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31丨2内核剖析

    说明《透视HTTP协议》是 罗剑锋 (奇虎360技术专家)在极客时间开的一门专栏课,笔者记录一下学习笔记,仅供参考。

    今天我们继续上一讲的话题,深入 HTTP/2 协议的内部,看看它的实现细节。

     

           这次实验环境的 URI 是“/31-1”,我用 Wireshark 把请求响应的过程抓包存了下来,文件放在 GitHub 的“wireshark”目录。今天我们就对照着抓包来实地讲解 HTTP/2 的头部压缩、二进制帧等特性。

    连接前言

           由于 HTTP/2“事实上”是基于 TLS,所以在正式收发数据之前,会有 TCP 握手和 TLS 握手,这两个步骤相信你一定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这里就略过去不再细说。

    TLS 握手成功之后,客户端必须要发送一个“连接前言”(connection preface),用来确认建立 HTTP/2 连接。

           这个“连接前言”是标准的 HTTP/1 请求报文,使用纯文本的 ASCII 码格式,请求方法是特别注册的一个关键字“PRI”,全文只有 24 个字节:

     

    PRI * HTTP/2.0 SM

    �复制代码

           在 Wireshark 里,HTTP/2 的“连接前言”被称为“Magic”,意思就是“不可知的魔法”。

    所以,就不要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了,只要服务器收到这个“有魔力的字符串”,就知道客户端在 TLS 上想要的是 HTTP/2 协议,而不是其他别的协议,后面就会都使用 HTTP/2 的数据格式。

    头部压缩

           确立了连接之后,HTTP/2 就开始准备请求报文。

           因为语义上它与 HTTP/1 兼容,所以报文还是由“Header+Body”构成的,但在请求发送前,必须要用“HPACK”算法来压缩头部数据。

           “HPACK”算法是专门为压缩 HTTP 头部定制的算法,与 gzip、zlib 等压缩算法不同,它是一个“有状态”的算法,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各自维护一份“索引表”,也可以说是“字典”(这有点类似 brotli),压缩和解压缩就是查表和更新表的操作。

           为了方便管理和压缩,HTTP/2 废除了原有的起始行概念,把起始行里面的请求方法、URI、状态码等统一转换成了头字段的形式,并且给这些“不是头字段的头字段”起了个特别的名字——“伪头字段”(pseudo-header fields)。而起始行里的版本号和错误原因短语因为没什么大用,顺便也给废除了。

           为了与“真头字段”区分开来,这些“伪头字段”会在名字前加一个“:”,比如“:authority” “:method” “:status”,分别表示的是域名、请求方法和状态码。

           现在 HTTP 报文头就简单了,全都是“Key-Value”形式的字段,于是 HTTP/2 就为一些最常用的头字段定义了一个只读的“静态表”(Static Table)。

    下面的这个表格列出了“静态表”的一部分,这样只要查表就可以知道字段名和对应的值,比如数字“2”代表“GET”,数字“8”代表状态码 200。

     

           但如果表里只有 Key 没有 Value,或者是自定义字段根本找不到该怎么办呢?

    这就要用到“动态表”(Dynamic Table),它添加在静态表后面,结构相同,但会在编码解码的时候随时更新。

           比如说,第一次发送请求时的“user-agent”字段长是一百多个字节,用哈夫曼压缩编码发送之后,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更新自己的动态表,添加一个新的索引号“65”。那么下一次发送的时候就不用再重复发那么多字节了,只要用一个字节发送编号就好。

      你可以想象得出来,随着在 HTTP/2 连接上发送的报文越来越多,两边的“字典”也会越来越丰富,最终每次的头部字段都会变成一两个字节的代码,原来上千字节的头用几十个字节就可以表示了,压缩效果比 gzip 要好得多。

    二进制帧

           头部数据压缩之后,HTTP/2 就要把报文拆成二进制的帧准备发送。

    HTTP/2 的帧结构有点类似 TCP 的段或者 TLS 里的记录,但报头很小,只有 9 字节,非常地节省(可以对比一下 TCP 头,它最少是 20 个字节)。

    二进制的格式也保证了不会有歧义,而且使用位运算能够非常简单高效地解析。

     

           帧开头是 3 个字节的长度(但不包括头的 9 个字节),默认上限是 2^14,最大是 2^24,也就是说 HTTP/2 的帧通常不超过 16K,最大是 16M。

           长度后面的一个字节是帧类型,大致可以分成数据帧控制帧两类,HEADERS 帧和 DATA 帧属于数据帧,存放的是 HTTP 报文,而 SETTINGS、PING、PRIORITY 等则是用来管理流的控制帧。

