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Unity(四):使用场景Ⅰ:建立类型映射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Unity(三):快速入门”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示例,让我们对Unity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是,Unity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一个简单示例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

      总的来看,Unity的使用场景主要有以下几个:

      建立类型映射

      用于单例模式

      用于依赖注入

      接下来,将逐一介绍各使用场景。

      在创建对象时,毫无疑问,类型映射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系列工厂模式的根本出发点。类型映射,为面向对象设计的根本原则——“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要依赖抽象,不要依赖具体类”——在应用中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们知道,Unity提供了对象的容器,那么这个容器是如何进行索引的呢?也就是说,容器内的单元是如何标识的呢?在Unity中,标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使用接口(或者基类)作为标识键,另一种是使用接口(或者基类)与名称的组合作为标识键。键对应的值就是具体类。

      用接口类型作为标识键

      实际上,之前的“Unity(三):快速入门”中给出的例子,就是接口类型作为标识键的一个使用场景,这里就不再重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Unity提供的功能都有泛型和非泛型两个版本,这样可以确保 Unity 在不支持泛型的环境中使用。我们在代码中可以使用任意一种方法(泛型和非泛型),或者根据需要混合使用。例如,可以使用泛型形式来注册映射,然后使用非泛型形式去获取对象实例

          下面的代码演示了非泛型形式的使用:

    Unity(四):使用场景Ⅰ:建立类型映射

    Unity(四):使用场景Ⅰ:建立类型映射

      ps:接下来的例子以及后续文章中的例子将不再演示非泛型形式的使用。

      用基类作为标识键

      用基类作为标识键,在本质上与用接口类型作为标识键是一样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基类并不一定是指抽象类。下面是使用基类作为标识键的例子:

    Unity(四):使用场景Ⅰ:建立类型映射

    Unity(四):使用场景Ⅰ:建立类型映射

    Unity(四):使用场景Ⅰ:建立类型映射

      有趣的是,这里如果直接container.RegisterType<Logger, Logger>();的话,是可以Resolve出来的,但是如果我们container.RegisterType<ILogger, ILogger>();的话,运行时就会报异常用接口(或基类)与名称的组合作为标识键

      如果需要使用同样的接口(或基类)注册多个映射,可以指定名称来区分每个映射。在需要Resolve的时候,通过指定接口(或基类)与名称的组合作为标识键,就可以获取恰当类型的对象。下面的例子以接口与名称的组合为例,基类与名称的组合作为标识键同理,不再赘述(有关Ilogger等代码见“Unity(三):快速入门”中给出的准备代码)。:

    Unity(四):使用场景Ⅰ:建立类型映射

    Unity(四):使用场景Ⅰ:建立类型映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注册名称是一个字符串,如果需要,可以包含空格。它们是大小写敏感的。例如,名称“Mymapping”和“MyMapping”将指的是二个不同的注册映射。

    了。

  • 相关阅读:
    【BZOJ 3238】 3238: [Ahoi2013]差异(SAM)
    【BZOJ 4180】 4180: 字符串计数 (SAM+二分+矩阵乘法)
    【BZOJ 3676】 3676: [Apio2014]回文串 (SAM+Manacher+倍增)
    【BZOJ 3998】 3998: [TJOI2015]弦论 (SAM )
    【BZOJ 2946】 2946: [Poi2000]公共串 (SAM)
    【BZOJ 1398】 1398: Vijos1382寻找主人 Necklace (最小表示法)
    【BZOJ 4031】 4031: [HEOI2015]小Z的房间 (Matrix-Tree Theorem)
    【BZOJ 3534】 3534: [Sdoi2014]重建 (Matrix-Tree Theorem)
    【BZOJ 3659】 3659: Which Dreamed It (Matrix-Tree&BEST theorem )
    【BZOJ 4596】 4596: [Shoi2016]黑暗前的幻想乡 (容斥原理+矩阵树定理)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ukong0214/p/2870356.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