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学习冒泡排序的时候老师是这样介绍的。
冒泡排序:遍历要排序的元素列,依次比较两个相邻的元素,如果他们顺序错误,则交换。
算法原理(升序排列):比较第一个和第二个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则交换他们。
对每一个元素都做同样的操作,从第一对到最后一对。这样就可以把最大的元素放到了最后。
再重复以上的操作,除了最后一个,这样就找到了剩余的最大元素,放到倒数第二位。
继续循环,直到没有元素需要比较。
下面是代码的实现:
template<typename T>
void bubble_sort(T arr[],int len)
{
int i,j;
T tmp;
for(i=0;i<len-1;i++) //需要循环的次数 2 4 6 3 7 n个元素循环n-1次
for(j=0;j<len-i-1;j++) //每次比较剩余的元素即可 所以 j<len-1-i;
if(arr[j]>arr[j+1])
{
t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mp;
}
}
这里需要说一下 template<typename T> 这是个模板,因为我们不确定在实际中要比较的数据类型,所以我们用这种方式。C++中的只是。
我们设想一下 如果我们要比较的元素本来就是有序的,上述的写法是不是i的循环是不是浪费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面的写法for循环会执行9次
所有我们需要来改进一下 设置一个标示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void bubble_sort(T arr[],int len)
{
int i,j;
T tmp;
int flag = 1;
for(i=0;i<len-1&&flag;i++) 如果序列有序则不进入循环
for(j=0,flag=0;j<len-i-1;j++)
if(arr[j]>arr[j+1])
{
t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mp;
flag = 1;
}
}
最后我们用主函数来测试我们的算法
int main()
{
int arr[] = {61,17,29,22,34,60,72,21,50,1,62};
int len = (int) sizeof(arr) / sizeof(*arr);
bubble_sort(arr,len);
int i;
for(i=0;i<len;i++)
cout << arr[i] << ' ';
cout << endl;
float arrf[] = {17.5,19.1,0.6,1.9,10.5,12.4,3.8,19.7,1.5,25.4,28.6,4.4,23.8};
len = (int)sizeof(arrf) / sizeof(*arrf);
bubble_sort(arrf,len);
for(i=0;i<len;i++)
cout << arrf[i] << ' ';
cout << endl;
return 0;
}