           HTTP/2 总共定义了 10 种类型的帧,但一个字节可以表示最多 256 种,所以也允许在标准之外定义其他类型实现功能扩展。这就有点像 TLS 里扩展协议的意思了,比如 Google 的 gRPC 就利用了这个特点,定义了几种自用的新帧类型。

           第 5 个字节是非常重要的帧标志信息,可以保存 8 个标志位,携带简单的控制信息。常用的标志位有END_HEADERS表示头数据结束,相当于 HTTP/1 里头后的空行(“ ”),END_STREAM表示单方向数据发送结束(即 EOS,End of Stream),相当于 HTTP/1 里 Chunked 分块结束标志(“0 ”)。

           报文头里最后 4 个字节是流标识符,也就是帧所属的“流”,接收方使用它就可以从乱序的帧里识别出具有相同流 ID 的帧序列,按顺序组装起来就实现了虚拟的“流”。

    流标识符虽然有 4 个字节,但最高位被保留不用,所以只有 31 位可以使用,也就是说,流标识符的上限是 2^31,大约是 21 亿。

           好了,把二进制头理清楚后,我们来看一下 Wireshark 抓包的帧实例:

     

           在这个帧里,开头的三个字节是“00010a”,表示数据长度是 266 字节。

    帧类型是 1,表示 HEADERS 帧,负载(payload)里面存放的是被 HPACK 算法压缩的头部信息。

           标志位是 0x25,转换成二进制有 3 个位被置 1。PRIORITY 表示设置了流的优先级,END_HEADERS 表示这一个帧就是完整的头数据,END_STREAM 表示单方向数据发送结束,后续再不会有数据帧(即请求报文完毕,不会再有 DATA 帧 /Body 数据)。

    最后 4 个字节的流标识符是整数 1,表示这是客户端发起的第一个流,后面的响应数据帧也会是这个 ID,也就是说在 stream[1] 里完成这个请求响应。

    流与多路复用

           弄清楚了帧结构后我们就来看 HTTP/2 的流与多路复用,它是 HTTP/2 最核心的部分。

           在上一讲里我简单介绍了流的概念,不知道你“悟”得怎么样了?这里我再重复一遍:流是二进制帧的双向传输序列

    要搞明白流,关键是要理解帧头里的流 ID。

           在 HTTP/2 连接上,虽然帧是乱序收发的,但只要它们都拥有相同的流 ID,就都属于一个流,而且在这个流里帧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着严格的先后顺序。

           比如在这次的 Wireshark 抓包里,就有“0、1、3”一共三个流,实际上就是分配了三个流 ID 号,把这些帧按编号分组,再排一下队,就成了流。

     

           在概念上,一个 HTTP/2 的流就等同于一个 HTTP/1 里的“请求 - 应答”。在 HTTP/1 里一个“请求 - 响应”报文来回是一次 HTTP 通信,在 HTTP/2 里一个流也承载了相同的功能。

           你还可以对照着 TCP 来理解。TCP 运行在 IP 之上,其实从 MAC 层、IP 层的角度来看,TCP 的“连接”概念也是“虚拟”的。但从功能上看,无论是 HTTP/2 的流,还是 TCP 的连接,都是实际存在的,所以你以后大可不必再纠结于流的“虚拟”性,把它当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来理解就好。

           HTTP/2 的流有哪些特点呢?我给你简单列了一下:

    流是可并发的,一个 HTTP/2 连接上可以同时发出多个流传输数据,也就是并发多请求,实现“多路复用”;

    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创建流,双方互不干扰;

    流是双向的,一个流里面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发送或接收数据帧,也就是一个“请求 - 应答”来回;

    流之间没有固定关系,彼此独立,但流内部的帧是有严格顺序的;

    流可以设置优先级,让服务器优先处理,比如先传 HTML/CSS,后传图片,优化用户体验;

    流 ID 不能重用,只能顺序递增,客户端发起的 ID 是奇数,服务器端发起的 ID 是偶数;

    在流上发送“RST_STREAM”帧可以随时终止流,取消接收或发送;

    第 0 号流比较特殊,不能关闭,也不能发送数据帧,只能发送控制帧,用于流量控制。

           这里我又画了一张图,把上次的图略改了一下,显示了连接中无序的帧是如何依据流 ID 重组成流的。

     

