开始。 
    	for(rg int i=0;i<m;++i)
    	{
    		cin>>u>>v>>w;
    		add(u,v,w);  
    		//add(v,u,w)   如果无向图要建两条。 
    	}                       
    	SPFA();
    	for(rg int i=1;i<=n;++i)  //输出。 
    		cout<<dis[i]<<" ";
    	return 0;
    } 
    

    Dijkstra

    Dijkstra 是一种贪心的思想,在解决不含负边权的图的最短路中是最优秀的做法。未优化的时间复杂度为:(Theta(n^2))

    Dijkstra 的思想是每次找到一个节点 (i),要求从初始节点到 (i) 的路径权值和最小,且该节点是第一次成为这样的节点。然后将其他和此节点相连的节点松弛操作。当 (n) 个节点全部都作为过这样的点,那么 (dis) 数组就是最优解了。

    算法详解:

    首先还是以样例为例:

    初始化,除 (dis[1])(0),其他 (dis) 全为 inf,图中的节点都未访问过(蓝点):

    此时找到起始点 1,将与其相连的点松弛((dis[2]=2)(dis[3]=5)(dis[4]=4)):

    然后找到 (dis) 值最小的蓝点 2,标白,将与其相连的点松弛((dis[3]=4)(dis[4]=3)):

    再找到 (dis) 值最小的蓝点 4,标白,发现从 4 到达不了其他点,跳过:

    最后找到最后一个蓝点 3,发现没有点能松弛,因为已经是最短路径了,把 3 标白,此时图中没有蓝点,结束 Dijkstra。

    代码: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rg register
    #define inf 0x7fffffff
    struct node
    {
    	int ne,to,val;  //前向星存储。 
    };
    vector<node> a;   //vector 实现链表。 
    int n,m,s,u,v,w,cnt,mi,mn;  //mi 是当前 dis 最小的蓝点编号,mn 是该点的 dis 值。
    long long dis[1005],vis[1005],head[1005];  //dis 是答案,vis 记录节点是否在队列中。 
                                         // head 是前向星用的,记录节点引出的最后一条边。 
    inline void add(int u,int v,int w)   //建立一条边。 
    {
    	node now;
    	now.ne=head[u];
    	now.to=v;
    	now.val=w;
    	head[u]=++cnt;
    	a.push_back(now);
    }
    inline void dijktra()
    {
    	mi=s;
    	dis[s]=0;
    	for(rg int i=1;i<=n;i++)   //第一重循环,遍历图。 
    	{
    		if(i!=1)  //注意在起始点时要特判。
    		{
    			mn=inf;
    			for(rg int i=1;i<=n;++i)
    			{
    				if(vis[i]==0&&dis[i]<mn)
    					mn=dis[i],mi=i;  //找到最小蓝点。
    			}
    		}
    		vis[mi]=1;
    		for(rg int i=head[mi];i;i=a[i].ne)  //松弛与其相连的点。
    		{
    			if(dis[a[i].to]>dis[mi]+a[i].val)
    				dis[a[i].to]=dis[mi]+a[i].val;
    		}
    	}
    }
    int main()
    {
    	cin>>n>>m>>s;
    	for(rg int i=1;i<=n;++i)
    		dis[i]=inf;    //初始化 dis。 
    	a.push_back((node){0,0,0});  //为了方便,a[0] 我们不用,从 a[1] 开始。 
    	for(rg int i=0;i<m;++i)
    	{
    		cin>>u>>v>>w;
    		add(u,v,w);  
    		//add(v,u,w)   如果无向图要建两条。
    	}                       
    	dijktra();
    	for(rg int i=1;i<=n;++i)  //输出。 
    		cout<<dis[i]<<" ";
    	return 0;
    } 
    

    Dijkstra 的堆优化

    我们知道,有一直神奇的数据结构,叫做堆。它可以用 (Theta(log_2n)) 的时间复杂度维护,堆顶就是最小(大)的元素。

    因此,在找最小节点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堆来实现,让 Dijkstra 跑得更快。

    在这里,我懒得手打堆,就用 STL 中的容器 priority_queue(优先队列) 来作示范:

    代码: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rg register
    #define inf 0x7fffffff
    struct node
    {
    	int ne,to,val;  //前向星存储。 
    };
    struct minb
    {
    	int mi,mn;
    	bool operator <(const minb &x)const  //这里是优先队列比较时要用的重载运算符。 
        {
            return x.mn<mn;
        }
    };
    vector<node> a;   //vector 实现链表。 
    priority_queue<minb> q;
    int n,m,s,u,v,w,cnt;
    long long dis[1005],vis[1005],head[1005];  //dis 是答案,vis 记录节点是否在队列中。 
                                         // head 是前向星用的,记录节点引出的最后一条边。 
    inline void add(int u,int v,int w)   //建立一条边。 
    {
    	node now;
    	now.ne=head[u];
    	now.to=v;
    	now.val=w;
    	head[u]=++cnt;
    	a.push_back(now);
    }
    inline void dijktra()
    {
    	dis[s]=0;
    	q.push((minb){s,0});
    	while(q.empty()==0)   //队列非空。 
    	{
    		minb x=q.top();  //取出最小蓝点。
    		q.pop();
    		if(vis[x.mi])  //如果不是蓝点,跳出。
    		    continue;     
    		vis[x.mi]=1;
    		for(rg int i=head[x.mi];i;i=a[i].ne)
    		{
    			if(dis[a[i].to]>dis[x.mi]+a[i].val)
    			{
    				dis[a[i].to]=dis[x.mi]+a[i].val;
    				if(vis[a[i].to]==0)   //如果此点为蓝点,就可以入队。
    					q.push((minb){a[i].to,dis[a[i].to]});
    			}
    		}
    	}
    }
    int main()
    {
    	cin>>n>>m>>s;
    	for(rg int i=1;i<=n;++i)
    		dis[i]=inf;    //初始化 dis。 
    	a.push_back((node){0,0,0});  //为了方便,a[0] 我们不用,从 a[1] 开始。 
    	for(rg int i=0;i<m;++i)
    	{
    		cin>>u>>v>>w;
    		add(u,v,w);  
    		//add(v,u,w)   如果无向图要建两条。
    	}                       
    	dijktra();
    	for(rg int i=1;i<=n;++i)  //输出。 
    		cout<<dis[i]<<" ";
    	return 0;
    } 
    

    Dijkstra 为什么处理不了负边权

    其实 Dijkstra 贪心策略的正确是建立在一个 xxs 都能推出来的一个定理:如果 (a<b)(cgeq 0),则 (a<b+c)

    在这里,(a) 就相当于 (dis) 值最小的蓝点的 (dis) 值,(b) 代表其他任意点的 (dis) 值,(c) 为连接 (a)(b) 两点路径的 (dis) 值。

    在边权不为负时,(dis) 值也不为负,既然 (a)(dis) 已经最小了,那么从 (b)(c) 绕一个弯子再到 (a) 肯定比直接到 (a) 的路径长。

    但是引入负边之后,就不一样了,这时的贪心所得的的局部最优解就不一定是全局最优解了,Dijkstra 也失去了效力。

    小结

    不同的方法对付不同的问题。本篇文章讲的是最短路问题中的最基础的东西,由这些基础能拓宽到其他的难题,碰到那些题时,就不能死套模板,要灵活运用。

  • 相关阅读:
    JavaScript提供了哪些定时器
    谈谈对CSS盒子模型的理解
    我们来谈谈类的加载机制
    谈谈你对ThreadLocal的理解
    谈谈你对线程安全的理解?
    JDK提供的线程池有哪些?实际开发我们该怎么使用?
    Pytest系列(7)
    Pytest系列(6)
    Pytest系列(5)
    Pytest系列(4)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in10crz/p/1283573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