           从这些特性中,我们还可以推理出一些深层次的知识点。

    比如说,HTTP/2 在一个连接上使用多个流收发数据,那么它本身默认就会是长连接,所以永远不需要“Connection”头字段(keepalive 或 close)。

           你可以再看一下 Wireshark 的抓包,里面发送了两个请求“/31-1”和“/favicon.ico”,始终用的是“56095<->8443”这个连接,对比一下第 8 讲,你就能够看出差异了。

           又比如,下载大文件的时候想取消接收,在 HTTP/1 里只能断开 TCP 连接重新“三次握手”,成本很高,而在 HTTP/2 里就可以简单地发送一个“RST_STREAM”中断流,而长连接会继续保持。

           再比如,因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端都可以创建流,而流 ID 有奇数偶数和上限的区分,所以大多数的流 ID 都会是奇数,而且客户端在一个连接里最多只能发出 2^30,也就是 10 亿个请求。

           所以就要问了:ID 用完了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可以再发一个控制帧“GOAWAY”,真正关闭 TCP 连接。

    流状态转换

           流很重要,也很复杂。为了更好地描述运行机制,HTTP/2 借鉴了 TCP,根据帧的标志位实现流状态转换。当然,这些状态也是虚拟的,只是为了辅助理解。

    HTTP/2 的流也有一个状态转换图,虽然比 TCP 要简单一点,但也不那么好懂,所以今天我只画了一个简化的图,对应到一个标准的 HTTP“请求 - 应答”。

     

           最开始的时候流都是“空闲”(idle)状态,也就是“不存在”,可以理解成是待分配的“号段资源”。

           当客户端发送 HEADERS 帧后,有了流 ID,流就进入了“打开”状态,两端都可以收发数据,然后客户端发送一个带“END_STREAM”标志位的帧,流就进入了“半关闭”状态。

    这个“半关闭”状态很重要,意味着客户端的请求数据已经发送完了,需要接受响应数据,而服务器端也知道请求数据接收完毕,之后就要内部处理,再发送响应数据。

           响应数据发完了之后,也要带上“END_STREAM”标志位,表示数据发送完毕,这样流两端就都进入了“关闭”状态,流就结束了。

           刚才也说过,流 ID 不能重用,所以流的生命周期就是 HTTP/1 里的一次完整的“请求 - 应答”,流关闭就是一次通信结束。

           下一次再发请求就要开一个新流(而不是新连接),流 ID 不断增加,直到到达上限,发送“GOAWAY”帧开一个新的 TCP 连接,流 ID 就又可以重头计数。

    你再看看这张图,是不是和 HTTP/1 里的标准“请求 - 应答”过程很像,只不过这是发生在虚拟的“流”上,而不是实际的 TCP 连接,又因为流可以并发,所以 HTTP/2 就可以实现无阻塞的多路复用。

    小结

    HTTP/2 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为了方便学习,我砍掉了一些特性,比如流的优先级、依赖关系、流量控制等。

    但只要你掌握了今天的这些内容,以后再看 RFC 文档都不会有难度了。

    HTTP/2 必须先发送一个“连接前言”字符串,然后才能建立正式连接;

    HTTP/2 废除了起始行,统一使用头字段,在两端维护字段“Key-Value”的索引表,使用“HPACK”算法压缩头部;

    HTTP/2 把报文切分为多种类型的二进制帧,报头里最重要的字段是流标识符,标记帧属于哪个流;

    流是 HTTP/2 虚拟的概念,是帧的双向传输序列,相当于 HTTP/1 里的一次“请求 - 应答”;

    在一个 HTTP/2 连接上可以并发多个流,也就是多个“请求 - 响应”报文,这就是“多路复用”。

    课下作业

    HTTP/2 的动态表维护、流状态转换很复杂,你认为 HTTP/2 还是“无状态”的吗?

    HTTP/2 的帧最大可以达到 16M,你觉得大帧好还是小帧好?

    结合这两讲,谈谈 HTTP/2 是如何解决“队头阻塞”问题的。

  • 相关阅读:
    [Typescript] What is a Function Type ? Function Types and Interfaces
    [NPM] Add comments to your npm scripts
    警告: 隐式声明与内建函数‘exit’不兼容 [默认启用]
    小数循环节
    [置顶] API相关工作过往的总结之整体介绍
    [置顶] 如何运行用记事本写的java程序
    Linux进程间通信——使用共享内存
    Linux内核数据包的发送传输
    ESB 企业服务总线
    URAL 1244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xcx/p/1285271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